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穿行,你是否忘却了乡村泥土的味道?,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生活,你是否模糊了母亲盼归的身影?
也许都市的霓虹灯光会迷失你的双眼,也许膨胀的欲望会让忘却的女神偷走你的良知,也许纸醉金迷的生活会删除你对故乡的一切记忆,但,别忘了有一种情感——亲情,不能抹杀,无法改变。
前不久,我浏览报纸,一则“老教授10万元天价葬狗”的报道吸引了我的眼球。读完内容,我十分震惊,深思不已。厚葬之狗与主人朝夕相伴,驱走了老教授漫漫长夜的寂寞,让老教授百无聊赖的生活有了生机,甚至替代子女尽了孝心。狗有情有义,人豪爽仗义,人狗情深,天地可鉴,旁人皆知。可网上有人痛批老教授天价葬狗的行为不理智,有人指责老人的此举是无聊的自我炒作,有人建议老者不妨把10万元捐给慈善事业……在言论自由的今天,这些都不为过。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老教授的此举不无原因。时下的社会,物欲横流,亲情匮乏,老教授天价葬狗难道不是对亲情的一种深情呼唤吗?
亲情,是生命的动力,没有它人类不会进步,生命不会延续;亲情,是生活的勇力,有了它再险的路也敢走,再大的苦也愿吃;有了它家的方向不会迷失,生活有了意义;
亲情,需要呵护,需要培养。再亲的情如果不去呵护,亲人也会形同陌路;再远的亲只要用心培养,路人也会胜似亲人。
在大力推行雅行教育的今天,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有责任充当亲情的呵护者和亲情的传承者。毛阿敏的一曲《烛光里的妈妈》曾让不少人潸然泪下。陈红的《常回家看看》也曾传遍大江南北,唱出了人间亲情的伟大。那我们也不妨随着《常回家看看》的旋律,踏上回家路,去再次感受家庭的温暖和母爱的伟大。
有一朵花叫亲情,开在感恩的枝头;有一朵花叫责任,绽放在亲情的枝头。只要我们用心地去呵护、培养、传承亲情,人间定会暗香浮动,和谐永驻。
篇二:
轻倚着树干坐下,头顶是满树的韶光,枝叶的罅隙里斜斜地透着记忆。童年的、故乡的、过去的……
又一次走到河畔的老屋,白色的拆迁启示是那么的刺眼,在那扇破旧的木门上。轻抚,上面满是沧桑,像街口那张老人的脸,饱食世态般。
推门,那长满青苔的石阶上好像还有个孩子在上面躺着,晒着午后的太阳,那吱吱作响的柴扉,刻着太多故乡的记忆,唤着我,回到这儿。
老屋的一切都没变,一切都还是老样子。搬走了家具的客厅显得如此空荡,曾经的我在这里,被母亲呵斥着。呵,那竹棒好像被打断了,在墙角躺着,静静地躺着。
叹口气,绕着围墙,那口井不知何时起已是干涸,一滴水也不复存在,那凉凉地味道,也只能透到记忆,去品尝了吧。
走吧。在门前的石子路上,沿河走上去。那里零星地散布着三四户人家,其他已然成了待拆的空房。邻人看到我,只是笑,好陌生,又似曾相识地,只在童年里见过,那是质朴无声的笑容。
钟声传来,在河岸的阁楼里,好像是一口很老的铜钟。从小到大,所有人都是被它那淳厚悠长的声音所唤醒,又是在那韵味中入睡。日复一日,钟代表了这片即将消失的无邪的土地,也可能是深远的乡愁,怀恋……
伫足,在阁楼下坐着,河水流得很缓,几条白色的纸船沿河而下,一点点消失。这里早无儿时的繁华,那酱园的味道,萦绕在这儿,甚至流经它的河水,也有那股诱人的香气。
故乡在呼唤,泥土在叫着,我们这些远去的人。人们在变,在城市里成为匆匆过客,只有在生我的地方,才能品到故乡的韵味,寻找片刻的宁静。听钟声,响彻整条街……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