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向大家展示一下美国范德堡大学赵晴博士,用思维导图做时间管理的一些做法与思路,非常值得您和孩子一起来借鉴、尝试。
▋一个人若活80岁,能真正拿来改变世界的时间,只有9.5年
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孩子们可不爱听这种大道理。来点实在的。赵晴博士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分享了下面这张图的逻辑。把人的一生可以用来改变世界的有效时间(包括学习、工作和发明创造)给切割了出来——原来,如果一个人活80岁,他真正能够利用的时间才9.5年啊!不少孩子在课堂中脱口而出:My God!
如果您家孩子是在写作文时,容易被一堆杂事干扰的“忙碌蜜蜂”,写作文前得先上个网、听听歌的“八爪鱼”,害怕写不好而迟迟不知道该怎么下手的“逃跑鸵鸟”,或者干脆选择不管的“爱找刺激的猴子”……下面这几个方法,TA都应该尝试一下。
▋第一步:分析拖延原因,找到自己的弱点
在《给孩子的史上最全思维导图使用指南》一文中,我们列出了8种思维导图的类型与作法。放在时间管理这件事上,八种思维导图中的圆圈图(Circle map),是最直接的可以拿来运用的。顾名思义,把想要分析的主题放在最中间,如拖延症,然后把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写在外面的圆环上,能让孩子快速弄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比起圆圈图,多重流程图(Multi flow map)能帮助孩子们分析因果关系,下图左边是原因,右边是结果:
▋第二步:针对自己的弱点,逐个击破
分析完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后,孩子们就要找实用的方法来逐个解决它们。▋第三步:24小时全观察
了解了自己的弱点后,孩子们就可以来系统地看看,自己的每个24小时,都是怎么花出去的。选定一天,把每一个小时都做了什么,填进下面这张表,让孩子自己学会观察时间都去哪儿了。
(模板)
▋第四步:按照优先法则(Priority Rules)做TO-DO-LIST
观察完自己花时间的规律后,就可以开始改造24小时了,也就是制作最符合我们需求的TO-DO-LIST(待做事项),它的优先级顺序是,必须马上做>必须做,但可以晚一点>可做可不做。
比如下面这张图里,前面打了×号的事项,就是我们判断之后,觉得价值不高、相对次要的事情。
比如下面这张图,把筛选过后的所有事项作了先后排列。
来自上海的8岁半的洪田韵,重新梳理自己一天24小时内应该完成的所有事情,分成了“学校作业(必须完成)”、“其他必须完成的活动”和“想做,可做可不做”三项,并排了优先顺序:
来自郑州的10岁半的张宸睿,把可做可不做的所有事情筛选出去之后,将剩下来的所有时间又做了再分配: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