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一个加菲猫女儿
我确认,我有一个加菲猫一样的女儿,她总是用加菲猫的经典语录和我对话。
我:“为什么你每次吃完饭就忍不住打开电视机?我们不是说好了讲绘本故事么?”
女儿:“其实,我也不是每次吃完饭就看电视,有时我边吃饭边看电视,生活中有些改变会增加乐趣。”
我:“……”
我:“你明知道不完成作业明天就没法跟老师交差,为什么还赖着不动呢?”
女儿:“不要等明天交不上差再找借口,今天就要找好!”
我:“……”
我:“为什么你一边说自己太胖要减肥啦,一边却停不下嘴?”
女儿:“今天吃得下的千万别搁到明天。”
我:“……”
于是,当她面对体重秤上飙升的数字时,只好假装无谓,豪迈的说:“球状也是身材嘛!”
人们喜欢那只好吃懒做,缺点自律性的猫,因为它仅仅是一个距离自己生活有点遥远的明星。可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像加菲猫一样不能自律:当他明知道是垃圾食品,却忍不住想吃;明明想考到高分,却没办法好好复习;明明有一大堆作业,却停不下游戏时……你一定会和我一样抓狂:为什么你总是管不住自己?!
毕竟,自律性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真的很重要。
2为什么自律性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经典的“棉花糖测试”。实验中,大人将孩子单独留在房间,面前的盘子里有一粒棉花糖,在离开前告诉孩子:如果坚持一小会(15分钟),等大人回来时还没吃掉棉花糖的话,他们会额外获得一颗糖的奖励;如果实在想吃,也可以立刻吃掉棉花糖。
所有孩子里,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抵御住了诱惑。大约20年后,研究者调查了当年实验参与者的发展情况,发现当年成功抵御诱惑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学业成绩、更高的学历、更健康的身体和更高的生活品质。
同时,Casey等人在2011年的一项跨越同一群体4至44岁年龄段的纵向研究发现,儿时能做到自律的人,成年后在面对诱惑时其大脑负责控制功能的右侧额下回更活跃,从而使个体具有更好的自律性,而具有更好自律性的个体相比其他人发展得更好。
通过这两个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自律性所体现出的专注、内在控制力和延迟满足能力,是一个获得更高成就的人需要具备的重要品质,而幼年的自律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成年后的自律性。
3是什么在影响孩子的自律性,而我们能就此做些什么?
不难想象,不同孩子的自律性是存在差异的。那么,是什么在影响孩子的自律性呢?
经常“延迟满足”的孩子自律性更好“棉花糖测试”的发起者,心理学家Walter Mischel发现:资源匮乏的孩子自律性可能更弱,是因为在这些孩子的生长环境中,没有那么多练习“延迟满足”的场景,因为对这些孩子来说,延迟之后就再也没有了,所以他们养成了抓住当下的习惯。而没有反复练习和实践,就不能习得很好的自律性。那些从小获得更多资源的孩子,也有更多机会训练。
我们看见,一些父母认为有添加剂的甜食对孩子身体健康不利,会要求孩子绝对不可以碰,在这种情形下,孩子不碰甜食并非依赖于自律,而是自我压抑,自我压抑容易让人出现焦虑情绪,最终不得不向冲动妥协。于是,那些在父母面前自我压抑的孩子,当他们脱离父母的控制时,往往会更加放任自己,因为,长期的资源匮乏让他们没有得到“延迟满足”的训练,反倒让他们养成了及时行乐的心态。
【家庭小锦囊】让孩子学会自律,应该提供合理资源并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学会分配,让他得到充分的练习。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多吃甜食会带来什么后果,但可以品尝只要不过度,帮助孩子设定一些特殊日子用来品尝一些甜食,比如节庆日或者家庭冰淇淋日。
能为自己做主的孩子自律性更好能为自己做主的孩子是具备了自由意志的孩子。自由意志,指的是有行为选择的自由,行为是由自己的意志带来的。不相信自由意志的孩子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先天或者外物决定的,自己不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掌控权,也无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容易不顾后果的放任自己,也更难做到自律。
我曾听过一些家长诉苦:我每天都得守着我的孩子做作业,如果我不在他身边守着,他要么就是发呆,要么就去玩儿别的,总之,别指望他能在睡觉前完成家庭作业!
我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更需要反省的是我们家长自己。一个孩子,只有在长期缺乏自主权的情况下,才会养成依赖型人格。在家长的包揽和控制下,孩子养成了凡事依靠别人做主的习惯,小到做作业,大到人生决策。
【家庭小锦囊】我们理应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甚至,让孩子多多参与到家庭事务管理中,也能够增强他们的“自由意志”,提供给孩子更多自己做主的机会。比如:每天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引导孩子按照事务优先排序法分配自己的时间;尽可能的从小事上给孩子提供做决定的机会,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衣服等;在家庭决策上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果他们有还不错的建议,不妨欣然采纳……
有父母做榜样的孩子自律性更好研究发现,父母的自律能力差,会导致孩子的自律能力低。试想,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的父母呵斥孩子赶紧去看书学习,孩子会怎么想?身教的效果永远大于言传,如果希望孩子具有良好的自律性,就要给他塑造一个利于自律性生长的家庭环境,也就是说,从我们自身做起。
父母对孩子自律性的影响还体现在孩子安全感的获得上。一些实验表明,0-3岁时期安全感的得到与否能够预测个体6岁以后的自律性,获得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更有可能在长大后自律。这一点不难理解,缺乏安全感的人是不自信的,对于长远的目标他们缺乏必要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意志力,只能着眼于当下,而一个自律性高的人,往往能够为了更长远的目标放弃眼前利益。
【家庭小锦囊】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自律性,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并在孩子年幼时供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4返场赠送两个实操小技巧
我们还有一些小技巧送给大家,家长可以用这些小技巧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效提高自律性。让孩子更顺利的实现自律性训练。
注意力分配策略在“棉花糖测试”中,研究人员观察到那些能够控制自己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好办法:“有策略的分配注意力”,比如有些孩子会遮住自己的眼睛,有些开始在房间里玩游戏,假装棉花糖不存在,他们把注意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中,暂时遗忘了棉花糖,由此成功的控制住了自己。相反,另一些孩子,一边死盯着棉花糖,一边不断告诫自己:“我不能吃,我不能吃。”结果,很快就失败了。
所以,在孩子面对诱惑时,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导他学会注意力分配策略。比如:当孩子需要集中注意力学习时,尽可能的让他进入到安静环境中,并将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收起来,能够帮助他集中精力;当孩子特别想要吃甜食时,我们可以引导他去玩一些有趣的游戏,将注意力转移。多一些这样的训练后,孩子就能够掌握并开始自行使用这个策略,能有意识的让诱惑离开自己视线,从而进一步离开自己的思绪。
让目标“可视化”并为孩子完成每一小步目标庆祝假设我们是马拉松赛跑的选手,当我们死盯着遥不可及的终点,会觉得这段路程十分艰难。但如果我们将当下目标设置为八千米,在抵达目标地时给自己一些奖励,比如稍作休息或补充水分,然后再继续完成下一阶段目标,这种方式反而能给人信心,让整个长跑过程显得更为轻松。
孩子也一样,在面对一个长远的目标时,难免有畏难情绪,如果我们帮助其将长远的目标拆分,把分期目标的每一个方式和步骤做成计划,写下来,成为“可视化”目标,就可以减轻孩子的畏难情绪,让孩子有信心用意志力实现这些目标。当孩子完成一个阶段的目标后,需要庆祝哪怕是很小的成就,因为,庆祝这种仪式,其实就是一种“延迟的满足”,是对所付出的努力的一种肯定,本身就是“自律”的体现。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能管得住自己。
每当我们想对孩子大吼一声:“你怎么就这么控制不住自己呢?”,一定要先听听科学家的说法:掌管个体注意力、控制力的前额叶皮质是逐步发展的,它的发育将从孩子出生一直逐步持续到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也就是说,人的自律性是会随着年龄增长和大脑功能的完善而不断发展的。这说明孩子现阶段的自律性不高并不代表未来自律性差。
也许,对我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引导孩子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完善自己的机会,毕竟,我们也常常管不住自己,孩子,就像我们的另一个自己。(^_^)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逃妈和八岁儿子逃逃在美国打造的公号逃妈主写侃育儿,逃逃主讲学英语,关注下? 微信ID:东西儿童教育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