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早教> 学前教育> 教案> 原来思维导图还可以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并战胜拖延症

原来思维导图还可以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并战胜拖延症

2016年07月01日 11:17 出处:亲亲宝贝网 作者:亲亲宝贝网 阅读次数:741
几乎所有高效能人士都有一个特点——极强的时间管理能力。从“规划自己的24小时”来让孩子从小学会时间管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也是欧美一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做的事情。但说教无益,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借助,让孩子来主动尝试着做时间管理呢?有。思维导图就是不错的工具之一。

今天,我们向大家展示一下美国范德堡大学赵晴博士,用思维导图做时间管理的一些做法与思路,非常值得您和孩子一起来借鉴、尝试。

▋一个人若活80岁,能真正拿来改变世界的时间,只有9.5年

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孩子们可不爱听这种大道理。来点实在的。赵晴博士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分享了下面这张图的逻辑。把人的一生可以用来改变世界的有效时间(包括学习、工作和发明创造)给切割了出来——原来,如果一个人活80岁,他真正能够利用的时间才9.5年啊!不少孩子在课堂中脱口而出:My God!

再来说大部分不擅长管理时间的人,经常容易犯的一个症——拖延症。下面这个场景,您家孩子一定不陌生——距离交作文的时间只剩下一天了!这时候,您家孩子会选择怎么办呢?

如果您家孩子是在写作文时,容易被一堆杂事干扰的“忙碌蜜蜂”,写作文前得先上个网、听听歌的“八爪”,害怕写不好而迟迟不知道该怎么下手的“逃跑鸵鸟”,或者干脆选择不管的“爱找刺激的猴子”……下面这几个方法,TA都应该尝试一下。

▋第一步:分析拖延原因,找到自己的弱点

在《给孩子的史上最全思维导图使用指南》一文中,我们列出了8种思维导图的类型与作法。放在时间管理这件事上,八种思维导图中的圆圈图(Circle map),是最直接的可以拿来运用的。顾名思义,把想要分析的主题放在最中间,如拖延症,然后把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写在外面的圆环上,能让孩子快速弄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

比起圆圈图,多重流程图(Multi flow map)能帮助孩子们分析因果关系,下图左边是原因,右边是结果:

因果关系也可以通过树状图(Tree map)来表现。总而言之,不同思维导图是可以灵活切换的,视孩子的兴趣而定。 来自辽宁沈阳的10岁半的Summer就画了树状图:

▋第二步:针对自己的弱点,逐个击破

分析完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后,孩子们就要找实用的方法来逐个解决它们。

▋第三步:24小时全观察

了解了自己的弱点后,孩子们就可以来系统地看看,自己的每个24小时,都是怎么花出去的。选定一天,把每一个小时都做了什么,填进下面这张表,让孩子自己学会观察时间都去哪儿了。

(模板)

也可以做成时间盘,其实效果是一样的:

▋第四步:按照优先法则(Priority Rules)做TO-DO-LIST

观察完自己花时间的规律后,就可以开始改造24小时了,也就是制作最符合我们需求的TO-DO-LIST(待做事项),它的优先级顺序是,必须马上做>必须做,但可以晚一点>可做可不做。

比如下面这张图里,前面打了×号的事项,就是我们判断之后,觉得价值不高、相对次要的事情。

比如下面这张图,把筛选过后的所有事项作了先后排列。

来自上海的8岁半的洪田韵,重新梳理自己一天24小时内应该完成的所有事情,分成了“学校作业(必须完成)”、“其他必须完成的活动”和“想做,可做可不做”三项,并排了优先顺序:

来自郑州的10岁半的张宸睿,把可做可不做的所有事情筛选出去之后,将剩下来的所有时间又做了再分配:

来自上海的6岁半朱禹豪,把时间改造前后各一周的效率做了对比,发现,第二周的高效时间提高了整整一倍!
赵晴博士引导同学们重新梳理下这整个过程:分析自己拖延症的原因,认清自己的弱点,并逐个击破;把自己平常24小时是怎么使用的全过程记录下来,观察自己;改造这24小时,按照优先法则重新规划任务。最后,做时间改造前后各一周的对比,查看效果。
人们常说,世界上只有时间是公平的,因为无论贫富,每个人的每一天都只有24小时。谁能利用好这一天,谁就拥有了最多的资源。时间管理等于自我管理。成年人往往只有等自己陷入危机,才去寻求解决方法。而青少年如果从少养成习惯,则必将受益终身。愿每个有心的家长,都可以陪孩子一起,运用思维导图这个直接便捷的工具,让孩子从小系统学习做时间管理与规划。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