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我们说宝宝最初的安全感就开始建立了。所以,小宝宝的安全感是逐步从信任妈妈,从妈妈给予的呵护中发展出来的。
如果妈妈对宝宝的需要比较敏感,能够有规律地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他们就会对妈妈形成基本信任感,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secure attachment)。当宝宝有了对妈妈的安全依恋,妈妈就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强大后盾,他们就会有很多积极的表现。
母婴依恋的不同阶段
心理学家鲍比(Bowlby)是研究依恋理论的创始人。鲍比指出,在婴幼儿期间,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比较宽泛的阶段,最终达到“母亲—婴儿之间动态的平衡”。
1 前依恋阶段(preattachment phase)
0~6个星期,宝宝从母亲那里获得食物和舒适抚慰。这个阶段,如果把他们和母亲分开并不能造成宝宝的不安和焦虑,他们基本上不怕生,对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反应没有差别。
2 依恋形成期(attachment-in-the-making phase) 6个星期到6~8个月,宝宝开始对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有不同反应,开始有分离焦虑的苗头。这时候宝宝如果见到生人会哭,不愿意让生人抱,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要认为自己的宝宝胆小。如果我们看见朋友六七个月大的宝宝,请尽量克制自己,不要随便捏宝宝的脸或者抱他,尽量避免给他造成压力
3 依恋明确期(clear-cut attachment phase)
6~8个月到18~24个月,当母亲离开时,宝宝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这个阶段宝宝特别黏妈妈,这是正常的。我想每个父母都经历过自己要离开时宝宝的各种哭闹。
正常的孩子,在6~18个月,都会体验到分离焦虑。不同的是,和妈妈成功建立起安全依恋的宝宝,能够适度表达分离焦虑,比较容易安慰,有比较强的探索性和独立性。
4 互惠的关系(reciprocal relationships)
18~24个月及之后的几年。在这期间,母亲和宝宝共同调整和平衡双方的关系。
妈妈可以解释自己去哪儿,多久回来。宝宝可以提一些要求,比如给我讲一个故事再走,或者亲三下再走。
在这个阶段中,宝宝理解父母去干什么、多久能回来,并且相信父母一定会守诺言回来,同时他们也会发现自己在双方的关系里也有一定的重要性,这让他们能够承受父母短暂的离开。
慢慢地,稳固的依恋关系会帮助孩子在和父母分离的时候仍能保持安全感。
所以,安全感并不会因为一次分离就缺失,也不会因为某一段时间的相处就必定稳固不移,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在宝宝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状态和规律。
它是在宝宝从小和父母的互动当中一点一滴形成的,然后由此逐步扩展到宝宝怎么和其他人互动,怎么看待未知的世界。
怎样培养“安全依恋”?
1 不要担心“宠坏”一个小婴儿孩子刚出生,父母的纠结就产生了:宝宝哭了,抱还是不抱?抱了会不会宠坏他? 许多研究婴儿的专家都指出,不要担心宠坏一个小婴儿。6个月之前,宝宝啼哭通常都是生理或者生活需要,是真实的信号。饿了、尿不湿需要换了、肚子里胀气,或者周围任何一点新的变化等都会让他们哭。
这个阶段的小宝宝还没有能力通过假装哭来控制父母,因为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没有发展到能够理解“行为和后果”这样的逻辑关系的阶段。
所以,我们需要对宝宝的啼哭做出及时反应,查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宝宝不舒服。 [小土注:哭泣是婴儿的语言,倾听原因,比立即阻止要重要。]
有一项婴儿研究发现,4个月大的宝宝,在饿了的时候放声大哭,一旦妈妈靠近,还没开始喂奶,他们往往已经止住哭声。这说明,在每天有规律的生活中,他们意识到了妈妈的照顾行为,所以当妈妈靠近时,知道妈妈来照顾他们了,就慢慢停止啼哭。 我们及时、恰当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其实不能算“宠”。恰恰相反,婴儿就是这样通过妈妈迅速、稳定、重复的行为来认识自己和妈妈的关系,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进而建立对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关于及时反应的方式,不一定是宝宝一哭,就马上把他抱起来,还可以用各种其他方式做出反应。比如,走过去,看看他是饿了还是需要换尿布,也可以跟他讲话、唱歌、抚摸他的皮肤等等。
不过,新妈妈也不要过于焦虑。虽然及时而恰当的反应体现了妈妈和宝宝的互动,但它并不是一定要在宝宝啼哭后几秒钟做出反应,而是说这种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应该是稳定的、有规律的。只要长期的照料方式是稳定的、有规律的,偶尔几次妈妈没有及时赶到宝宝身边也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所以说,在宝宝人生开始的最初 6个月,父母对宝宝哭声反应及时,能揣摩出他们需要什么并给予比较恰当的满足,这样他们就知道不必大声啼哭来吸引父母。这将有利于促进他们其他交流方式的发展,也是培养他们将来人际交流技能的基础。
2解决“黏人”的方法是主动陪伴从6个月起,宝宝开始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手眼协调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也增强了。
这一阶段他们已经逐渐理解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所以人生的第二个半年,宝宝逐渐具备利用哭声来召唤我们的能力。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在他召唤之前,就主动和他一起玩。如果我们能为宝宝安排各种有趣的游戏,与他交流,并满足他的好奇心,让他醒着的时候经常有事情可做,他就不会觉得很无聊,这样就会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会一天到晚让妈妈抱或者通过哭来引起妈妈的注意。而且,在陪他一起玩的过程中,他也会慢慢学会怎么自己玩,1岁多之后就不会时刻需要人陪了。 有些妈妈抱怨宝宝黏人,一刻都不能离开,一离开就哇哇大哭。前文中的依恋建立阶段已经指明,其实6个月到两岁期间,是大部分宝宝体验分离焦虑的高峰期,所以这是正常现象,要理解他们,尽量有耐心。 有些妈妈特别害怕宝宝不独立,所以她们说:我希望我的宝宝能比较独立,所以我就尽量让他自己去玩。其实越这样做,越会让孩子更黏人。因为在他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却把他推开,这个信息会让他误解为妈妈不爱他,从而更加时刻黏上来。他需要妈妈的长按,确保妈妈是爱他的。这样反而会伤害他们安全依恋的建立,让他们缺乏安全感。
我家小宝是早产儿,他从医院的新生儿加护病房回家以后,我没有一天离开过他。
爸爸上班,大宝上幼儿园,家里就我们两个人,我上个厕所都要开着门。我常常不等他找我玩,就主动去陪他玩,尽量满足他情感的需要,让他知道妈妈是长按他的。
可是我毕竟分身乏术,在没有帮手的情况下,有时候要做家务,不能时刻陪着他。我们家的厨房是开放的,我做饭洗菜的时候,就让他在餐厅玩,能看到我,能和我讲话。
有时候我会把定时器定好,告诉他:过一分钟,妈妈就来。过了一分钟,我就准时过去,这样孩子就能自己玩一分钟了。过段时间,我把定时器定成两分钟。注意,一定要定时器一响就过去陪他,这样孩子就知道,妈妈是说话算话的,在他单独玩的时候可以安心玩。慢慢地,他就能自己玩得久一些。只有宝宝认为我们是可信任的,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我们会随时出现,在我们离开的时候,他们才会安心,也更愿意探索世界,接受挑战。
我家小宝曾经非常黏人,但我从来没有担心过他会缺乏安全感。他6岁的时候一次我出差回家,他热情地拥抱我。我说,你想妈妈吗?他说,有一点点想,不过没有想到哭,因为我知道你一定会回来。
所以希望父母面对黏人宝宝的时候不要紧张,逐步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会让他们变得独立。
3用积极的情绪影响宝宝的情绪表达
要让宝宝建立安全依恋,妈妈需要学会用稳定积极的情绪来面对宝宝的变化和成长。特别是6个月之后,宝宝的情绪发展非常快,不仅仅限于基本情绪,情绪的种类变多了,而且情绪的强度也增加了。
首先是来自妈妈的情绪影响。宝宝之前总是感觉到妈妈的积极情绪,“宝宝好可爱!宝宝好乖!”这一阶段,妈妈的表情和语言积极的成分占大部分。从宝宝会爬开始,情况就改变了。
比如,妈妈有时候会生气地说,“不要爬上去!不要拉窗帘!”宝宝经常会感觉到妈妈的消极情绪,对情绪的认识逐渐变得复杂。他们自己也开始体验到更多的情绪,比如,“妈妈不允许我干这个!”或者,“我想把瓶盖打开,可是怎么也打不开!”从中体验到生气或者挫折感。 同时,宝宝情绪的强度开始发生变化。到8个月的时候,宝宝开始能够理解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这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
我们可以去观察一下,4个月的宝宝看到有个好玩的玩具,不过他够不到,而这个玩具上系着一根绳子,这根绳子就在他面前,但他此时还不能认识到“我只要抓住绳子就能拿到玩具”。
而8个月的宝宝就能轻松地拿起绳子,把玩具拉过来,高兴地玩起来。这一阶段,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这种喜悦感比妈妈直接给他玩具的喜悦感要强烈许多。
同样,当他想做一件什么事而遇到困难时,比如,“我要拿到这个玩具,可是要拿到这个玩具必须爬过这个障碍”,那么如果他成功了,就会体验到加倍的成就感;如果没有成功,则体验到加倍的失败感。 情绪发展就是这样的过程,这是正常的,我们希望宝宝能产生正常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但是,他们怎么对待自己的情绪需要经过很长的发展阶段。所以宝宝越小,妈妈越要有耐心,多表达积极的情绪、支持和爱,让孩子常常保持愉悦的心情,减少不必要的哭闹,这有利于以后宝宝认识情绪、表达情绪和调节情绪。
4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孩子尽情探索宝宝在6个月之后,活动能力越来越强,而且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到处摸索。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布置家里的房间,尽量减少不安全的因素,为宝宝的成长提供稳定安全的环境。
对宝宝有危险的东西,该收的都收起来,比如厕所的清洁液、厨房锋利的剪刀。如果宝宝对柜子门感兴趣,经常去开关,要把放药品的柜子门用门扣扣住,开放其他安全的柜子,这样就不用经常去禁止他玩柜子门。 如果这也禁止那也禁止,就容易让宝宝感受到妈妈的消极情绪,而他们自己也会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压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要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去积极地探索,减少他们因为妈妈不让做什么事而“抗议”地哭闹,但前提是保证他们的安全。 对一些必须要禁止宝宝接触的事物,要根据宝宝的理解能力,采用简洁的指令或者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尽量让妈妈和孩子的情绪都比较稳定,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比如,因为不安全,很多妈妈不愿意让宝宝进厨房。我们家的处理方式是事先说明。比如,吃饭的时候,我让宝宝观察饭菜冒出来的热气,然后把他的手放上面感受一下。做饭的时候,我会抱着宝宝观察锅里冒出来的热气,他就能理解那一定很烫。所以跟他说妈妈做饭的时候不要进来,他能理解并合作。 结语当我们了解了安全感是如何形成的,并且陪伴宝宝一起经历了他人生头几年的成长,就不会把所有的问题都丢到“安全感”这个筐里了。
安全感的建立和亲子互动的模式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关心和尊重他们的感受,及时恰当地回应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相对来说稳定、良好的环境,就不需要时刻担心他们会缺乏安全感。 有些妈妈可能会焦虑地说,我觉得我的宝宝刚开始好像没有建立安全依恋,怎么办?这也不必担心,从此刻开始给予孩子爱和理解,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吧。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