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家长会因为孩子在性格上表现得比较弱势而担心其在幼儿园受到欺负,所以每次都会很焦虑的问自己的孩子:幼儿园里是否有小朋友欺负你……
这时候你的孩子会本能的产生联想,比如谁抢了他的玩具,或者没有分给他零食。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家长扮演的角色是在“离间”孩子和伙伴们之间的关系。
过分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和小伙伴们相处时的弱势,过度产生保护孩子的想法,只会产生一个不好的结果,就是让你的孩子交不到朋友,甚至会被孤立。
其实幼儿园本身对孩子成长最大的好处就是:
给了他们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环境,在这里,他们发现自己不再是众星捧月的“小皇帝”,在这里,他们需要尊重和友好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小伙伴,从而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为善。
所以,把“有人欺负你吗”这个问题替换成“今天和朋友们一起玩的开心吗?”“今天又交了几个好朋友啊……”
虽然只是简简单单问题上的变化,但你的孩子受到的引导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后者会鼓励孩子去积极的与别人相处,学会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也会拥有最基础的社交能力,这对于孩子后期的成长是具有建设性作用的。
每个父母都想陪伴孩子的一生,永远在他身边保护着她,但很显然,我们并做不到对么?
所以不如给他创造友谊的社交能力吧,这样,你的孩子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中良好社交、拥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呢。
3—6岁的孩子几乎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才会有令我们大人莫名其妙的嚎啕大哭或者开怀大笑,而孩子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收到大人们的引导,所以很多大人才会以逗哭小孩为乐,这也就告诉我们,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画什么他就是什么。
如果当你的孩子从幼儿园里回来,你问他,今天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那么他会本能的去脑海中搜索让他觉得不开心的事情,而引起孩子不开心的事情极有可能仅仅只是因为他午休的时候做了一个不好的梦。
但因此产生的联想会让孩子产生对幼儿园的抗拒,甚至会因为在第二天入园的时候表现的极不情愿,原因很可能就是家长们给孩子植入了“不开心”的情绪基因。
“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呢?”
下次,当你的孩子从幼儿园里回来,你不妨这样问他,我想你会得到一个非常棒的答案。
你的孩子可能会眉飞色舞的跟你讲他在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甚至跟你讲述只有孩子们才能懂的笑话。
这不仅能让你的孩子身心愉悦,而且会让他对幼儿园和小伙伴们建立很深厚的情感,而且对于帮助孩子建立乐观向上的阳光性格也有益处。
很多家长一直困惑的一个问题: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得非常好,既能自己吃饭又能自己穿衣服,但是回到家里,就变了一个样子,吃饭和其他自理能力依然是最头疼的问题。
孩子们在幼儿园里之所以能够自理,是因为他处在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环境当中,有许多和他一样的小朋友都在接受这一个规则。
所以,他的社会行为让他也跟随了这一规则,这是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家里也能够有幼儿园里的表现,不妨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来跟孩子进行沟通,通过充分肯定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表现并给予赞美,让孩子们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出在幼儿园里的优秀一面。
而这个提问只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和孩子的沟通中,你需要给孩子一个意识,那就是他在幼儿园里在饮食自理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棒的,也是值得去坚持的,甚至你可以表现出希望孩子把这种良好行为带回家庭中来的愿望。
这个提问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意识和生理发育的变化,但大人们通常会在孩子的日常表现中觉得孩子的思想、行为、习惯、身体都在慢慢走向成熟。
有些家长会给孩子定期和家里的墙壁比身高,画出刻度用以标记孩子的成长,孩子们在这个时候会表现得非常懂事,因为他发现自己不再是过去的那个自己,自己长大了长高了。
当孩子从幼儿园里回到家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孩子交流这样的问题:
有没有觉得自己又长大了?
以前怎么样的事情现在怎么样了,比如以前吃饭需要追着喂,现在可以自己安安静静的坐着吃饭了;
比如以前只是喜欢自己吃自己的东西,现在学会分享了!
通过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成长意识的同时,就可以深入的跟孩子们交流,既然你长大了,那么是否应该去做很多的事情,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者把之前的习惯坚持得更好一点呢?
这样就很轻松的起到了鼓励孩子自发去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去成为更优秀的自己,这种方式是在激发孩子的内能,而不是简单的要求孩子去改变。
其实,幼儿园不是您孩子教育的第一站,家庭才是。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