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琳一大早就吐槽。
琳的孩子四岁,昨晚睡得晚了,早上起床,一脸的不情愿。
琳想要给他洗把脸,他烦躁地推开;让他喝点水,他扭过头去不理不睬;想给他戴上帽子,他也不愿戴。
琳说“一定要戴!今天幼儿园要外出活动,这么冷的天气不戴帽子怎么行?”
这一下子成了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一下子爆了。
他把帽子往地下一摔,开始大哭大闹!眼泪鼻涕横流,还不准妈妈擦。
最后爸爸出动,强力镇压,孩子委委屈屈地收了眼泪去了幼儿园。
琳说:我家孩子脾气太大了,稍有不顺心就发作,我和他爸打也打过,道理也讲了不少,怎么也管不好他这个臭脾气。
“爱发脾气”几乎是所有妈妈对自家孩子的一致评价。
当孩子被负面情绪包裹时,父母所有咄咄逼人的说教,都会成为压在孩子濒临崩溃神经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情绪看不见,但不表示不存在。
父母与孩子的“作战”,其实多数时候都是与孩子情绪的较量。
这些情绪,很幼稚却充满力量,父母若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它便会冲垮你的防线;父母若能开渠疏导,它便会成为灌溉亲子关系的养料。
孩子发脾气时,你第一句话怎么说?
前段时间热播的《不可思议的妈妈》中。
面对丰盛大餐,胡可的儿子小鱼儿心心念念的却是自己的新玩具,他要求妈妈现在、立刻、马上把新玩具组装成“机器人”。
遭到妈妈的反对后,小鱼儿立马送上了“鱼式怒目”,一场暴风雨眼看就要来临了。
看着发脾气的儿子,胡可温和而坚定地说:
“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你很想让它变成拿着武器的机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你要遵守规则。”
当小鱼儿因无法带走心爱的玩具而崩溃大哭时,胡可说:
“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现在拿不回家你心里有点难过,但是这是规则......”
在整档节目里,但凡小鱼儿闹情绪,胡可必定第一时间送上的“我知道”句式。
简单的一句话,代表着你体会到了孩子的感受,理解他内心正在发生什么。
“我知道”三个字,意味着接纳和共情。
一个好妈妈不是在孩子情绪爆发时责备他,或用更大的音量压制他,而是应该第一时间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
永远保持和孩子站在一起的姿态
作为父母,我们有一项挑战就是: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帮助孩子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发飙时,他也不明白自己正在经历一种怎样的情绪,而家长要有和孩子共情的能力:
“我知道你没有考好,你也很生气……”
“我知道你的朋友离开了,你有点难过……”
“老师今天的评价并不准确,你很委屈吧……”
孩子首先要学会认识到情绪,然后才能正确地表达情绪。
当孩子的情绪无法排解时,父母要充当孩子的“情绪管理师”,陪孩子一起打打球,看场电影,听听孩子喜欢的音乐,和孩子一起找找适合他的宣泄方式。
所有不伤人伤已的宣泄方式都是可行的,在引导和陪伴的过程中,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
当然,在安抚和接纳孩子情绪的同时,也别忘了一个词:温柔的坚持。
这里的温柔,指的是面对孩子的情绪要温柔以待,无条件接纳,但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必须坚持原则,不能妥协。
当他发脾气时,让我们蹲下来,以接纳的姿态,耐心地看看孩子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并告诉他:
孩子,在爸妈这里你是可以犯错的,你的委屈是可以流露的,你的感受我们正在尝试体会,你的内心我们能懂,我们始终是站在一起的。
愿你永远保持和孩子在一起的姿态,多给他点耐心,和他一起探索世界。
懂孩子的心理比懂天书还难!不要紧,真的有办法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关注“众艾感统国际教育中心”点击—“课程中心”,只有更懂孩子,管教才有价值!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