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早教> 行为心理> 行为习惯> 对孩子有用的小技巧

对孩子有用的小技巧

2018年12月12日 10:41 出处:亲亲宝贝网 作者:亲亲宝贝网 阅读次数:260
注意这4个小细节,娃突然就听话了。正面引导孩子才是正道,不能总是着急,发火也是毫无用处的,很多父母其实都有这方面的疑问。

注意这4个小细节,娃突然就听话了。正面引导孩子才是正道,不能总是着急,发火也是毫无用处的,很多父母其实都有这方面的疑问。

下午去咖啡店,看见一位身着姜黄色廓形大衣的潮妈带着大概2岁的女儿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看样子像是在等闺蜜约下午茶。桌上摆着一杯滚烫的焦糖玛奇朵,装在敞口的马克杯里。

小女孩大概尝过甜甜的奶油,伸手就去抓杯子。


「不要动!」妈妈一边看着手机,一边轻声说道。但小女孩对妈妈的要求无动于衷,继续动着扭着,想吃杯子里的奶油。

「不要用手去抓!」妈妈的声音大了一点。话音刚落,小女孩就用手去抓杯面上的奶油,然后将蘸满焦糖奶油的手往嘴里塞,还促狭地看着妈妈。

「都跟你说了不要用手去抓,不要用手去抓,你怎么非不听话?」妈妈有点恼怒,呆在座位上生气地说:「手那么脏,到时候你肚子痛可别怪我。听到没?不要用手去抓!」谁知,小女孩又一次探手去抓。

这时,妈妈突然暴怒起来,她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一把抓住小女孩的手,将她手掌捋平,伸手啪啪打了好几下,小女孩「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不要用手去抓!不要用手去抓!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孩子怎么就是不听话?

从建议到劝阻再到打手的惩罚,这位妈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相信,这也是很多家长的疑问。那么,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几个细节。

细节一:否定命令句


稍微留意一下成人的禁令就会发现,这些句式都是「否定词+要求」的,但这种句式恰恰不用于5岁以前的孩子——他们只会get到最后几个词,做出完全相反的事。也就是说:

【不要用手抓】->【用手抓】

【不许再看动画了】->【看动画了】

【别乱扔玩具】->【乱扔玩具】

【不能吃巧克力】->【吃巧克力】

看起来是不是很傻?但宝宝真的会忽略最前面的否定词。

有时候,宝宝真的不是故意和你对着干,他只是太容易忽略最前面的那个否定词罢了。

细节二:动作先于大脑


孩子的动作是先于大脑的——当他从一个完全未开化的小野人渐渐成长为文明社会的一员时,也许理解了接下来要学习的规则,但动作却总是停留在前一个阶段。

最初的时候,孩子的脑回路是【我想吃奶油】->【直接用手拿吧】;随后,他们慢慢了解到应该洗手、应该用工具、不要直接用手抓,这时他们的脑回路变成了:

【我想吃奶油】-> 应该先洗手?->【直接用手拿吧】

【我想吃奶油】-> 应该用勺子?->【直接用手拿吧】

【我想吃奶油】->不能用手抓?->【直接用手拿吧】

虽然这时他们的小脑瓜里已经开始有了文明的思考,但身体动作还是沿袭了以前的习惯,直接用手去拿了。他确实听见了你的话、也隐约能记得相关的规则和约束,但身体本能的动作还是更快了一步。

细节三:仅靠语言制止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口头教育」小朋友,因为我们相信孩子是「能讲明白道理的人」。

可是,很多时候即使是成人之间沟通也存在很多问题,更别提只用语言和孩子沟通了。

虽然语言上劝阻了,但身体却一动不动——孩子是很敏锐的,他会感到你并没有真的很在意这件事,他的行为除了获得一些语言反应外,并未受到其他阻碍。因此,他就会继续之前正在做的事。

细节四:未好好阐明规则


一开始阐明规则的时候,这位妈妈只是轻声劝阻,孩子可能都没注意听到具体的内容,更不认为妈妈是在和自己说话——毕竟妈妈的眼睛看着手机,只用余光瞄着女儿,然后嘴边带出了几句话。

虽然她确实向女儿规定了要求和边界,但这种完全不正式、没有仪式感的沟通,孩子也不会放在心上。

既然找到了问题,「怎么说孩子才会听」也就有了答案:

1. 「该做什么」,而非「不要做什么」。例如,可以告诉孩子「拿勺子舀奶油」、「先洗手再抓东西」,而不是「不要用手」。

2. 语言引导,动作也要跟上。例如,可以告诉孩子「去洗手」的同时,握住孩子的手,用行动去制止他直接拿脏手抓东西的行为。

3. 有仪式感地阐明规则。例如,可以蹲下来,将孩子搂在怀里,平视着孩子的双眼,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尤其是要在不良行为发生之前,就提前划定边界。

4. 平时养成好习惯。例如,在平时就要制止孩子用脏手拿东西的行为,这些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家长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