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发脾气、无理取闹、撒泼打滚。不打不骂,拯救孩子的“不听话”!很孩子的家长都爱打孩子,也有很多家长会哄着孩子,究竟怎么办才好呢?
当孩子在商场玩具柜台前,坐在地上又哭又闹非要买玩具的时候;
当孩子在路边摊小吃旁边,撒泼打滚非要吃脏兮兮的炸香肠的时候;
当积木倒了、饼干碎了,甚至不知道一个什么原因,就扯着嗓子哭开,怎么哄都不管用的时候。
起初我们还有几分耐心,好言好语、温声细气的哄啊、劝啊,但统统无效,反而越闹越厉害时,实在没招儿了,可能真的会一冲动就给ta几巴掌。
最让家长头疼的是,对于孩子的无理取闹,管轻了,没用;管重了,又怕伤了孩子。
孩子撒泼打滚、无理取闹、大发脾气的时候冷战、关小黑屋,对孩子不好;打孩子,伤害更大;那到底还有什么方法可用?
“打”是最烂的管教方法
不仅没用,反而贻害孩子一生
虽然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知道打孩子不对,但实在搂不住火儿的时候,还是会给孩子噼啪一顿揍。
前几天我和几个朋友聚会,餐桌上聊起了大家都打没打过孩子的问题。
小到2岁多的男孩,大到7、8岁的女孩,基本没有从没挨过打的。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被打大的吗,现在不都好好的,有那么严重么,小题大做!
打孩子的害处可能不是当下就能觉察的
但隐患可能危及孩子一生
01 让孩子变得爱打人、暴力倾向
史宇老师曾经接待过一个来做咨询的爸爸:
他特别苦恼的就是孩子太爱打架,已经被老师找过很多次家长了,为此还换了学校。
但孩子打人的情况依然没有半点减少,孩子一天最多能打11架!小到被别的孩子不小心碰了一下,就把人给打了。
了解后才知道,原来问题在爸爸身上,爸爸平时的口头禅就是:“你要再打别人,我就揍你!”
导致了孩子从小就认为:暴力的人最有权利、最有力量。
所有孩子都是模仿着爸爸妈妈长大的。打孩子,就是在用“身教”的方式告诉孩子:暴力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
孩子没学会恰当的、正确的解决问题方式,就只学会了动手。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也很容易受挫、受伤,总有人是比他更暴力、更厉害的!
02 让孩子变得胆小、怯懦、极其顺从
经常被打的孩子,可能有一天终将被打“服”,变得胆小、怯懦,为了不挨打变得极其顺从、忍气吞声。
小时候看似听话乖巧,但长大也很容易受人欺负,因为这种骨子里的惧怕早已无法改变,稍被人威胁,就“服”了,从而变得软弱可欺。
所以说,用“打”来管孩子,可能是当下最立竿见影的,但绝对也是后患无穷的。
当下孩子被暴力震慑,瞬间变听话,但心里并没有真的认识到错在哪里,怎么做才对,这是最烂、最无效的管教。
关“小黑屋”惩罚孩子
可能会造成孩子“幽闭恐惧症”
我老公就喜欢用这样的方式管孩子。
儿子犯错后,储藏间、卫生间、甚至门外楼道都成了他管教孩子的“小黑屋”。
导致现在的后遗症就是,儿子会怕黑,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
我家这样的情况还算是轻的。
有研究显示:不少患有“幽闭恐惧症”的人,都和童年时的创伤经历有关,比如经常被关在小黑屋里受惩罚。
还有的孩子对坐电梯、坐飞机、坐地铁等都有莫名的不舒服感觉,但妈妈怎么问都说不出到底为什么。
很可能这些对幽闭环境感到不适的孩子,都曾有过被关小黑屋的惩罚经历。
那么,孩子犯了错
既不能打,也不能关小黑屋自己反省
总不能什么都不做、不管吧
当然,对于惩罚孩子
史宇老师也给家长推荐了一个
既管用、又无害的方法
“惩罚角”管孩子
有用、还会不伤害孩子
惩罚角,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接受惩罚的一个固定位置。
让孩子待在惩罚角里一定的时间,一是给了孩子缓和过激情绪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让孩子有独自思考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犯了错,就会收到惩罚!这也是对自己犯错后果的一种承担。
但惩罚角的设置和使用,很有技巧,要用对了、用好了,才会有效、又无害。
一 惩罚角的位置——客厅内的开阔空间
惩罚角一定要设置在开放的空间内,而不是一个密闭空间。
以一个普通居室来说,建议把惩罚角设置在客厅,爸爸妈妈和孩子能彼此看到对方的位置,可以是客厅的一角,也可以是客厅的中间。
彼此能看到,是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同时也让孩子有“并不是被爸爸妈妈抛弃”的感觉。
同时避免了了孩子被独自关在一个空间里会害怕,或者自己玩起来、睡着了的无效惩罚。
非常不建议将惩罚角设置在
卧室(会让孩子将惩罚和睡觉关联,造成入睡困难)、
卫生间(会让孩子将惩罚和排便关联,抗拒拉尿)、
餐厅(会让孩子将惩罚和吃饭关联,影响食欲和消化)、
台(最容易发生危险和意外的地方)等家中其他的空间。
二 惩罚角的年龄下限——2岁
太小的宝宝不适合用惩罚角,由于孩子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有限,会不明白这是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所以对于2岁内的小宝宝来说,并不适合用惩罚角来管教孩子。
三 惩罚角的范围——1平米左右
惩罚角的范围不能太大,更不能有玩具、电视等吸引宝宝注意力的东西在旁边,以免分散孩子“关注自身错误”的注意力。
通常1平米的范围比较合适,够孩子站立或坐着的空间足以,可以站着、也可以坐在小板凳上完成惩罚过程。
四 惩罚时间不能太长——5-10分钟之内
越小的孩子,时间越要短,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适当增加时间,一般5-10分钟为宜。
根据孩子的年龄调整,比如2岁5分钟、3岁7分钟、6岁10分钟。
孩子不老实待在惩罚角里怎么办?
有些孩子比较皮,或者耍点小机灵,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尿尿,就是不老老实实服从惩罚,待在惩罚角里,这又该怎么办呢?
允许孩子的合理需求,比如上厕所、喝水,即便这是孩子的小伎俩,但在做完这些事情后,依然要回到惩罚角内,并且重新计时。
让孩子知道,这些不是回避惩罚的借口,惩罚依让会执行。
只不过,这些惩罚规则,需要在第一次设立惩罚角惩罚孩子前,就跟孩子说清楚的。
孩子出惩罚角后,父母要做的事最关键
惩罚孩子只是父母管教的一种手段,绝不是目的。
孩子在惩罚角里待够时间后,就可以出来了。
但孩子出来后父母必须及时和孩子沟通,聊一聊这次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
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告诉孩子:以后可以怎么做,怎么做才对。
孩子才会在今后的行为中,改正错误。
一些小道具,让“惩罚角”更容易做
可能看完这些,有的妈妈还是会对“惩罚角”该怎么做心里没谱,或者担心孩子根本就不配合。
这不,我特意给妈妈们搜罗了一些,能让“惩罚角”执行起来更容易的小道具:
思过贴
听起来很洋气的名字,很好找、很便宜的小道具,却能很好的约束孩子在“惩罚角”内的行为。
把思过贴贴在墙上,每次惩罚的时候,让孩子的小手必须放在思过贴的手型里。
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惩罚的力度,孩子的胳膊可能会有点点酸。
脚印帖
与思过贴类似,只不过这个可以适当约束孩子的腿,让宝宝能更有规则感的站在原地,不能乱动。
这种用小贴纸固定孩子小手、小脚的方式,可以用在实施惩罚角初期,几次下来就成了一种惩罚的仪式感。
会让孩子感觉到,做错事,接受惩罚是必须的。
惩罚椅
如果孩子对于罚站比较抵触,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张“惩罚椅”,也不必拘束于一个固定的惩罚角位置,执行惩罚的方法是一样的,让孩子在惩罚椅上静坐5-10分钟。
最好是不带靠背的,让孩子坐着的时候不那么舒适、懒散,需要辛苦一点的坐直。
切记,惩罚椅不能太花俏、太有趣,更不能带有灯光音效这种玩具效果,这就达不到惩罚的目的了。
惩罚过程中的
3个“不可以”
孩子已经接受惩罚后,或者正在接受惩罚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管住嘴。
孩子在惩罚角中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不是用来挨训、挨批的,如果父母还是会唠叨不休、训斥不停,这就让惩罚角失去了它的教育意义。
尤其是下面这些,一定不要在惩罚孩子的时候说。
一 :不可以讽刺、挖苦孩子
惩罚归惩罚,不要讽刺挖苦孩子,说贬低孩子的话,比如“比猪还笨”,或再训孩子的时候带脏话。
这不仅教会了孩子可以“恶语中伤”他人,更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但有时却成了家长自己宣泄愤怒情绪的出口,这就本末倒置了。
二:不可以无休止的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还时不时地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
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
家长的唠叨,会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该听哪一句。越小的孩子,对一长串话通常是听不懂的,更别提家长连珠炮似的一整段话了。
经常唠叨,会导致孩子“失聪”,并不是真的听不见声音,而是对家长的话“0反应”,选择性屏蔽,无动于衷,使沟通失去效果。
三:不可以总翻旧帐
很多家长在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
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全都重新数落一般,甚至最后都忘记了这次是因为什么教训孩子。
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
自己已经被家长说得一无是处,没有一点优点被父母看到,感觉自己是失败的、不被喜欢的,直至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了。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