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孩子有吗?要知道最好的教育,就体现在一日三餐的饭桌上。你知道中国式餐桌教育错在哪?下面看看这些餐桌细节决定孩子日后的成就差距。
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从餐桌上的表现,可以看一个人的教养和见过的世面。
每年都有人出天价竞拍"和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可见餐桌上的有效交流的确让人受益匪浅。对于吃饭这件事,中国人一向很看重。中国家庭的厨房是永远忙碌的,很多家长考虑注重孩子孩子的营养均衡,一遍遍督促孩子多吃点,却忽略了餐桌上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餐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孩子的心理、习惯、价值观乃至处事方式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有吗?
1. 别让孩子拥有餐桌压力统计显示,大约三成中国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起吃晚餐。就算即使有时间和孩子同桌吃饭,“亲子吃饭时间”往往也变成了“家长训话时间”。一到吃饭时间便开始询问孩子成绩、检查功课、同班比较,弄得孩子愁眉苦脸、哭哭啼啼,使晚餐笼罩在一种不愉快的紧张气氛中。
把吃饭时间变成严肃的教育课堂,长久以往会造成孩子的“餐桌压力”;让孩子厌恶吃饭,厌恶与家长沟通。不仅如此,“餐桌训话”还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和吸收。
2. 吃饭时别看电视或玩手机
一位小学校长说:“我注意到这几年来孩子的变化,他们谈话的词汇非常缺乏。我想是因为他们花太多时间在电视机面前,而很少与父母交谈的缘故。”
观察今天的很多家庭,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的时间常受到各种“外力”的干扰:工作忙、看电视、各自玩手机等等,使得父母在餐桌上和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但其实吃饭时间是加强亲子沟通的最佳时间,孩子也会有很多事情想与爸爸妈妈分享;孩子们可以从和家人的交谈中学习说话的技巧,开阔眼界。
3. 别忽视餐桌教养
一个孩子的家庭教养和人品,往往在餐桌上一览无余。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现象:家长带小孩出门吃饭,席间小孩子一直没消停,没吃几口就到处乱跑,扒着自己喜欢的菜吃,最后自己碗里放了一堆菜没吃完。可孩子妈妈像没事人一样,只顾着跟周围的人聊天,夸孩子成绩好、长得高。这些缺乏餐桌教养的“熊孩子”,都是父母惯出来的。
中国家庭的餐桌上,发生的最多的一幕就是不停地给孩子夹菜,甚至分配任务。从婴儿时代的一勺接一勺,到幼儿时代的满屋子追着喂,甚至到孩子六七岁,还在求着孩子打着孩子吃,不管三七二十一,多吃一口是一口。然而孩子却鲜有感恩的表情,有的更多是不耐烦。
良好用餐礼仪,是保证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而难看的“吃相”,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孩子长大后的硬伤。
餐桌上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1.在餐桌上鼓励孩子一家人准备吃饭时,身心往往比较放松,对桌上的美食充满了期待。如果妈妈能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进餐氛围,就等于搭起了一座跟孩子沟通的桥梁。无论如何不要使谈话落入批评指责,让孩子放心表达他们的感觉,并适当给予积极反馈,借机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比如,孩子说今天回答问题的时候被老师表扬了,爸爸可以马上拿出几个高脚杯,全家“以水代酒”举杯庆祝一下,并对孩子的努力提出表扬。
2. 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
饭前让孩子去分发筷子、勺子,饭后让孩子帮忙撤盘子、抹桌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知道家人之前要互相分担,谁都没权利随便要求别人伺候自己!
吃饭的时候自觉放下手机,关掉电视。让孩子试着主持饭桌上的家庭会议,比如在假期来临时,一起计划家庭活动。父母可以从网络上、别人的谈话里、电视电影及街坊邻里发生的事上找到合适的话题,鼓励孩子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当孩子的想法跟你背道而驰或者顶撞你的时候,不要急着纠正他,可以耐心听孩子说说原因。因为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培养一个听话的乖孩子更重要。
3. 培养孩子的餐桌礼仪
大部分美国孩子会从两岁开始系统地学习用餐礼仪,比如吃饭不能发出声音,刀叉不能敲盘子,就算是不小心,也会跟所有人说“对不起”。良好的进餐礼仪,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以及未来的成长发展都有莫大帮助。
所以,家长们要循序渐进,教会孩子餐桌礼仪:
主动帮长辈摆碗筷,请长辈先入座,并先给长辈盛饭——教育孩子尊敬长辈。
不许把好吃的菜拉到自己跟前,夹菜的时候不许满盘子乱翻,尝过的东西不能再放回盘子里,不要敲打碗筷或大声喧哗——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饭后对准备食物的人表示感谢——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