小孩子总是好奇,常忍不住要对周遭的事物把玩一通,倘若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发生
意外。像我们生活环境中处处见到的各种栏杆,大门、院子、窗台、阳台、走道,都装着各式各样的铁栏杆、木栏杆,有多少熊孩子就曾调皮地把头钻过去?而这样的玩法导致脑袋被卡在两根栏杆之间也不奇怪了,心妈就多次从
电视新闻中看到此类报道。
通常来说,当孩子发现钻过去的头被卡住钻不回来了,一定会着急害怕,努力不成之后就嚎啕大哭。闻讯赶来的大人呢,又急又气,一边骂着一边手忙脚乱着,一旦搞不定更是方寸大乱,甚至动用消防队……
心妈看到一则新闻,有个父亲倒挺有意思:那是今年4月,武汉一个5岁的男孩小姜玩耍时将头卡在窗户防盗网上,动弹不得。在消防救援过程中,姜父看着儿子那淘气的熊样儿,突然乐了:“看你以后还乱钻不!”哎呀这个爹,到底是亲的不?
不过,最新看到的一则报道才真叫人叹服。这是发生的美国的故事,看看人家的孩子和父母是怎样的“临危不惧”,还有他们的亲子互动又是怎么样的?
熊孩子乔伊被屋外楼梯旁的铁栏杆卡住头了,一脸狼狈。妈妈看到后,告诉他别弄疼自己,等等爸爸来帮忙。(三言两语,真是淡定,要是中国的老妈早就哇啦哇啦然后又拉又扯口手并用了!)
爸爸来了,帮忙推孩子的头,不见效;用壮实的手臂使劲掰、用大脚踹,栏杆也没变形(工程质量咋这么好哇!)
爸爸无可奈何地问:“你到底是怎么把头卡进去的?”乔伊回答:“就像球一样转……”爸爸妈妈一听,忍不住噗嗤笑了出来!(爹妈都不是亲的!)
爸爸按乔伊说的把他的头转转转……还是出不来!他忍不住跟儿子吐槽:“你的头又不像狗一样!”
又糗又沮丧的乔伊只好自己想招——突然他有办法了!他起身把右脚伸出栏杆,然后侧身钻过栏杆,最后连左脚也顺利跟着出来……乔伊兴奋地大喊:“我出来了!”
后来,妈妈把这段视频上传到网络(天,这个老妈从头到尾就是在干这个!),以致于中国人民也知道了“勇敢的乔伊”——这个被铁栏杆卡住头的小男孩,从头到尾没有哭,没有闹,也没有撒娇,这和我们的孩子好像很不一样啊!还有爸爸是怎么做的、妈妈是怎么反应的、最后的结果又是什么,这些都挺出乎心妈的意料。要是在国内,这个故事本来可以演绎得很危急很惊心动魄的,可在这里却叫人看完以后不禁莞尔一笑!
故事完了,但心妈的感叹和思考才开始:为什么同样的事件,如果在国内可能是一场鸡飞狗跳的闹剧,而在人家那里却成了一场嘻嘻哈哈的喜剧?
这件事,可以看出东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以及不同教育方式带来的后果。如果在国内,事情可能是:爸爸一边动手救人一边破口大骂:“臭小子,看你淘!”,妈妈则慌慌张张呼天抢地:“天哪,怎么办?怎么办?怎么会这样?你疼不疼啊宝贝……”而乔伊一家呢,爸爸边帮忙还边不忘调侃,妈妈则只注意乔伊别伤到自己,然后就没事人似的——这样的结果却是促成了孩子自己想到了办法、解决了问题!
包办vs协助、焦虑vs乐观,这就是两者的不同!包办与焦虑教养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遇事没自信不果敢的孩子;而协助与乐观则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并赋予孩子更多责任和信心。
当然,绝不是说我们的教育方式没有可取之处,但心妈觉得,仅从这个事例来说,美国父母的淡定与孩子的机智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和很大的启发。
首先,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让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甚至外出打杂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而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焦虑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甚至直到结婚、养儿育女等。
其次,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他们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还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
社会的竞争,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人格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心妈希望,从这些差异中,我们为人父母的,可以找出值得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