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早教> 行为心理> 行为习惯> 孩子不听话怎么管教

孩子不听话怎么管教

2018年09月13日 16:47 出处:亲亲宝贝网 作者:亲亲宝贝网 阅读次数:1491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收到一些不好的影响,从而变得不听话。那么孩子不听话怎么管教?带着疑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收到一些不好的影响,从而变得不听话。那么孩子不听话怎么管教?带着疑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让人烦恼的“不听话”

如果给育儿生活中爸爸妈妈最烦恼的事排个顺序,估计“孩子不听话”,会稳居前三甲。

作为两孩爸妈,真心爸妈其实并不认为我们需要培养“听话”的孩子,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是“自主”,也就是让孩子自己做主。

不过,我们也赞同,爸爸妈妈的有些话,还是需要孩子能理解并执行的,比如,在家里家外,都不能混作混闹,影响自己和他人安全的事不能做,还有,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好等等。

但是,让很多爸爸妈妈烦恼的是,他们的孩子,连这些要求也做不到。比如:

刚刚告诉过孩子,妈妈的化妆品不能动,一转眼,口红涂了满镜子;

跟孩子反复强调每天上学要收拾好书包,大人送孩子回来还没坐稳板凳,孩子电话追过来了——忘带了作业或者课本;

告诉孩子出门不要乱跑,一转眼,孩子跑没影儿了,吓出爸爸妈妈一身冷汗……

遇到这样的事,大人的第一反应,通常就是:“这孩子真不听话,我怎么才能让他听话起来?”

你对孩子的要求,是“可执行”的吗?

其实,有一个原因,或者说一个“技术”问题,大人通常不会想到——你对孩子发出的“指令”、提出的要求,是否是“可执行”的?

可执行,是管理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任何管理行为,包括指令、规章制度、计划等等,要具备能够被执行的条件,或者执行上的可能性,才能真正被实施,从而实现预期目标。

比如,最简单的,管理一间店铺,你首先会想到,我们要每天保持店堂整洁。但如果你告诉员工“我们要每天保持店面整洁”,估计百分之百不够奏效,因为大家不知道,你要的整洁,是什么程度,要做哪些工作才能实现。

所以,在肯德基麦当劳等店铺成千上万的企业中,“店面整洁”这件事,会具体到玻璃多长时间擦一次、用什么擦,餐桌清理的步骤如何,先用哪块抹布,后用哪块抹布。每一项操作,都有具体的目标和操作流程。

对于管理者来说,让自己的管理具备“可执行性”,是一项最重要的能力。好的管理者,遇到糟糕的执行状况时,会反思自己指令的“可执行性”,而糟糕的管理者,则会一味责备员工的执行力或者执行态度。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其实都是在做糟糕的管理者,只观责备孩子不听话,却很少反思,你让孩子“听”的那些话,孩子有没有办法听、会不会听。

比如,告诉孩子“别乱动东西”,那么:

哪些东西能动?

哪些东西不能动?为什么不能动?

什么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动”?什么样的行为是“乱动”?

对两三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些都是他概念全无的事,大人怎么能期待,一句“别乱动东西”,就能管住孩子的各种淘气行为呢?

再比如,告诉孩子“出门别乱跑”,那么:

什么样的跑是大人鼓励的“锻炼身体”?

什么样的跑是大人不允许的“乱跑”?

在哪儿能自由地跑,在哪儿不能随意跑?

为什么不能乱跑?乱跑会有什么后果?

不能乱跑,那么在外面该怎么行动?

不告诉孩子这些,恐怕孩子在外面乱跑的行为,就没有办法改善。

再比如,告诉孩子“每天要收拾好书包”,那么:

“收拾好”指的是什么?

要收拾哪些东西?不用收拾哪些东西?

什么时候收拾?

怎么收拾?

如果一个孩子刚刚上小学,“每天收拾好书包”这个指令,其实他是不知道如何执行的。

这些,都是“不可执行”的指令。爸妈对孩子发出的诸如此类的指令还有很多,比如“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做作业”“自己的事自己做”、“和同学好好相处”……等等等等。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概念化、不具体、缺乏简单明确的行动指导、超出孩子现阶段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而且爸爸妈妈还经常犯一个错误:把这样的指令,不分主次、没有顺序地一个又一个不停抛给孩子,让孩子对哪个指令该什么时候执行、谁先谁后,毫无头绪。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个不停发号施令的大人,面对着一个这也不听、那也不听,什么都做不到、什么都做不好的孩子,双方都烦恼无比。

让爸爸妈妈的话

变得“可执行”的几个具体方法

那么,如何让爸爸妈妈的话变得“可执行”呢?有几个具体方法,学起来并不难,但学会了,会很管用。

第一,对孩子提要求要“具体”,别用“概念”。

希望孩子不做什么,就具体告诉他什么不能、不要做,不要用一个抽象的概念,来高度概括一大堆具体的内容。比如告诉孩子“别乱动东西”,就是用“概念”发指令,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孩子做到,对孩子提的要求应该是这样的:

不要动爸爸妈妈的衣柜;

不要把衣柜里的衣服拿出来丢到地上;

妈妈梳妆台上的东西是妈妈用的,你想看的话,要找妈妈带你看;

厨房里的东西是做饭用的,不是玩具,不能拿来玩……

这样,孩子才会对“别乱动东西”有清晰的概念。当然,你可能没有办法一次性把所有不能乱动的东西都告诉孩子,那么,就在每次遇到新问题时,就事论事,继续告诉孩子,这件事是不可以的,而不要去重复空洞的“别乱动东西”的概念。

第二,希望孩子做到的事,给他具体明确的正面指导,别用“不要”来发指令。

比如,很多爸妈会告诉孩子“别丢三落四”,然后发现孩子还是收拾不好书包,还是经常丢这丢那。“别丢三落四”就是无效的指令,孩子并不确定地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叫丢三落四,他该怎么做,才能做到不丢三落四。

其实爸爸妈妈这样“命令”孩子,是希望孩子能把自己的东西照顾好,那么,就换个方式,把“不要怎样”,变成具体明确的“要怎样”。比如,告诉孩子:

每天晚上写完作业,要把文具盒、书、作业本都装到书包里;

出门时,检查一下红领巾和小黄帽;

放学时,要把水杯、文具、书本都装到书包里,不要落在课桌上和桌斗里……

这样在每一件希望孩子做到的事上给孩子正面、具体、明确的指导,孩子才会慢慢地对某件事该怎么做建立起概念来。

第三,不要发超出孩子理解和执行能力的指令。

比如,很多妈妈为两三岁的孩子“不收拾玩具”特别烦恼,但却常常忘了,这么大的孩子,是无法理解什么叫“收拾”的。

那么要想让孩子能开始养成玩过的玩具放回原位的习惯,妈妈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几个玩具筐,然后给他示范:

宝贝,咱们玩完了积木,放在这个筐里;玩过的汽车,放到那个筐里……

这样,孩子就可以按照妈妈的样子,一点一点学习归纳和整理玩具了。——当然,也不要希望你教孩子一次,孩子就能做得很好,学会“收拾”,我们只要耐心地带着孩子一点点往好的方向走,等待他慢慢成长就对了。

第四,多指导,多示范,少命令。

为了说明指令的“可执行性”,我在前面借用了“管理”这个词。

育儿和家庭教育,本质上都不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管理”或者“管教”,而是爸爸妈妈与孩子的合作,要达成有效的合作,爸爸妈妈要做的,不是不停抛给孩子一个又一个要这么做、不要那么做的“指令”,而是多给孩子具体的指导和示范,帮孩子学会,什么样的事,应该怎么做。

很多爸爸妈妈烦恼孩子“不听话”,恰恰是因为给孩子发的“指令”太多了,很多孩子,都是每天生活在大人的各种“指令”之下,无所适从,动辄得咎。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把不断对孩子发号施令,变成在各种大小事情上给他提供指导和示范,“不听话”的烦恼,应该会大幅度减少。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