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打骂孩子,是在儿子两岁多的时候。那时候我工作忙,儿子由老人带,当terrible two 到来时,我没有心理准备。病急乱投医,我也匆忙补看了一些育儿书,结果非但没找到高效的捷径,反而是加重了焦虑。我清晰记得在某一次出差等航班的无聊时刻,被一本书的封面吸引:《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我买下此书一口气看完,然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我的儿子已经两岁多,他的人生已经毁了大半!
回到家里,我开始依葫芦画瓢给孩子定规矩,熊孩子却屡屡违规,好言相劝不行,便开始用“吼”,刚开始还是挺有效果,吼到50分贝孩子就收手,然后渐渐的下一次要提升到60分贝,80分贝,但孩子也渐渐学会了对我咆哮。
当儿子第100次乱扔玩具时,我狠狠打了他的手心,他开始嚎哭,我心烦意乱把把他关进书房叫他“反省”,儿子胆小怕黑,哭得声嘶力竭,我却铁石心肠不开门。
总之,每一次以吼骂开始的母子冲突,双方都死伤脑细胞无数。儿子经常哭得筋疲力尽,就直接挂着眼泪睡着了。
我现在也回头反思,为什么当初努力很多,也看书学习,最终还是选择重回最简单粗暴的育儿法?
美国心理学博士,“平和式养育法”倡导者劳拉.马卡姆女士说:“育儿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你努力了,却依然会受挫,这时候,潜意识的‘惰性’可能会使你放弃继续努力。”
“但是,吼骂绝对不好,这个研究结论已经非常明确”,劳拉博士强调说。
首先,许多实验证明,人在生气时,身体里会产生毒素,危害健康。
美国《科学杂志》(《AmericanScience Magazine》)登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个妈妈早上五点半给孩子喂奶,喂完奶之后这孩子就死了,然后送到医院解剖检查,发现孩子是奶水中毒死亡。医生追查这个妈妈吃了什么,发现没吃什么不好的东西。最终妈妈回忆起,早上五点钟跟丈夫吵了架,五点半喂奶,奶水里有毒。
另外还有众所周知的“吹气实验”,据说平和的人吹出的气凝结的晶体是无色的,生气的人吹的气凝结后却有奇怪的颜色。
这种报道相信大家没少见,却多被当作天方夜谭,以为离自己很远。
儿子3岁那年,我参加单位常规体检,果然就查出一个小肿瘤,虽然确诊为良性,我却像是挨了一闷棍。主治医生亲口叮嘱要放宽心态少生气,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改变呢?从此我下定决心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算为了苟全性命!
可是被我骂过吼过的孩子,身体里究竟产生了多少毒素?会不会影响到他的一生?
时隔多年,当我终于学会心平气和时,那些夹杂着嚎啕哭声的吼骂孩子的场景,依旧时不时在我脑海里回放,这是我一辈子痛之悔之的阴影。抱歉我的孩子,但愿不要成为你的阴影。
另外,专家一致认为:吼骂或惩罚,所带来的管教效果是短期的,具有欺骗性的。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胆怯或者虚伪讨好,会丧失自我激励的能力,更可能学会“以暴制暴”。
“正面管教”倡导者简.尼尔森博士说:“是什么让我们以为,想让孩子做得更好,首先要让他感觉很糟?”
我们可以在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做得更好。这不是神话!曾经坏脾气的我可以做到,大多数父母应该也能做到。
只要你肯学习,长期的孜孜不倦地学习。哪怕遇到“挫折”,也应该当成我们继续努力的鞭笞,而不是懒惰放弃的借口。
比如学习育儿理论,就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要了解整个理论体系的全貌:不同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年龄阶段,性格特征(父母和孩子的),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养育方法——这是一个巨大的网络矩阵,你了解了全貌,才能找准自己和孩子的坐标。
只读过几本成功个案式的育儿书是不够的。因为这类书的作者只把自己的一个孩子养育成功(极可能孩子本身就有很高的天赋),当你把书里介绍的“独门秘笈”应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时,往往不起效,反而会加重焦虑。
真正的好书,是建立在人类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权威理论基础之上的,并通过海量的“临床研究”之后得出的理论精华。
今天,华川给大家推荐几本读过的好书,也是这些书,驱散了我的焦虑,能让我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育儿问题。
育儿百科类
1、《育儿百科》
作者:松田道雄,日本知名小儿科医生。
这本书类似一本育儿词典。从婴儿诞生前一直写到孩子上小学,以孩子的年龄段为单元划分,详细介绍给个年龄(或月龄)孩子喂养方法,环境,异常情况,集体保育等,详细解答了育儿时遇到的各种问题,父母只需阅读孩子同年龄段的部分即可,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2. 《斯波克育儿经》
作者:本杰明. 斯波克(1903-1998),美国儿科权威,医学博士。
全书分为发育、饮食营养、精神健康、行为培养、学校教育、安全等六大部分,针对育儿最新研究成果设立了全新的章节,还对母乳喂养、儿童常见疾病、免疫、行为和心理障碍、意外伤害等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
家庭教育类
1、《正面管教》系列
主要作者为美国教育学博士尼尔森编著,倡导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这个系列衍生出来丛书有几本:《正面管教A-Z》问答式的解决方案,《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
2、《父母平和 孩子快乐》系列
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博士劳拉.马卡姆。倡导“平和式教养法”以及“父母和孩子并重”。
相关著作有:《父母平和孩子快乐》、《劳拉博士有问必答》、《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
心理学类
《儿童教育心理学》
《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两本书的作者都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得勒心理学也是“正面管教”系列著作的理论根源,但文字稍微晦涩,需要有静下心来慢慢读。
本次推荐三类书籍,难度是逐步递增的,每一类只推荐了两种书,如果大家时间有限,可以在每个推荐里 “二选一”即可。
阅读不能囫囵吞枣,光看不练也远远不够。这些书里有很多日常教养的案例,你可以对照着进行实践,这样更有助于加深理解。
比如昨晚,我3岁的女儿,因为被阻止玩妈妈的眼镜而发脾气。有了那些家庭教育和心理学书籍的阅读基础,我可以透过孩子的行为表现,去参透他大脑内部深层次的动机:
(1) 她很好奇
(2) 她不知道摔坏的后果
(3) 她此刻的注意力,全被这两片玻璃吸引
当我明白孩子不是故意犯错,我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接纳孩子的因失望而产生的坏情绪。“同理”和“共情”是处理冲突的第一步,于是我温和地抱起她,告诉她我理解她的感受。
当然这还不够。我需要从她的动机里寻找解决方案。(1)用另外一件东西转移她注意力,满足她的好奇心。(2)通过图片,或者动作,跟她演示摔坏的后果。(3)或者问问孩子,自己有没有更想玩儿的。
如果孩子仍然不接受,继续哭,那就让她哭一会儿吧,她需要释放自己的情绪。
哭完以后,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有界限,耍赖也无用;身为家长,我始终保持心平气和,不吼不骂。这就够了。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