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春雨)
作者:萧汉杰 朝代:宋代
原文: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拼音解读:
chūn chóu yī duàn lái wú yǐng 。zhe rén sì zuì hūn nán xǐng 。yān yǔ shī lán gàn 。xìng huā jīng zhé hán 。tuò hú qiāo yù pò 。jué jiào píng shuí hé 。jīn yè qiàn tiān yī 。nà rén zhī bú zhī 。
翻译:
(惊蛰雨夜)(诗人)突然涌起一缕春愁,思念让人觉得好像醉酒似的昏昏沉沉难以清醒。(春雨飘渺如烟,打湿了栏杆)泪水渐渐地润湿了我的眼眶。杏花绽放的惊蛰时节,春寒仍在,长夜寂寞却无人陪。也不知道我思念的那个人,知不知道天冷要添件衣服。
注释:
著人:让人感觉到 。
唾壶:旧时一种小口巨腹的吐痰器皿 [3] 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南北朝时期,有位叫刘义庆的,写了一本书《世说新语 豪爽》,其中记载了东晋大臣王敦,每次喝酒后都朗诵曹操的那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己一边吟诵着,还一边用玉如意敲打着唾壶给自己打拍子伴奏。时间长了,这个唾壶沿口上,被如意打出了很多缺口。这也是成语“唾壶击缺”的由来。可惜王敦的“千古绝唱”,没有人来应和。
阑干:最早指一种竹子木头或者其他东西编织的一种遮挡物 。还可以引申为“眼眶",宋 毛滂 《惜分飞》词:“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元 熊忠 《古今韵会举要·十四寒·干》:“又眼眶谓之阑干。”
赏析:
春愁一段来无影。春天是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季节。潜伏一个冬天的小草,在春风春雨的召唤下,破土而出,长出嫩芽,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蛰伏一冬的小昆虫们,在惊雷的唤醒下,纷纷爬出自己的小窝窝,来尽情地享受春天的空气,沐浴春日暖阳。春天本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农民播下希望的种子,期盼秋季的丰收。然而,春天对于文人墨客们来讲,却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春愁一段来无影”,春愁就像一缕春风,来无影去无踪。看不见,摸不着,剪不断,理还乱。
著人似醉昏难醒。春天,思念亲人的愁绪,就像人喝醉酒一样,昏昏欲睡,难以叫醒。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不是自己睡得太沉,别人叫不醒,而是自己根本就不想醒,“醉翁之意不在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就想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借酒消愁,忘记烦忧。只可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烟雨湿阑干。春雨如丝,飘渺如烟,打湿了楼上的栏杆。这里的“烟雨湿阑干”是一个双关语。表面意思是柔柔的春雨,在微风的吹拂下,淋湿了楼外阳台上的栏杆。而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是,泪水湿润了眼眶。在古诗中,很多地方都用“阑干”比作眼眶。比如宋代 毛滂的词《惜分飞》中,就有这样一句:"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元代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中有过这样的注解:"又眼眶谓之阑干。
杏花惊蛰寒。 古人在诗词中,多用“杏花”来代指春天。“杏花雨”就是早春的小雨。南宋的诗僧志南曾经写过一首《绝句》,里面就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把春雨说成“杏花雨”,把春风说成“杨柳风”。还有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诗人眼中,有杏花的季节就是春天。“惊蛰”是春天了的第三个节气,天气乍暖还寒时候,所以诗人用了一句“杏花惊蛰寒”。
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唾壶”,是古代富贵人家用来盛唾液的一种器具。口小肚大。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南北朝时期,有位叫刘义庆的,写了一本书《世说新语 豪爽》,其中记载了东晋大臣王敦,每次喝酒后都朗诵曹操的那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己一边吟诵着,还一边用玉如意敲打着唾壶给自己打拍子伴奏。时间长了,这个唾壶沿口上,被如意打出了很多缺口。这也是成语“唾壶击缺”的由来。可惜王敦的“千古绝唱”,没有人来应和。这里引申为,在这春雨潇潇的夜晚,没有人来陪伴我。萧汉杰在惊蛰日写了这首词,思念远方的恋人,还引用了这个成语典故。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最后这句,是这首词的主题所在。屋外春雨潇潇,雨打芭蕉。屋内孤灯独坐,愁肠百转。思绪又从眼前飞到了遥远的恋人身旁。这样的雨夜,那里一定还很冷,出门应该添一件衣服,也不知道那个人,知道不知道。其实这又是一句双关语。外面天凉,出门应添衣,你知道不知道?在这春雨如丝的夜晚,我在家里思念你,辗转发侧,难以入睡,你知道不知道?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