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Ainsworth)进行了著名的陌生情景实验,研究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
根据实验结果,可将依恋关系大致分为安全型和非安全型两类。
约65%的1岁婴儿与母亲形成了安全型依恋关系,具体表现为:母亲在时,能独立探索;母亲离开会明显不安;母亲返回时,有像抱妈妈这样温暖的回应;如果感到压抑,会通过接触母亲获得安慰、缓解压力;母亲在场时对陌生人乐于接触,随和大方。
而与母亲形成非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表现为:面对陌生环境或陌生人感到紧张,紧紧靠在妈妈身边,不敢大胆参与游戏。或者无论妈妈在不在,都很冷淡,没有亲密行为。当妈妈回来时,会大发脾气,但是当妈妈亲近时又拒绝妈妈。
原始安全,绝对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研究依恋的美国心理学家曾指出,在婴儿期没有建立强烈和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一生中都将缺乏与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这种论断也许有些绝对,但是有其他的心理学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此观点的价值。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在婴儿时期与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到3岁半时,社交能力比未曾建立良好依恋的同龄儿童更为活跃,较多地受到同伴的欢迎和追随,富有同情心,表现出有领导才能。而那些没有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容易胆怯退缩,对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绪不稳定,难以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对环境适应力差。
1岁半以前,充满爱和敏感的照顾
▶3个月前,我能活下去吗?
宝宝从舒适的子宫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以前通过脐带输送的丰富营养现在完全中断,羊水中的自由自在被一种铅一样沉重的感觉代替。这些变化对宝宝而言都是剧烈的,比我们成人生活中的任何困境和挑战都更加剧烈。
在这头三个月,只要孩子醒着,就要和他有眼神交流,告诉他身边的一切,从日出到日落,这个阶段既短暂且幸福。
除了给孩子生理上的满足,心理的营养也尤为重要,表现为:
被无条件的接纳以及被看成最重要的。
♥真的不能“一哭就抱”吗?
在宝宝掌握基本语言之前,和父母唯一的交流就是啼哭。他哭时,你却置之不理,让他自己闭嘴,美其名曰“培养他的独立性”,可实际却阻碍了宝宝和父母之间交流。
“一哭就抱”,宝宝感到自己唯一拥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鼓励他使用这一工具,增加了宝宝和父母的互动,而这种互动越多,获得的回应和刺激越多,宝宝感情和智力的成长就越快。
当然,“一哭就抱”,是婴儿级别的。“哭”就是他的发言,满足了这一点,长大以后,孩子会更愿意和他人交流。
▶当孩子需要关爱时,及时给与,会使孩子的心灵充满安定感,身心健康
♥拥抱宝宝,和他说话,逗他笑,给他最真实的被爱的感受和愉快的生活感受
1岁半以后,陪伴但不干预
▶1岁半以后,宝宝的独立性大大发展,孩子开始更多的交替尝试亲密与分离。
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希望摆脱大人的限制,自己到处爬、到处走、到处摸,好奇心和探索欲很强烈。
这个阶段,父母的陪伴很重要,但并不是陪孩子游戏就一定要为他做什么,他需要时,及时参与;不需要时,家长也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逐渐的,孩子可以独自玩耍,他只要能听见大人的声音或者是知道你在哪个房间就可以。
这是宝宝安全感的发展和提升。
♥尊重孩子的选择
常见的表现是,一会儿跑到你身边让你抱,一会儿又跑到旁边自己玩。那么家长最好的做法就是,孩子要我们抱我们就抱,孩子想自己玩就让他自己玩。
不要跟着自己的情绪走,高兴时想抱孩子不管他想不想拉过来就抱,不高兴时不想抱孩子,孩子要抱也不给。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有自己的“脾气”了,比如你帮他穿衣服,你穿好了,他脱下来要自己穿,可是自己又不太会穿,穿不上就急切地要你帮,
你去帮他,帮多了,他又不耐烦、生气。
孩子的心理是这样的,他迫切的想要自己尝试,当他不会不能的时候又迫切的想要你的帮助和支持,但是又不允许你过多地参与,因为那样他会感到你干涉和妨碍了他的自主尝试。
最好的方法,还是跟着孩子的需要走,他要自己做,就让他自己做,他没主动要我们帮助,我们就不参与,无论他做成什么样;但他要帮助,我们就马上去帮,他觉得够了,我们就停手,再让他自己做。
不要在意一时的结果,重视这个过程。
3岁以前,纵容孩子的“破坏”行为
很多老人在照顾孩子时,都会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甚至用恐吓的方式,比如,不许在户外捡石头,不能接触小动物……
也许你自己就会有这样的体会,一些在儿时形成的对某种东西的恐惧,会伴随自己一生。
▶3岁前的孩子,世界对他们而言新奇而陌生,一切都是奇迹
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就是在告诉他,世界是安全的,对你是接纳的,你可以放心去认识他们;而恐吓孩子的行为,只会让孩子觉得周围的环境处处凶险,这样的孩子安全感低下,特别粘人, 他大多时候都在和自己的恐惧做斗争,还如何去做更多的身体智能探索。
♥让孩子认识到危险,而不是严厉禁止
孩子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兴趣,不太了解水、火、电、煤气、攀高等危险因素的存在。
虽然要保护孩子的安全,但是也不能过分保护,比较好的做法,是让孩子适当的尝试,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了解到危险,而不是严厉的禁止。遇到危险因素,正好是孩子了解危险、增长知识和能力的机会。
比如,热水,可以用略烫但是却不会烫伤的温度让孩子“烫”一下;
比如电,可以创造一个条件让孩子触摸不危险,但又足以让孩子不舒服的电流。
不要和孩子说这些破坏安全感的话,用欣赏、鼓励支持的话语代替批评、责备和惩罚,无论是身体还是情感,都不要要挟宝宝
▶“听话!你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如果你这样妈妈就更喜欢你了。”——不要让孩子感觉你的爱是有条件的。
♥“我说不行就不行……”——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会让亲子关系对立和冲突。
▶“你再不睡觉,大灰狼要来吃你了!”——吓大的孩子内心性格会懦弱而胆怯。
给孩子更多的拥抱,每天都告诉他“妈妈爱你”、“爸爸爱你”!
虽然有的孩子会对妈妈的亲昵动作显得有些抗拒,但请相信他的内心是无比高兴的(无论多大的孩子,都记得常常抱抱他、亲亲他……)
有不少家长还有这样的困惑,感觉孩子小的时候安全感的建立已经很好,可以慢慢大了却又出现了更多的问题。
孩子安全感“倒退”的问题,在《倾听孩子》这本书中,有一节专门提及了孩子的“安全感”,其中就有关于安全感倒退的解说,作者给这种行为的认定是“安全感”增强。
作者指出:通过用专门时间倾听孩子之后(这个“专门时间”指的是父母放下其他事情,专门和孩子一起放松地互动的时间,但不是漫不经心的放松,而是随时主义孩子的表现,包括孩子的讲话、表情、语调、姿势、动作等,权当自己完全不了解孩子;在这个时间里,我们要让孩子做主,自己放下大人的架子,任孩子支配,表现出对孩子的欣赏,不去指导孩子的行为,甚至扮演弱势的角色。)孩子对你的信任感越来越深。“他会向你袒露内心世界,让你知道他对事物的看法和他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几种情况,说明孩子与我们在一起的安全感在增强。
1、孩子试探你,即让你陪他做一些无聊的或烦人的游戏,以确认无论他做什么你都会喜欢他。
2、在你的关注下,孩子会探索新的活动天地,比如在床上蹦高;沿着大街走,看自己能走多远等等。
3、表现的越来越依赖于你。一天之内,他可能频繁争取你的关注。他会毫无顾及地显示对你的依赖,或者暴露他的恐惧。这些看起来“退步”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进步,“表明孩子已经建立起对你的信任,敢于对你透露他一直在独立承受的困难处境,能向你求助解决这些重要的问题了。”
4、一有烦心事,就会向你抱怨、发怒或哭泣。因为他已经确信你能接受他。
当然,虽然你的孩子在正常情况下已经建立了安全感,但也并不代表孩子永远不会再粘母亲(或是家长),当他遇到不确定的情景或其他会对他产生负面影响的情景时,孩子仍然会表现对母亲的依恋或发泄自己的愤怒,这并不是安全感的退步,而是孩子已经确认了母亲对他无条件的接受和信赖之后(增强了对母亲的安全感)才发生的行为。
如果孩子在母亲面前连愤怒和依恋都不敢表达,这样的孩子能说已经建立了对母亲无条件的信任(安全感)吗?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