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早教> 教育资讯> 教育热点> 家庭中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哪个更重要?

家庭中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哪个更重要?

2018年09月30日 16:09 出处:亲亲宝贝网 作者:亲亲宝贝网 阅读次数:1694
生了孩子以后,好像很多事情都在围着孩子打转转,属于自己的时间也被孩子剥夺了,那么在家庭中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哪个更重要?

生了孩子以后,好像很多事情都在围着孩子打转转,属于自己的时间也被孩子剥夺了,那么在家庭中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哪个更重要?

家长求助:自从有了孩子,在我心里不论啥事孩子永远都排第一位,孩子爸理所当然靠后再靠后了。以前一直认为这很正常,谁家不是孩子第一啊?前几天因故在亲戚家借住几天,惊奇地发现他们家不是这样的,他们家丈夫和妻子是彼此的第一位,其次才是孩子。神奇的是,他们家孩子居然特别懂事!很想弄明白,有孩子的家庭中,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哪个更重要?

谢谢邀请和信任,很乐意为您答疑解惑。

不客气地说,“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哪个更重要”这个根本就不是问题的问题,居然成了华夏数亿家庭中无法根治的顽症,简直不可思议!答案显而易见啊,没孩子的家庭中,理所当然夫妻关系最重要!有孩子的家庭中,理所当然还是夫妻关系排第一啊。这还用问么?孩子是后来者,没有夫妻,何来孩子?!为什么呢?理由妥妥地充足:

1、爱的顺序性

什么叫顺序?简单说就是次序,也指顺着次序。爱的顺序性指什么?用老百姓的老话儿说,就是先来后到!从这个层面来解析的话,爱的顺序性最重要的有两层所指:

一是“爱”来的顺序。

“爱”来的顺序当然是先有丈夫与妻子,然后才会有孩子。丈夫、妻子和孩子共同生活其中的地方,才叫做家。家是什么?家是一个容器,是一个满装爱的容器;家更是一个传递爱的载体,家庭中爱的传递顺序,是由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成年之后向自己的孩子传递,这一代传给下一代,只能由父母而子女。所以,”爱“的顺序性传递都是向下的。

二是分离的顺序。

丈夫、妻子和孩子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其成员离开的顺序排位在第一的是孩子。孩子高中毕业考上大学,便意味着地理意义上的分离;大学毕业之后结婚成家,更意味着心理意义上的分离。成家之后,不论是从时间上、经济上、精力上、爱的倾斜上,他对自己妻子和孩子的爱都会超过父母,他对自己孩子的爱就像当初他的父母爱他一样。至此,两代人爱的顺序传递性完成了,爱分离的顺序也显而易见了——后来的是孩子,先分离的也是孩子。

简言之,孩子是家庭中的过客,而丈夫与妻子,他们共同组建的这个家之初,只有他们两个人;孩子长大离开之后,这个家中也只有日渐老去的老两口彼此相扶将。是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否幸福、一个人是否幸福最核心和最永恒的两个主题,便是爱与分离。而真正幸福的家庭,既满盈着爱,也一直在为分离做足够好的准备。

2、爱的稳定性

只有夫妻关系,才是一个家庭能够稳定且幸福的定海神针。夫妻关系顺当和谐,家庭其他成员关系才能够随之顺畅、安稳,尤其是亲子关系、婆媳关系,便不会出现恶性竞争、扭曲替代等畸形状态。

一是恶性竞争。

恶性竞争是商业领域专用词,用在家庭成员关系中,是特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情感为筹码通过不易觉察的非正当手段来彼此攻击的行为。比如说恶劣的婆媳关系,就是婆婆利用儿子对自己的情感、媳妇利用丈夫对自己的情感彼此之间通过家庭日常琐事进行的频繁恶性竞争或攻击。常识来说,一老一少的这两个女人明明都很爱这个男人,一个是母亲对儿子的爱,一个是妻子对丈夫的爱,这两个人的两种爱分明是能各安其份、相融互补的,却为什么闹得鸡飞狗跳到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了呢?

其根源就在于原生家庭之中,家庭成员关系之间的恶性竞争。顺应天道与人伦的亲子关系,应当是父亲和母亲彼此相爱,两个人又同时爱着自己的孩子。可恶性竞争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轮回却是这样的:因为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孩子便成了母亲的第一亲密爱人,于是孩子会疏远并憎恨父亲;而孩子成年之后,母亲便会憎恨和折磨孩子爱上的那个女人。

二是扭曲替代。

何为扭曲?是特指原本顺应天道、自然而然的发展因为外力作用而扭转变形。对于家庭成员关系而言,扭曲并替代常常发生在母亲与儿子、父亲与女儿之间。比如,如果原生家庭中,母亲与儿子的亲密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则这个母亲必定是将来的恶婆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儿子替补了父亲的角色,成了母亲的“小丈夫”。当有一天这个儿子长大了、娶妻了。他所娶的妻子必然成为母亲的仇人——因为“被抛弃感”会逼得母亲发疯!

当然,此种状态下的这个母亲,已经不是母亲的身份与角色了,她扭曲成了一个被嫉妒逼到要发狂的女人、女性角色,这个女人为什么会如此地愤怒、嫉妒甚至仇视?很明显啊,这已经不是一个妈妈对儿子的爱与控制了,这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爱与控制。一个女人为了一个男人对付另一个女人(呵,典型的“斗小三”桥段啊)。为了保住儿子对她永恒的爱,她当然要不择手段地折磨儿媳妇这个“第三者”,再偏激点的会一边讨好儿子、一边恶魔化儿媳妇,并通过种种手段高超的演技想方设法逼走儿媳妇这个“入侵者”。于是,爱恨情仇各种旷日持久地激烈斗争之后,要么是婆婆战胜儿媳妇继续霸占并拥有儿子这个“小丈夫”,要么是儿媳妇战胜婆婆并且成为理所当然的第一女主人。现实生活中,婆婆胜利者至少占90%以上,而媳妇胜利者,顶了天不过10%——这,便是中国式媳妇的群体创伤与灾难。

至于父亲与女儿之间关系的扭曲与替代情形,也不在少数。张爱玲的《心经》中,许小寒真正地爱上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于是母亲便不只是她的母亲,更是她的情敌。她利用血缘至亲的先天优势,在女儿与情人的身份之间自由切换,于不动声色间挑拨父亲疏远母亲,不动声色的打败并击溃母亲。

总之,只有夫妻关系好了,其他家庭成员关系才会好。如果夫妻关系不好的话,那么这个家庭永远不会和睦。更有甚者,一旦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家庭成员之间扭曲、紊乱、替代的关系便如同受了诅咒一般,几乎会代代轮回、恶性循环。

3、爱的完整性

如果将三口之家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描述为一个三角形的话,这三个人便分别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其中,妻子与丈夫之间连成的线是三角形的底边,且永恒不变。而丈夫和妻子两个人与孩子之间的连线永远相等,且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呈动态远离趋势。换句话说,三口之家家庭成员关系线连成的这个三角形,必须得符合两个先天条件:一是底边固定(夫妻之间的关系),二是两腰相等(父亲母亲分别与孩子的关系)。底边是不可变量,而三角形的高(即孩子这个顶点与父母那个底边的垂直距离)则是唯一可变量。且这垂直距离的变化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幼儿期到成年期,孩子会离底边越来越远,从而完成地理意义上和心理意义上的完全分离。其渐远趋势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一是婴幼儿的粘着亲密期。

婴幼儿期的孩子与父母亲关系格外亲密,这是人伦亦是天道。没有父母亲的亲密照顾,孩子会死掉的哦,所以不论是从生理需求还是心理需求而言,这个年龄段,孩子这个三角形顶点与父母这个底边之间的距离是最近。

二是青春期的相对独立期。

青春期前后,孩子的生理成长与心理成长,基本上都完成了90%以上。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就算没有了父亲母亲,孩子也能够存活下来。没有了死亡的生理本能恐惧危逼, 再加上孩子心理意义上的对“自我”的认知与独立,便会促使孩子对外部世界越来越感兴趣,从而“冷落”并“疏远”自己的父母亲。这个年龄段,孩子这个三角形的顶点与父母这个底边之间的距离处于“弱控制”状态,即中等游离状态,既不彼此完全分离,也不如儿时彼此亲密无间。

三是成年期的完全分离期。

此处的“成年期”是指法律意义上的18岁成年,不完全指传统意义上的成家立业。准确地说,现代社会,孩子十八岁高三毕业上大学,便已经完成了与父母亲在地理意义上的分离。而传统的所谓“成家立业”时段,即娶妻生子后,会完成与父母心理意义上的完全分离。这个时间段,孩子这个三角形的顶点与父母这个底边的距离是最远的,与此同时,这个顶点也成为了另一个家庭的三角形顶点,并与他的另一半共同构成新三角形的底边,从此亲密守护着自己孩子的成长,直至新一轮分离的到来。

一言蔽之,只有夫妻关系排位第一的家庭,孩子才能够享受到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两个人的、共同的、完整的、足够好的爱。

凭这爱破世间一切苦毒

幸福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各有各的幸福,而不幸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无一例外是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所致,且这种不幸会像隐性遗传病一样一代一代轮回,除非某一代娶了个好女人回来,且这好女人有大心量、有至慧剑,并愿倾尽一生心血终结这近乎于被诅咒的恶性家庭成员关系,使其得矫正、得养正,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家庭。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家庭,最明显的特征便是以夫妻关系为主,这样的话,身为妈妈,便不会有过多时间和情感空档过度插手儿子的生活,从而为将来恶劣的婆媳关系埋下隐患;身为妻子,便不会因为过度爱自己的孩子冷落丈夫,而导致夫妻关系不和。家和万事兴,父母爱孩子,孩子孝父母,家这个容器中装满爱的能量,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个个儿可凭这爱破世间一切苦毒,于烟火人间得身心清凉与安泰。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