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早教>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孩子一上幼儿园就生病?真相原来这么惊人!

孩子一上幼儿园就生病?真相原来这么惊人!

2016年08月15日 10:23出处:积木育儿作者:积木育儿阅读次数:711
有专家团队利用6个月时间,对广州、上海、北京三地的幼儿园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八成孩子具有入园恐惧症,这些症状包括哭闹不肯入园、入园后变瘦、容易饥饿、焦虑引发睡眠不佳、家长焦虑等。

有专家团队利用6个月时间,对广州、上海、北京三地的幼儿园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八成孩子具有入园恐惧症,这些症状包括哭闹不肯入园、入园后变瘦、容易饥饿、焦虑引发睡眠不佳、家长焦虑等。

几种不适应症当中,50%的孩子早晨不愿意出家门;33%的孩子上幼儿园后变瘦了;还有23%的孩子一上幼儿园就生病。

十个孩子八个怕上幼儿园,还有两个一到幼儿园就生病

妈妈,我肚子疼;

妈妈,我有点想吐;

妈妈,我头疼;

妈妈,我发烧了;

……

每次送孩子上学或者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总是会出现身体上的各种不舒服,带他们去医院检查却又检查不出任何问题,一旦告诉他们不用去上学的时候,症状就会有所缓解甚至会消失。于是很多家长以为孩子是装病而逃避上学。

其实,当孩子出现头痛、肚子痛等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状时,有可能是真的病了,是心因性疾病——上学恐惧症。

心因性疾病是由精神或心理因素而引起的,临床上表现为神经或神经系统为主的一组症候群。这类病最大的特点就是检查不出人体器质性的变化,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相符,换句话说,心因性疾病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

上学恐惧症是典型的心因性疾病。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上学”这一特殊事件产生恐惧,导致孩子对学校或幼儿园的生活产生焦虑、恐惧,从而出现学习障碍、人际交往困难情况。

▌找准原因,消除上学恐惧症

原因1 “妈妈,我舍不得你”——与家人分离焦虑

有个妈妈说,前几天送女儿去幼儿园,谁知道一到幼儿园,女儿又哭又闹,弄得妈妈和老师都手足无措。最后女儿好不容易不哭了,却发起了高烧。到医院检查发现孩子身体指标都正常,查不出任何高烧的原因。奇怪的是,第二天不去幼儿园,孩子的体温就降下来了。

医生经过了解、沟通,知道孩子原先一直在家里由外婆看管,这个小女孩发烧就是因为不想离开奶奶,不适应幼儿园生活,过分焦虑而致。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反应,由于孩子一直是在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生活的,突然要因为校园生活而要长时间与家长分开,就会产生不适应,他们希望能够以“得病”等方式满足和家人在一起的需要。这样的“上学恐惧症”通常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尤其是刚入园不久的幼儿和入学不久的小学生。

破解方法:以轻松愉快的态度回应孩子的脆弱。孩子初上幼儿园哭闹是难免的,此时特别需要家长拿捏好自己的态度,既要关怀孩子,又不能纵容孩子的脆弱。与家人分开是孩子成长中不得不经历的过程,哭闹也是暂时的,大部分会自动消失,父母不要过度紧张,最好能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

孩子的焦虑反应还跟父母的情绪有关。因为情绪是流动和会传染的。妈妈如果对孩子依依不舍,就会加重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感。另外,孩子最会察言观色,在某些关键时刻,只要父母流露一点软弱,他立即会把握住,并在以后加以利用。所以要想培养孩子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家长的态度首先要乐观,不能无意识地去渲染困难,避免放大孩子的负面情绪。


妈妈在面对孩子的软弱时,态度要温柔而坚定。

原因2 “我自己不会吃饭”——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

我家姑娘现在24个月,送幼儿园快半年了,还是不适应。她很胆小,尿裤子了也不知道跟老师说,经常穿着湿裤子;用勺吃饭不怎么利索,每次在幼儿园都吃不饱,回到家还得吃;不敢正眼看老师,受到表扬也就瞄一眼老师就不好意思地转开了;每次回到家就要粘着我,一分钟都不离开;每天早上去幼儿园都会哭,抱着我不撒手。

幼儿园或学校生活制度跟家庭生活会有很大不同,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在教室里面而不能去外面玩,下课之后才能上厕所,要自己吃饭、穿衣服,这些问题常会让孩子心里感觉不安、担心、害怕和惊慌,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的儿童甚至会出现极端恐惧,会大哭大闹不肯去幼儿园。

破解方法:孩子跟成人一样,对待不熟悉的环境、人,或者是害怕的事物,不自觉地会采取逃避的方式应对,只是孩子的反应更直接,父母需要理解。这时候需要父母:

一是在家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引导孩子自己好好吃饭,主动上厕所,有需要及时告诉大人或请大人帮忙。

二是多跟孩子分享在幼儿园的好玩的事情,引导孩子多说一些幼儿园的事,多表扬孩子;妈妈对孩子的赞扬,会激励孩子更喜欢幼儿园。平日里,父母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多跟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如亲亲、抱抱;尽可能满足孩子对你的依恋,那都是她的正常需求。孩子只有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才可能慢慢对外界发生兴趣。三是做好孩子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多与老师沟通,及时将孩子的情况告诉老师,并从老师那里了解孩子在园的生活玩耍学习的情况。


良好的自理能力,能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原因3 “我害怕老师”——对任课老师不适应

我的女儿今年4岁多,上中班,今年她的班主任换了。其实还是以前的老师,是小班时候的带班老师,但现在成了班主任。从这以后,她上幼儿园的抵触情绪就特别大,每个星期几乎有两三天说不去上幼儿园。我问她原因,她就说这个老师特别凶。昨天晚上孩子又哭着说不去幼儿园,她一直说她害怕。

在孩子心中,老师就是爱的使者和保护神,但是当老师偶尔因为他们犯错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陷入焦虑和无助的境地。

破解方法:孩子在幼儿园遇到的最大的负面问题就是挨老师批评。因此父母在接孩子回家的时候不要问“今天乖不乖,表现好不好?”“今天老师表扬你没?”这样带有和负面评价有关的问题,会让孩子很难回答,并且这种指向评价,会让孩子患得患失,增加上幼儿园的压力。家长可以问一些具体的、容易回答的问题,比如“今天做了什么游戏?”“中午吃了什么饭?”这一类问题只需简单回忆,孩子进行客观陈述即可,不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当然,如果孩子主动跟家长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或批评我了,家长要真诚以对,分享孩子的自豪,或语气平和地问问为什么,想办法化解孩子的心结。

如果孩子出现问题与老师有关,父母要主动与老师沟通,共同寻求解决方法,要相信大多数老师本身对孩子是没有恶意并希望孩子开心入园的,不妨多给老师提供一些孩子的信息,如喜好、性格特点等。


父母对老师的信任,有助于孩子接纳老师。

原因4 “我怕交不到朋友”——社交能力比较差

有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没有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里玩玩具外,没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欢迎,所以也就不喜欢去幼儿园。有的幼儿则是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小朋友的友好关系,常常与小朋友吵架打闹,因而产生排斥幼儿园的心理。

破解方法:如果孩子怕交不到朋友,可以告诉他见到陌生人害怕是很正常的,自己要先主动跟其他小朋友打招呼。放学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邀请班里其他小朋友和家长在附件合适的空地一起玩10~20分钟,通过这种再认识,消除孩子的孤独感,让他觉得自己“有朋友”。如果孩子特别害羞的话,父母可以和老师沟通,让老师帮忙协助孩子融入到其他小朋友中去。


帮助孩子尽快在新环境中建立友谊,也是缓解孩子焦虑的好办法。

▌这些疾病也是心病引起,家长要注意

临床发现,心因性疾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一些幼儿甚至因此而住院。因此,当孩子生病却在医院检查不出任何问题的时候,那就有可能是心理因素所引起,家长需要注意,在情感上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

夜惊

儿童夜惊的病因主要为心理因素,多因焦虑和受惊所致。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于苛刻或者态度激烈,就会让孩子感到焦虑不安,从而夜晚睡觉出现惊厥。此外,不要给孩子看恐怖惊悚的影片,也不要给孩子讲恐怖故事,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当晚或这几天夜里出现夜惊。

夜间遗尿症

如果孩子遇到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障碍,如家庭成员死亡,变换新环境,失去父母的照顾所造成的焦虑状态,以及黑夜恐惧受惊、报复心理、母子关系不和精神过度紧张都可以促进以往已有控制小便能力的孩子发生夜尿症,而且如果父母引导不当,有些孩子在发生夜尿症后便逐渐形成习惯,有些甚至成人后仍无法改变。

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很多慢性荨麻疹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如果儿童长期恐慌,心里的焦虑说不出来,身体的免疫力自然就会下降,从而引发荨麻疹。

身材矮小

很多人认为孩子个子矮小是遗传和营养造成,其实,孩子个子矮小也有可能是长期心情抑郁造成的。由于情感剥夺和爱心缺失所造成的身材矮小被称为剥夺性矮小症。

TIPS:还要提醒一下爸爸妈妈们,如果孩子说不舒服,比如头疼、感冒、发烧等常见病,一定要先关注他们的身体,他们不会随便撒谎。


手工制作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孩子认真观察、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细致的习惯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形成立体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父母在陪伴孩子手工制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发挥绘画制作与装饰的能力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发挥其制作与装饰的能力。


跳水是一项观赏性很强的专业运动。运动员由跳台或跳板腾空,可以直接入水或在空中做各种难度的体操花样动作,以干净利索而优美的姿势入水。

跳水运动可以锻炼人的协调性,柔韧性,平衡感和时间感等素质。人的任何运动,尤其是大运动,几乎都是在维持身体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

孩子早期平衡能力发展的时间段主要在0-2岁。孩子的“翻”、“坐”、“滚”、“爬”、“走”等这些大动作的发展,都牵涉到平衡能力。而宝宝的平衡能力都是在运动中发展起来的。

针对2岁以内宝宝平衡能力的训练,父母应主要以12个基础动作(如走步、推物、跑步、拉物、投掷、翻滚、攀爬、跳跃、悬挂、持稳、踢物、滑行等)的锻炼为主。对2-2.5岁的宝宝,父母可将空间方位的概念融入到训练中来。3岁左右的宝宝可适当增加难度,将障碍引入到游戏中来。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