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从成为父母的那一天起就无法停止。曾经有读者问我,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育重点有所不同,有没有什么重点是需要父母贯彻实施到给孩子一生的教育当中的?
我思考良久,觉得这样的重点太多了,很多优秀品质、美德都需要父母不断通过教育传递给孩子,并传承下去。对于这个问题,我更想要分享的反而是,无论孩子处于什么阶段,都不要对孩子做的事情。
01不对孩子过分溺爱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捧在手心的宝,也正因为如此,家长很容易误入溺爱的泥潭。最近听了两个和溺爱有关的鲜活事例:
一个是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奇葩大会》上的分享,一个孩子因为在幼儿园睡觉睡不好,她的奶奶就辞去了医生的职位去她就读的幼儿园当校医,这样她就可以在奶奶的办公室午休了。后来,奶奶甚至为她开了一个学校。
另一个事例来自于真人秀《妈妈是超人》,黄圣依的孩子安迪喜欢滑雪,安迪奶奶就为他建了一个滑雪场和一个游乐场。
很多人在读到这样的故事时都难免感叹:有钱人真好!可以实力宠娃。但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家长们的溺爱。面对无法在幼儿园好好睡午觉的孩子,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她适应环境;对于一个喜欢滑雪的孩子来说,他渴求的可能是和爸妈一起滑雪的时光、一个分享滑雪乐趣的小伙伴,而绝不是拥有一个自己的滑雪场——而在这两个事例中,家长给到孩子的远远超出了孩子的需求和期望,这不仅仅是宠爱,而是溺爱,这些行为并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家长为了享受溺爱孩子带来的所谓成就感而做出的事情。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而是教会他实现自己心愿的能力。好的教育绝不是倾其所有对孩子好,而是应该保留一部分爱、时间、机会给到自己,让自己和孩子一同成长。
02不让孩子感到孤单
国家开放二胎后,身边很多年轻的朋友都在纠结要不要生二胎的问题。不想生是因为考虑到各方面的条件不成熟,想生是因为联系到自己作为独生子女的孤独:小时候没有玩伴、长大后碰上任何事情无人诉说,对父母只能报喜不报忧。
随着经济的发展,父母们一届忙过一届。电子产品的兴起,更是侵蚀了孩子们与父母的独处时光。部分父母因为没有时间和孩子相处,彼此之间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出差回来会给孩子买礼物,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但他们无法帮孩子赶走孤独,他们给不了孩子最想要的陪伴。
从小缺乏陪伴的孩子,感情淡漠,无法与人建立信赖的关系,性格相对孤僻——这绝不是父母们想要的结局。因此,不论你的孩子多大,多陪陪他,多抱抱他,放下手机,多看看他是不是又长大了。毕竟,打拼的时光一大把,但陪孩子成长的时光只有一小段,错过就永远不会有了。
03不越线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部分父母却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因此,他们一次次越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线”,左右孩子的选择和喜好、决定孩子的人生、侵犯孩子的隐私。
分享两个和手机有关的例子。
一个朋友曾和我分享过一个事例,她的女儿常常在微信上使用一些“中老年人表情包”,她很担心女儿的审美能力,于是偷偷删掉了女儿微信里的一系列表情包。这个事情被孩子爸爸知道了,孩子爸爸认为这是不尊重女儿的行为,要求她装回去。
另一个故事是著名主持人朱军在访谈中分享的。他的妻子偷偷看了儿子的手机后告诉他,儿子和一个女同学微信往来很密切,朱军听后要求妻子去和儿子道歉。
手机被看做是现代人隐私的一个代名词,小到删除表情包、大到偷看聊天记录,背后都是父母们的频频“越线”,越过了父母和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那条线,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化作了伤害,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就化作了猜疑。
有时候为孩子做得太多、对孩子的关心过甚,就很容易失去分寸感。因此,家长们在思考能为孩子做什么的时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些事情不能做。
知道做什么,是普通家长都能轻松掌握的技能,而知道什么不该做,才是优秀家长独有的智慧。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