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音真不是最重要的事
苏妈以前总觉得能说一口标准的英音或者美音是特别炫酷的一件事。来美国读书后才发现,美国真是个充满了各式各样英语口音的大熔炉啊。我喜欢的歌手Johnny Cash用美国南方口音唱出了一堆格莱美奖,谷歌董事长皮菜先生是个印度哥们,用他浓厚的印度口音指挥着这家世界顶级科技公司的千军万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母语也不是英语;连我在哥大读书时的系主任,都是波多黎各籍,一样在全世界的双语教育会议上做最权威的发言。
在美国生活这些年的感受是,美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种口音都能表达自己,真的不需要太纠结英语发音的问题了,也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口音会把孩子口语带偏就因噎废食。有口音不要紧,在英语国家人眼里,把英语说清楚,让别人能听懂,比说得标准更重要。
因此大家不妨在自己的口语清晰度上下功夫,说慢一些,把每个音节都发出来。不确定该如何发音的单词,下载一个能发音的汉英词典APP,查查音标,多跟读几次就好了。
宝宝入学前你的英语水平足够了
英语不标准不等于不会英语。相信大部分看这篇文章的父母,初中英语水平是有的,也就是说会说apple, dog, sky这些基础词汇,懂得英语拼读的规则就行了。
我们有时候把宝宝双语启蒙想象得太难,其实6岁以下的宝宝需要学的词汇都是那些特别基础的,父母词汇量完全可以hold住。这些基础英语词汇可以贯穿在亲子阅读、儿歌、日常对话中教给宝宝。如果宝宝在幼儿园阶段能输出100个左右的英语词汇,会简单的小短句表达,就是相当不错的双语基础了。
而且,即使毕业多年英语都还给了老师,成年人的英语水平仍然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和宝宝一起学一起进步是最棒的高质量陪伴。比如买一套英语词汇卡片,遇到绘本中不会的单词,就把卡片找出来贴在家中冰箱上,和宝宝一起学习。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并且真正对英语感兴趣的父母,更能营造出喜欢英语的家庭气氛。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启蒙。
双语宝宝是陪出来不是教出来的
对于双语启蒙,父母在家扮演的角色其实并非“老师”,而是积极的陪伴者,也就是说宝宝学英语,某种程度上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陪出来的。这和学游泳、学钢琴的原理有点类似:一个不会水或不懂音乐的父母,捕捉到孩子的兴趣后,可以利用各种外界资源,培养出喜欢游泳和弹琴的孩子。同理,英语程度有限的父母,不会陪读可以陪听,比如每天陪宝宝听15分钟英语绘本和儿歌。
这里的听绘本,是要100%投入的哦,要边听边和宝宝共同翻页,跟着音频指出绘本中的事物,而不是宝宝听绘本爹妈玩手机。小朋友都很精的,父母是不是真的重视双语启蒙,他们能看出来。
很多英语儿歌可以用互动的形式“演”出来。互动的时候,没有必要总说:宝宝快做这个动作,宝宝快做那个动作。我和苏宝听英语儿歌时,我会一边听一边自己做动作,甚至自己也唱起来,苏宝看到妈妈在参与,自己也就很有兴趣参与。
别再问宝宝“这个怎么说“,”那个怎么说“啦
我们自己是怎么教宝宝说母语中文的呢?看到什么东西就告诉宝宝它的名称对吧。学英语也该如此,比如我和苏宝去买菜,看到超市里的香蕉,我会直接说it’s a banana. 很多父母容易犯的错误是不停问宝宝"苹果英语怎么说?","太阳英语怎么说?"
没!必!要!这!样!这样宝宝心里苦,而且会觉得好烦?? 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特别容易误导宝宝养成翻译式思维(依靠中文来学习英文)。苏妈在以前的文章里和大家说过,宝宝大脑有别于成年人,他们7岁以前是建立英语思维的关键时期,大脑有能力像母语一样去学外语,因此直接正常的方式告诉宝宝物品的英语名称就行了。
建立纯英语环境的小宇宙
双语启蒙和前文提到的学钢琴有相似处,又不是完全一样:不会音乐的父母只要找对老师,一样能培养会钢琴的孩子,因为孩子学习之余可以独自练习。但英语能力的建立不能全靠独自练习,或者被动的听力刺激(所谓磨耳朵)。宝宝的语言能力绝大部分时候是通过对话而获得的。因此父母在家和宝宝保持一定程度的英语交流很有必要。但是平时一忙就可能会忘记说英语,到底如何保证宝宝的英语输入呢?
最理想的方式是父母一方说中文、另一方坚持说英文,但是对英语程度有限的家庭来说有点难。双语启蒙专家提出的另一个建议是: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或者场景,养成在这个场景下,只和宝宝说英文的习惯。比如每天睡前读几本英文绘本,或者每天晚餐后全家人花半小时分钟,只用英语交流或者创造纯英语环境(唱儿歌、看动画片、阅读、做游戏皆可)。
说得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创造全家人都对英文感兴趣的大环境。苏妈在以前的文章里也曾经详细聊过如何在家给宝宝创造双语启蒙的环境(包括利用电台和网络资源、在家中创造无处不在的词汇库等)。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