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目标:通过说理和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愿意在某项活动上能坚持更长的时间,保持更大的热情和兴趣,不半途而废,能够忍受某些重复性动作所带来的枯燥感。
条件:家长要掌握一定的说理技巧,在孩子身边鼓励和监督他完成任务。
原理:从孩子的内在需求出发,鼓励孩子学会坚持,引导孩子加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提高行为的坚持性。
家长可以这样进行坚持性训练: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让孩子自己选择一样喜欢的事情来做,同时要求孩子一旦选择了这件事就必须坚持到底,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帮助,但不能轻易放弃。例如,孩子喜欢下棋、画画、跳舞、唱歌,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但做什么事情都只保持三分钟热度,每一样都不能做得很好。于是,妈妈让他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来做,告诉他:“你想好了,选择画画,今天就要坚持画完一幅完整的画。”
孩子开始一心一意地画画,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不耐烦、想要放弃的时候,但在妈妈的监督和提醒、安慰和鼓励下,他坚持画完了一幅风景画。完成后,妈妈将这幅画贴在客厅里,对他说:“我希望以后这面墙上能够贴满你的画。”孩子受到鼓励,对于画画的热情更大了,不再只画一半就做其他的事情。
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在某件事上的坚持性得到了加强,再做其他事情时也能坚持更长的时间,养成一件事完成以后再去做另一件事的习惯。
在进行这项训练时,当孩子坚持把某件事做完时,应通过表扬和奖励强化他这次的好行为。父母可以设置一个“展品区”,把孩子努力做出来的“成果”都展示出来让大家看到,这能大大地激发孩子坚持的动力。
父母在进行这个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原则。因为父母的妥协与放任,会让孩子做事半途而废。比如孩子画画才画到一半,就央求妈妈让他玩一会。本来妈妈不许的,但是经不住孩子软磨硬泡,只好说:“好吧,好吧,去玩一会,下次不许这样。”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
孩子看书时,可以要求他在一个星期内从头至尾看完这一本后,再换另一本;孩子系鞋带时,务必要求他穿完一双鞋的鞋带;孩子在阳台种了植物,应当鼓励他每天完成浇水任务……当小事上能够坚持下来,习惯成自然,半途而废就不再是难以克服的毛病。
训练目标:为孩子订立长期、较难达成的目标,激发他们的斗志,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境,克服困境,培养他们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增强其行为的意志力和坚持性。
条件:家长了解孩子的能力状况,并能以此帮助孩子订立目标。
原理:有目标的孩子为实现目标能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会抑制不利于实现目标的想法和行为,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始终如一地朝着目标努力,不轻易放弃。
在为孩子订立目标时,应根据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然后要求孩子明确地执行任务,朝着目标努力。
对于难度较大的目标,可以将其分解,让孩子逐个完成小目标,或者分步骤依次完成。父母可以给孩子列出一个计划表,将达成目标的实施计划写下来,鼓励他朝着最终的目标前进。在完成小目标的过程中,家长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建议,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要注意的是,目标最好不要超过孩子的能力范围和忍受程度,避免孩子因达不到目标而产生挫败感,降低行动的积极性。尤其是小目标的建立,一定是要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帮助孩子获得最初的成就感,建立自信,这样会让孩子更有动力去坚持和面对接下来可能面对的逆境,不会因为不能完美地完成任务而感到失败了。例如:
孩子的长远目标——成为一位少年钢琴家。
孩子的中期目标——在3 个月内学会演奏《月光曲》。
孩子的近期目标——一个星期内弹好某一段。
长远目标即是大目标,可以是孩子最真实的愿望和理想,让他以此为目标,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帮他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包括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尤其是近期目标,一定要非常具体、可实现,让他能够不断体验实现目标的满足感和快乐。
如果孩子完成了某个小目标,在订立下一个小目标时可适当增加难度。
开始设立的小目标,应当是孩子只要付出努力就能达到的,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坚持的好处,在下一个小目标上也勇敢地面对困难,坚持下来。即使孩子着急把事情做好,父母也不应当着急,应抱着相信孩子的态度,耐心等待和引导。
步行是锻炼孩子完成自己目标的一项有效运动。父母可以先计划好整体的路线,把整个路程分成若干部分,并把沿路比较醒目的标志记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二个标志是博物馆……让孩子每次只专注于一个标志地,直至完成整个行走路程。孩子每到了一个标志地,心里会有完成目标后的胜利感,这能让孩子在行走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状态,一直走到终点。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