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初,夜幕下的神州大地一片寂静。
许多地方却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卡车司机熟练地将过氧化氢倒入问题牛奶倒入问题牛奶中搅拌。
然后,一辆又一辆劣质牛奶神奇地通过了检查。
不久之后,大头娃娃事件在安徽爆发。由于200多名婴儿头骨变形,12名婴儿因食用劣质奶粉而丧生,龙头奶企三鹿榜上有名。
领导田文华亲自带领团队进行公关,四天后三鹿从黑名单上消失。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一包又一包劣质奶粉被肆无忌惮地送到中国宝宝的嘴里,直到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国产奶粉团灭亡。
今天,国内奶粉不仅重生,而且雄心勃勃地向外国品牌运作。但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是:中国婴儿喝世界上最贵的奶粉...
从团灭到新生10年,国产奶粉经历的不仅仅是供给侧改革,更是利益与混乱、消亡与恐惧、血泪与生存深度融合的辛酸往事。三聚氰胺事件的真相和产业崛起的生死线隐藏在背后。
1953年,美国发布了一则大新闻:琼年前失踪的科学家琼·辛顿以原子弹核心技术叛逃大陆。
琼·辛顿48年,辛顿参与了美国绝密的曼哈顿计划,对核弹技术了如指掌,但在延安度过了大洋。
在这里,她嫁给了来自美国的欧文,并给了中国。
但与美国媒体的废话不同,他们在中国的60年里只做了一件事——养奶牛。
琼·辛顿和欧文(左)
建国初期,全国上下只有12万头牛,4家乳制品厂。他们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发誓:
让中国人喝新鲜牛奶,不要坏一斤牛奶。
为此,两人周游全国,为奶牛配种,帮助农场升级设备。他们还发明了第一个国产冷冻奶罐,延长了鲜奶的保质期和运输半径。
尽管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养牛事业上,但他们仍然无法改变一个残酷的事实:国产奶牛先天不足。
当时国内的牛奶大多来自耕地上的黄牛、水牛,要么吃水稻,要么吃稻草,年产奶量只有1吨左右。
荷斯坦奶牛产量最高,年产奶量高达10吨,属于把黄牛吊起来打的角色。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4年WTO谈判团回国时,带回了一头名为龙的荷斯坦奶牛,用于奶牛的交配。
大龙诞生的大于龙
受产量影响,牛奶、奶粉只能限量供应女明星洗澡,老干部补身高端商品。
在那个贫穷的时代,人们买不起奶粉,所以他们不情愿地把婴儿扔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希望有好人收养或送到福利院。
这种情况直到改革开放才得到缓解。
1983年以后,国内外市场逐渐接轨,联合国和欧盟也为中国乳业提供了20年的援助。
然而,该方法既不是提供优质奶牛,也不是提供先进技术,而是提供配方:将脱脂奶粉和无水黄油按比例与鲜奶混合成人造奶。
最早的奶粉包装
这不仅反映了援助的虚伪,也反映了当时技术的落后。
多年后,作家龙应台分享了一段辛酸的经历: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学习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美国人喝的牛奶不是用奶粉浸泡的?
无论如何,国际援助确实让更多的人喝奶粉,抛弃婴儿的现象逐年减少。但真正担心中国人喝牛奶的是瑞典公司。
20世纪90年代初,专门从事无菌包装的瑞典利乐派代表来到中国,只有一项任务:想办法让中国人喝牛奶!
当时,中国人喝牛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奶农在加热后喝牛奶;一种是厂家先杀菌,然后放入玻璃瓶销售。
上述两种方法都有致命的缺陷——保质期短,常温不超过一天。
家庭买不起冰箱,企业买不起冷链,直接导致牛奶销售半径小,上游供应链极其分散。
而利乐的无菌包装专利,直接将牛奶保质期,从几个小时到几个月。
1998年,利乐与奶企三元合作,举办了中国牛奶科学论坛大会。
经过认真的讨论,200多名专家齐聚一堂,讨论日本人平均身高比上一代高10厘米的原因:鬼子长得高,靠喝牛奶。
每天一杯牛奶,强壮的中国人的口号应运而生,乳业的混乱时代也开始了。
1998年,全民喝奶的浪潮滚滚而来。
41岁的牛根生离开伊利,创立了蒙牛。蒙牛只靠没有牛先做市场,再做工厂战略创造4000万销售额。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
在田文华的带领下,三鹿追求奶牛下乡,牛奶进城”的打法——给牧民送奶牛,然后买牛奶加工,把奶粉卖到城里。
经过一次操作,三鹿连续几年稳居国内乳业第一。
同时,被称为内蒙古乳业第一品牌的伊利、后起之秀君乐宝等品牌也在全国攻城略地,整个国内乳业百花齐放。
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支撑三鹿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基础是上游养殖业薄弱。
当时乳品企业的奶源主要来自各地散户,其中80%以上的奶牛不到5头。通常散户会把奶卖给奶站,然后卖给企业。
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激增,企业纷纷下场抢夺奶源,产业链上游很快陷入混乱。
当头部奶企到农村争夺奶源时,总是开出来高于市场20%价格,奶牛变成了会下金蛋的鸡。
但毕竟有少数人沉下心来养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剑走偏锋,把黄牛、水牛、傻牛刷成黑白奶牛;为了欺骗买家,有人为假牛提供丰乳、牙齿镶嵌等一站式服务。
当时黑龙江赵光农场买了300头奶牛,一年病倒132头,109头不发情,几乎全军覆没。
上游调奶师对假牛产的劣质奶有自己的妙计:脂肪不足,加入脂肪粉;细菌超标,抗生素堆积;牛奶酸,面部中和;蛋白质少,三聚氰胺补充。
2000年代,奶站真实现场
这种准备好的牛奶,保质期只有7小时。所以为了蒙混过关,送货司机会准备过氧化氢,检查前倒进去...
由于目前的检验合格,奶企也稀里糊涂地拿去加工,其生产的牛奶、奶粉可想而知。
最后,产业链源头诞生的恶果都落在了国内婴儿身上。
2003年,辽宁喝了学生豆奶后小学生集体食物中毒2556人。
一年后,大头娃娃一切部件在安徽爆发,数百名婴儿头骨畸形,智力不同程度受损。
随后,光明回炉奶事件曝光,雀巢奶粉也被列入碘超标食品清单。
最后,各地对奶粉进行检查后,向33个奶粉品牌发出警告,各大奶粉企业排名榜单。
三鹿反应最快,董事长田文华亲自做公关,甚至新华社的报道都想撤下。
四天后,三鹿从黑名单上消失了,劣质奶粉继续送到孩子们的嘴里。
三鹿厂旧址
三聚氰胺提高蛋白质的潜规则直到2008年才被揭露,三聚氰胺在22家奶企和69批奶粉中被检测出来,全国30万儿童患有肾结石,6名婴儿丧生。
事发前一年,各大乳品企业企业了一个乳品企业自律宣言,充满讽刺意味。
三聚氰胺事件一夜之间摧毁了国产奶粉的声誉,但历史经验也证明,每一次行业公共事件都是全面整顿。
三鹿被查封后,奶粉问题迅速追溯到源头,全国意识到:要生产优质奶源,必须依靠正规的大牧场。
以前那种没有执照,搭棚就能开的奶站,都被推倒了。
到处、合作社在各地涌现:散户投资者需要将奶牛送到托牛所集中喂养,并支付托管费和饲料费,一度被嘲笑为把牛当猪养。
中国奶牛也被要求吃苜蓿。
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50%。缺点是国产苜蓿太少,每年都要高价进口。
另一方面,农场还需要承担包括三聚氰胺在内的64个指标的检测成本,成本一路上升。
2008年,中国奶企检测费占成本5%,四年后占比飙涨140%。以至于一位企业高管在行业大会上吐槽:
半年抽查2600次,抽回死人!
一位网友在知乎写道:不是不相信国产奶粉,而是不相信中国人。
一句话,说出了中国父母的心声...
行业整顿再次证明了铁律:食品安全事件有利于龙头。
养牛成为一项技术活动时,散户集体优化,企业迅速弥补市场空白。
蒙牛副董事长亲自指挥,投资40亿元建设牧场;伊利投资了7个现代牧场;奇怪的三元,吃了三鹿河北牧场,全国都惊呆了。
短短几年,从四川到内蒙古,从新疆到东北,所有的黄金奶源都被瓜分了。
但“养殖+重资产的生产,加上自费检测的高成本,也让国内奶企不堪重负。
以新西兰为例,鲜奶的成本1.5元/公斤,即使是进口原奶大包粉,价格也只是2元左右。但国内奶企成本高达3.7元/公斤,现实剧本确实足以在地上摩擦。
2008年后,外资踩着国产奶粉的摊位抢占市场,一线城市的份额从40%飙升一线城市渗透率高达74%。
但中国的人口结构又注定了:广阔的低线城市和农村是主要的消费市场。很快,一场反击在低线城市开始。
国产奶粉市场份额
在行业整顿中生存下来的奶企,反击只有两招:超高定价,母婴渠道。
经过2004-2008年的多轮奶粉事件,中国父母几乎患上了廉价奶粉恐惧症——便宜的奶粉劣质产品。
因此,家长们经常组团出海抢购奶粉,迫使许多国家出台限购奶粉措施。
奶企在了解了父母的想法后,迅速告别了价格战,开始轮番涨价,反而越卖越好...
另一方面,世界对奶粉的销售有一种错觉:电子商务是主要的销售渠道。
事实上,中国60%的奶粉都是线下母婴店卖的。
毕竟不是每个家长都懂奶粉知识,专卖店的讲解和推荐明显比网上更全面,更容易产生信任感。
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在上市8天后,成千上万的导购铁军分布在全国10万家母婴店,为客户提供相关咨询。
经过十年的起起落落,在经历了贪婪、毁灭和压制之后,在过去婴儿成长的无助和绝望、父母的愤怒和悔恨中,国内奶粉重生,与外国品牌竞争。
中国人告别廉价和劣质的代价:让宝宝喝世界上最贵的奶粉是一种悲哀。
2003年,为中国乳业奋斗一生的欧文在北京去世。
临行前,他拒绝了副部级的待遇,并告诉妻子琼·辛顿:
埋在能看到牛的地方,看着中国乳业的蓬勃发展...
#11月财经新势力#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