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孩子要参与
孩子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的主体是孩子,因此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主体作用。因此不管在目标制定、策略选择上都要有孩子的参与,让孩子有主人翁意识。根据脑科学的研究也表明,大脑不喜欢跟自己无关的东西。因此如何这件事情孩子没有参与,父母决定的而只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规则去执行,孩子会觉得跟自己无关,不愿意去执行,尤其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主性的增加,对父母给予的指令会有更强烈的反抗。
有很多方式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比如想要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创作一个隐喻故事,或者表演一个戏剧,让孩子在此过程中意识到不讲卫生会产生的后果,孩子亲身体验得到的经验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同时对于孩子没有完成目标,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是父母跟孩子一起提前制定好的契约。否则孩子会以为父母在惩罚自己,其实,是规则说了算。而规则,是大家一起制定的。这样孩子会心甘情愿的承担责任。
5.及时强化、持久训练
孩子有了期望的行为,要给予及时的强化。孩子小的时候,可以奖给孩子糖果、喜欢的饮品、点心等,再大一点可以是学习用品、喜欢的书籍等,或者跟孩子一起制作成长树、心愿墙、赞赏卡等等精神层面的奖励,更高层次的奖励是比如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抚摸孩子、拍拍孩子的肩膀、伸出拇指为孩子点赞等等。
使用强化物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外部强化转化为内部强化,奖品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强化孩子完成目标后内心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这样孩子会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真正愿意去完成目标和任务。
6.反馈评估、合理调整
要及时评估我们制定的目标是否合理,跟孩子及时沟通了解孩子的感受,如果发现确实有困难就需要反思是不是目标不合理或规则制定有不恰当的地方,比如我们要孩子养成一天读3篇文章的习惯,施行几天之后,发现由于时间关系、孩子接受能力等原因,每天读3篇文章有点困难,因此可以调整为每天阅读2篇文章。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逐渐跟孩子调整至孩子感觉最合适的状态。有时家长会担心孩子会故意偷懒。其实如果孩子真的在这种习惯中感到愉悦,孩子自己会愿意更多的去遵守规则,自己也会愿意去养成这样的习惯的。
不论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积极情感体验原则。所有的过程都需要孩子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孩子愿意去遵守规则、完成目标的重要前提。让孩子体验到达到目标时的喜悦、体验到跟父母的链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支持和表达、体验到成功带给自己的价值、体验到由于自己的投入和分享形成的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巨大大内在动力。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