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平时是怎么和孩子相处的,当你让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孩子不听你的,你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呢?家长嘴边的这三个字, 比吼孩子更有杀伤力!
“我数到三,把玩具捡起来,听到没有?”
“数到三你还不爬起来,妈妈就生气了!”
“快把嘴里的食物咽下去,一二三……”
以上的场景很熟悉吧?教育孩子时,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说过“数到三”,且不止一次。
今天就说说“数到三”这种教育方式。
多数家长都说过“数到三”?
当孩子犯错不改、做事磨蹭时,家长只能拿出杀手锏“数到三”——这三个数的背后是家长对孩子的无奈和教育的失败。
有些家长可能没有对孩子用过“数到三”,那亲爱的家长回忆一下,你是否对孩子说过:
“你再这样妈妈就生气了!”
“不听话不是乖宝宝,没人喜欢不乖的宝宝!”
“你还不走吗?我们走了,你自己呆着吧!”
其实,这些语言和“数到三”的目的是一样的——对孩子无可奈何,利用威严强迫孩子就范。
“数到三”后,孩子就听话?
为什么孩子吃“数到三”这一套呢?原因有三:
孩子的内在节奏慢于成年人
孩子的内在节奏感明显慢于成年人,尤其性格内向和不经常运动的孩子。
孩子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得到了家长“需要进行另一项活动”的指令,在这个转变的过程,孩子需要缓冲的时间。
“数到三”给了孩子缓冲的时间,孩子能慢慢把注意力从当前的事情挪到另一件事情上。
“数到三”的本质是威胁
其实,给孩子缓冲的时间一种有效、推荐的教育方式,但大多数爸妈使用这种方式的初衷和语气带有明显的威胁意味。
“数到三”之所以让孩子乖乖听话,最关键的是家长威严的表情和冷漠的语气。
第一次“数到三”,孩子无动于衷,结果得到了严厉的惩罚,以后孩子条件反射地恐惧“数到三”。
“数到三”给了孩子权衡利弊的时间
当家长拉长音说“1——2——3”时,孩子内心开始起波澜,是选择忠于自己还是屈服于家长?
当然,大多数孩子都知道不屈服的后果,孩子为了躲避之后的惩罚,只能选择顺从于家长,这是心理暗示累积的成果。
“数到三”弊大于利,为什么?
“数到三”短期内有效,但长期使用“数到三”,让孩子失去对家长的安全感,走向叛逆和迎合两个极端,滋生更多成长问题。
“数到三”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数到三”说明家长只看到了“孩子不听我的话”,而忽视了孩子犯错或闹情绪的原因。
家长不及时纠正孩子的行为,而想要强迫孩子屈服,看似效果不错,实际上激化了矛盾。
“数到三”影响家庭规则的建立
孩子不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而出于对家长的恐惧而选择了屈服。
这种屈服短期有效,但再次遇到同样情况,孩子条件反射地规避,不能很好地理解规则。
“数到三”忽视孩子的自主意志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协助孩子完成从内在驱动力向自主意志转化。
“数到三”完全忽视孩子的自主意志,孩子长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就是变得越来越优柔寡断,越来越在乎别人的看法。
“数到三”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
强权之下易生反叛之心,这种叛逆不是孩子自身性格导致,而是对家长“霸王条款”的不满。
孩子向家长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越少,亲子关系自然越疏离。
孩子犯错、磨蹭, 怎么办?
面对犯错、磨蹭的孩子,除了“数到三”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家长要如何应对?
孩子犯错不改、发脾气
孩子发脾气是内心脆弱的表现,表面上孩子在向家长施压,其实是在求助。
1.家长控制自己的情绪
解决问题的方法,永远是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这个“情绪”包括家长和孩子的情绪。
家长说“数到三”可以威慑到孩子,但也给孩子做了错误示范,不可控的脾气很可能深深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2.找到孩子犯错的原因
孩子对家长的情绪非常敏感,在知道爸爸妈妈生气的情况下,趋利避害的本性可能让孩子不说出犯错的真实原因。
与其逼问孩子,家长不如先说出孩子犯错的原因,然后向孩子确认。
3.看到、接纳孩子的情绪
犯错误会惶恐,被批评会埋怨……这是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
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理解你的愤怒,妈妈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的行为。
只有负面情绪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纳时,孩子才能从情绪中走出来,正视自己的错误。
4.家长直接说出正确方法
家长与其逼迫孩子道歉,不如直接向孩子说出改正错误的正确方式。
孩子乱丢玩具,家长可以说:“你乱丢玩具,妈妈收拾很累的,现在你把玩具放回去吧。”
而不是吼孩子:“跟你说了多少次,玩具不要乱丢!你做得对不对?给你三秒钟马上整理好!”
家长逼迫下的“对不起”只会流为一种形式,唯有理解对方的感受,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歉意。
孩子做事磨磨蹭蹭
如果孩子还不到五岁,建议家长等一等,磨蹭不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1.引导孩子感受时间
家长尽量不要空洞、重复地说:“抓紧时间!给你三秒钟!”
家长可以用“时间倒推法”,比如告诉孩子距离出门还有10分钟,距离开饭还有5分钟等。
2.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
家长明确告诉孩子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孩子对计划感兴趣才能提高做事效率。
比如孩子吃饭慢,一顿饭吃1个小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宝宝吃完饭就吃甜甜的水果啦!”
有水果的“诱惑”,孩子肯定会加快吃饭速度。
3.提升做事的仪式感
仪式感暗示孩子要认真地去对待某件事,让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
比如孩子睡前玩玩这个、碰碰那个,就是不睡觉,家长可以固定睡前30分钟给孩子讲故事。
每天坚持“睡前故事”,故事讲完不需要家长提醒,孩子就会有心理暗示:“我该睡觉了。”
4.给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
想让孩子快点儿吃饭,家长最好拿走玩具、关上电视机;想让孩子快点儿刷牙、洗脸,家长就别在一旁唠叨、教育。
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的是家长冷静、真诚的爱,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失控的情绪。
一刀切的“数到三”不能解决家长遇到的教育问题,反而多问“怎么了”“为什么”能鼓励孩子向爸爸妈妈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