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gic Elephant Books
一条小龙因为喷火,喉咙不太舒服,所以它去看医生,可是它却朝医生喷了火。医生为了灭火跑到河边,可是很不幸,他的屁股被河里的鳄鱼咬了。
接着,又惹怒了一只长毛象,长毛象把医生甩到一棵树上。医生却掉进了翼手龙的巢里,翼手龙把医生带到高高的山顶。
就是此时此刻,医生却可以回家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小女孩兴奋地说:“因为啊,有一只小蚂蚁正好在移山。”而这时,妈妈已经睡着了。
这个看似不寻常的故事,其实会发生在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有睡前故事的晚上。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有超乎想象的艺术力量,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讲故事高手。
故事的无限可能
文 / 梁燕 《儿童文学选刊》执行主编
每一本书都像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是那种性情活泼、开放,极具邀请性和煽动性的图画书,让读它的人蠢蠢欲动。
这不是一个高深的故事,它也不去力求挖掘什么人生的真谛或哲理。它的魅力在于掌握了孩子的心理,以无限的开放性,鼓励孩子去想象和再创造。
其实,这就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孩子缠着疲惫的妈妈讲睡前故事的平常故事,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几个故事的叠加:妈妈讲的故事,孩子讲的故事,妈妈与孩子的故事。
首先是妈妈讲的故事:想要移山的小蚂蚁的故事。
这个故事我们不知道完整的情节,但是关于小蚂蚁的故事,可能是妈妈的最爱,她经常讲给孩子听,以致孩子一听到这个题目就抗议了:“又来了!你老是给我讲蚂蚁的故事!”这就是孩子的接受特点,一段时间里孩子会不断地要求大人重复讲某一个故事,而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又不满足了,开始寻求新的故事。这一个晚上,妈妈就恰好碰上孩子的兴趣发生了转变。
妈妈回答:“当然啦!难道你想听我讲龙的故事?”可以想象,妈妈以前尝试过给孩子讲龙的故事,但是那个时候孩子也许正执迷于听蚂蚁的故事呢(当然这里也可能只是妈妈吸引孩子的一种技巧)。
孩子重复听同一个故事,是成长的需要;孩子转变听新的故事,也是成长的表现。而讲故事的妈妈,则需要随时根据孩子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学习做好妈妈的功课,学习讲故事的功课,是需要一直一直进行的。
于是,想要移山的小蚂蚁的故事,变成了龙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起来是妈妈和孩子一起完成的。当孩子听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她的想象已经开始飞腾,她已经踏上了专属于她的故事之旅:那条喷火龙和那个倒霉医生的奇遇完全是按照孩子无厘头的跳跃式想象展开的,妈妈讲的故事逐渐变成孩子讲的故事。
这种情况我们也许并不陌生,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好奇:接下来怎么样了?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妈妈们可以回想一下,当孩子的思维从某一点发散开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死死地拽着原来的故事,不惜打断孩子的想象,把他们拉回看似正常的那个故事上来?
读着读着,大家肯定都会好奇:那个小蚂蚁移山的故事哪里去了?眼看着书只有几页了,作者要如何回到这个故事上来?
别着急,你看——孩子话锋一转:“就在此时此刻,医生可以回家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妈妈?”
前面是妈妈讲故事给孩子听,妈妈为主导,后来慢慢变了,妈妈参与故事越来越少,孩子急切地想要把自己心目中的故事告诉妈妈。她语速极快,着急地表达着自己想象的故事。当孩子抵达故事最精彩的地方时,既忍不住问妈妈为什么,又忍不住马上说出答案:“因为啊,有一只小蚂蚁正好在移山。
”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将一个龙的故事一下子拉回到了妈妈一开始想要讲的那个故事上来,这样的大跨度,让人惊讶的同时也忍不住会心一笑:这就是孩子的思维啊!故事到了这儿,反而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小蚂蚁如何移山,它是如何将医生一起移回家的呢?这又是另外的故事,可以带领听故事的小朋友踏上另一段想象之旅。
故事的最后出现了家庭中常见的一幕:讲故事哄孩子睡觉的父母先于孩子睡着了。看到这儿,不论是孩子还是妈妈,都会忍不住会心一笑吧。在这本书里,不论是讲故事的人还是听故事的人,都幸福地进入了梦乡。书外,经历过别人故事的妈妈和孩子,也可以满足地进入梦乡了。
而且,这本书具有不固定性,小龙可以是喷水的小龙,也可以是喷火的小龙,小蚂蚁的故事可以套在小龙的故事里,医生的奇遇随时都可以改写……读完这个故事的妈妈和孩子,有没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一个好的故事,总是会有留白给读者去回味去思索;一个好的故事,也总是热情地邀请读者参与。一个好的讲故事的妈妈,不是声音多么美好,语言多么流畅,而是和孩子一起去想象,去惊讶,去创作。
《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就是这样的故事,它热情地对听故事的孩子和讲故事的大人发出邀请:来吧,一起来想象,一起来创作吧!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