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早教> 行为心理> 性教育> 必须分床睡!宝宝跟大人同床可能会激发性兴奋和性焦虑?!

必须分床睡!宝宝跟大人同床可能会激发性兴奋和性焦虑?!

2016年11月08日 10:51 出处:常青藤爸爸 作者:常青藤爸爸 阅读次数:780
什么时候应该和孩子分床睡”的提问?以常爸什么事情都希望能严谨地分析回答的风格,肯定不能只回答说“三岁”或“四岁”……凡事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根据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近两年,我在面向家长群体的儿童性教育课堂上很 意外地发现,有不少父母在帮助孩子 分床这件事情上存在很多困扰——不仅是三五岁的低幼小朋友,还有很多七、八岁,甚至十多岁的大孩子,还是每天都和母亲睡在一起——这样麻烦就比较大了。

有些父母可能会觉得我们是在小题大做,“我们自己当年就没分床不是也没事吗?”呃,是的,我们当年还有很多人从小经历过被姥姥绑腿,被奶奶睡过大扁头,还有的地方产妇坐月子前三天不给饭吃,然后,大多数人还是排除万难地活下来了。但是,谁敢说跟以前一样的生活,就是我们今天最好的选择?

当然,我并不是说分床一定就是越早越好。近些年来,就连很多传统上孩子一出生就分床睡的欧美国家,也有很多儿童心理学研究人员,赞同在小婴儿阶段亲子同睡,更加方便母亲照顾婴儿,也自然有利于更好地培养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但这个亲子同睡的时间,原则上还是不能拖得太长,更不能无限制地拖到孩子白天都上小学了,晚上回家还和妈妈睡在一起。

独立入睡,对于一个孩子的个性和心智发展来说,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只是单独从性教育的角度出发,跟大家分享一下在3-5岁阶段给孩子分床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如果家庭的空间条件允许,我们就建议直接给孩子分房;如果暂时分房有困难,至少也要给孩子分出自己的小床。本文以下不再区分“分床”和“分房”这两个概念)。

小朋友需要一个不含性刺激的生活环境

这里所说的性刺激,不是说一定有人对孩子做了糟糕的坏事,也不仅是指有人对儿童的性器官进行了直接接触,还包括可能导致性唤起的各种外界刺激。比如,有的家长在客厅中的穿着比较暴露和随意。再比如,就是孩子明明已经很大年龄,却迟迟没有和父母分床,每天晚上都能感受到来自另一个人身体的温度、气味、呼吸的节律等,这些刺激都可能激发他们的性兴奋和性焦虑。

3岁之后的孩子,性别意识开始萌发,他们开始在生活中去尝试理解“男人是什么?”“女人是什么?”作为一个有性别的人,在各个不同的具体环境里,有哪些行为举止,是合乎社会的期待和要求,哪些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通常会建议家长在孩子3岁以后,就要改变视角把孩子当个“大人”来对待。比如,拒绝异性的孩子跟自己一起上厕所,培养他们的隐私意识等等。

作为一个尚未成年的小孩子,家长也要保证小朋友所在的生活空间中,没有成年人色彩的性刺激呈现。工作中,我接待过好几位前来求助的爸爸妈妈,他们的小孩子都有在公共环境玩弄性器官的困扰(偶尔我们会看到喜欢摸自己小鸡鸡的男孩子),其中有一些问题不大的孩子,在回家完成分床之后,问题行为就自动消除了。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当孩子生活中感受到的性刺激消失,他就不再需要这样的行为来释放焦虑了。

为什么今天我们会觉得分床睡这么难?

有意思的是,每次在提到“分床”,都会引来很多爸爸妈妈的吐槽,纷纷说自己的孩子有多抗拒,不配合,哭着喊着耍赖皮,就是不肯自己好好睡觉。这个时候我就一般会提示大家去反思:“真的有那么难吗?”

这回真的是有必要回想过去了,想想在更早的年代,在我国还没有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前,我们的父母那辈人养孩子的时代,就极少听说大孩子分不了床——弟弟妹妹来了,更小的宝宝还在等着吃奶,大一些的孩子哪里还有理由可以赖在妈妈的身边?

所以,问题的关键常常在于我们自己有没有觉得,分床对于一个大孩子来说是个很自然的过度?还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我们自己对这件生活小事的情感反应是不是有些过度?

我们当代有很多亲子问题的难点,就是新一代的父母们,太过投入去做那种特别特别慈爱的家长,有时候反而会因为太容易体会孩子的痛苦,结果却在两代人之间制造出一幕幕的“焦虑升级”。

接下来,我们跟大家分享一些具体的小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顺利分床。

1、尽早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创建睡眠仪式

创建睡眠仪式的意思,就是帮助孩子尽早养成一个规律良好的睡眠习惯。爸爸妈妈们不妨在小宝宝可以整夜睡觉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带领他们创建专属的睡眠仪式。比方说每天一到晚上8点,就带着孩子去卫生间洗漱、上床讲睡前故事、进行晚安抱抱等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把这样一系列的小活动,创设为一个“开始睡眠”的启动仪式,让孩子每每到了这样的时候,就习惯性地进入到一种 “准备睡觉” 的状态之中。等到孩子分床之后,尽管他睡眠的空间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时间的维度和父母的陪伴上,他依然还在原来的习惯之中。

我的一个好朋友家庭就很受益这种睡眠仪式:他们小夫妻都是自驾游爱好者,也常常带着孩子睡在野外的帐篷和睡袋里。但是因为孩子在一岁之前,就习惯了“听完爸爸唱歌就闭眼睡觉”的睡眠仪式,所以,即便是在野外,只要听完了爸爸唱的睡前歌曲,孩子就开始自动进入睡觉状态。

2、提早让孩子熟悉自己的新房间(新床)

孩子需要活在一个可预知的世界里,这样会带给他们更多的安全感。所以,无论是即将搬出父母的房间(大床),还是家中即将出生新的婴儿,这样的消息,都需要提早让孩子了解到。而不是为了避免面对孩子的哭闹,就糊弄孩子一直到不无法欺骗的那一天(那就是在保护父母,而不是孩子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对即将发生的分床很抗拒。他们之中还有很多人,对即将拥有自己的一块领土兴高采烈。所以,建议爸爸妈妈在正式让孩子搬进新房之间,给孩子多一些的时间,和他的新房间(新床)做游戏,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也把挑选家具、安装新床这样的事情,都安排在孩子在家的时候进行,给孩子一个逐渐适应新房间(新床)的过渡期。比如说,我们可以在这个冬天购买新的小床进家,然后跟孩子说好,等到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再正式搬过去。

3、保留孩子原有的床上用品和睡觉玩具

这个理由大家都比较熟悉,还是那句经典的“熟悉产生安全感”。让孩子睡觉的环境虽然变化了一部分,但还是保留了一些原来物品(就像我们还保留了和原来一样的睡前仪式),都会让孩子的过度更顺利。

4、对于怕黑的孩子可以提前跟孩子玩一些光影游戏

对黑暗的恐惧,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自我保护本能,这本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也并不说明我们的孩子在安全感有缺失。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的一点就是,提前在生活中创设一些和光明黑暗有关的小游戏。比如踩影子的游戏。再比如手电筒,很多2岁的宝宝会对它很着迷,因为它的一开一关在小朋友看来真的特别神奇。还有家中的电灯开关,有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会很喜欢玩,爸爸妈妈在这个时候,就不必教育他们节约能源,而是可以利用这个探索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家中的黑暗与光明,实际上都是可以被我们自己控制的。

5、不要承诺本来就不会去做的事情

在刚刚分床的阶段,建议家长可以陪在孩子的房间里,等到孩子睡着之后在离开。但是这一点需要提前跟孩子坦白,而不是口头上答应陪孩子睡觉,等到他睡着以后再偷偷离开。任何时候都不要糊弄孩子,否则,他们会责怪自己因为不小心睡着了,才没有“看好””妈妈,让妈妈离开了,结果第二天晚上就会更加抗拒入睡。

6、当孩子半夜过来说害怕

比较建议的方法,是陪孩子回到他自己的小床上去。如果孩子年龄还小,父母可以考虑重新陪伴他入睡,大一点孩子则可以要求他自己睡觉就好。

这个时候特别考验父母的耐心和坚定性:一方面,我们不要批评孩子前来求助的行为本身,尽管这种事情常常把我们的确弄得很困乏;另一方面,也不要因为心疼孩子就干脆让他们上床一起睡——否则,父母的行动实际上就是在默认了孩子对于一个人睡觉的恐惧感。

7、检查父母自己的情感反应

前两天我在读书的时候看到一个国外的小案例,说的是一对小夫妻准备给他们的孩子分床。在此之前他们在见到家庭治疗师的时候,表达了他们对于这件事情的很担心。结果这个治疗师就反问他们:“先不说孩子,你们俩满意孩子即将去睡的那个小床环境吗?你们觉得那个床安全又舒服吗?”

然后这对爸爸妈妈互相对视了一下说:“不是的,我们觉得那个床看起来孤零零的,不是很友好。””然后治疗师就建议他们,去想办法把那个小床变成让他们自己满意的样子。于是他们夫妻俩就重新去很认真地装饰这个小床,在墙上、房顶上贴了很多小贴纸,还有一家三口的照片。

在这个案例之中,我并不认为那些小贴纸或者装饰品,会真的产生什么神奇的作用,而是通过这些行动,这对父母让自己的内心变得踏实,所以才可以在他们让孩子睡到这个小床里时,从内而外散发出“宝贝睡吧,我相信你可以在这里睡的很舒服”的真实情感意愿。

8、温柔的坚持,本身就意味着不是一次成功

很多爸爸妈妈都喜欢这句心理学的名言,但是,很可能他们只注意了“温柔””而忽视了“坚持”。

温柔,是指我们对于孩子的哭闹采取抱持的态度,不会仅仅因为孩子有负性情绪就批评他们。但是,这句名言中的“坚持””实际上也和“温柔”一样重要,它意味着我们需要怀着必须的耐心,去做为人父母应该去做的那些苦差事,常常需要坚持一段的不太容易的时间。

举例来讲,我的一个朋友在她家宝宝一岁半的时候给孩子分床。第一天的时候,妈妈在孩子的小床边陪伴了40多分钟才等到孩子睡着,将近三个星期后,孩子才能在20分钟内呼呼睡下。这已经是很理想的状态了,因为在他们家孩子的安全感和父母的权威性都建立的非常好。具体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如果之前小朋友在生活中常常遇上不开心就发脾气,可能父母就需要更多时间,更多的耐心和坚持力,才能顺利完成最终的分床。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