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未来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近很多家长向我反映,孩子自从入园后,遇到的大都是争抢以及攻击这些事儿。甚至在孩子的书包里,常常发现不属于他的“新物品”……发现孩子有这个坏习惯,满足TA比吼娃管用一万倍!
昊昊妈:
周末我帮儿子收拾玩具,意外发现多了12色蜡笔,于是问儿子。儿子天真坦率地说:“这都是我从幼儿园拿的。”
我赶忙追问:“经过老师允许了吗?”
儿子摇摇脑袋:“没有,老师不知道。”
听到这话,我瞬间火冒三丈:“你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开始偷东西了!”
儿子委屈地问我:“妈妈为什么生气?什么叫偷东西?”
恍然大悟,原来在孩子的意识里,根本没有“偷”的概念。
遇到孩子的这种“拿来主义”,宝爸宝妈要采取什么措施呢?
怕家长一冲动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看看下文~~~
物权意识敏感期
大约从孩子2岁开始就慢慢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了。所谓物权概念就是物体的归属权,它是我的?你的?还是共享的?
典型表现:
语言方面——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
动作方面——牢牢捍卫自己喜欢的东西,伴随攻击行为。
情绪方面——易冲动且不能自制,完全一副“小霸王”模样。
这个时候,孩子“我”的意识逐渐清晰,他们开始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并逐渐将这种区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
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随着孩子分享意识的发展,这种独占现象会有所减缓。
此时,家长的引导就显得极其重要。
场景1:绝不能吃亏
游戏活动时,孩子们排队有序地去拿喜欢的玩具,这时一个男孩子冲到前面,推开小伙伴,将一大筐玩具拿到手中,独自玩耍。
老师发现制止后,他直接将玩具扔到地上,乱踩一气。
场景2:偷偷摸摸地玩
一天,6岁的童童鬼鬼祟祟地在屋子里玩玩具。后来才发现那个玩具是他从别的小朋友家里”拿”的,而且他知道“鬼鬼祟祟”背着家长玩!
我们知道,5岁以下的孩子,无非是边界感不清,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
但6岁的孩子,显然已经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恰当或错误,所以才会用“鬼鬼祟祟”的方式处理“偷拿”的玩具。
这种回避行为恰恰体现了孩子道德意识初建时的模糊感及不确定性。
家长该怎么办?
物权敏感期内的宝宝
1.保持冷静
当孩子出现“偷东西”的情况时,第一件事情,就是保持冷静,再思考如何处理。
2.侧面引导,避免正面和孩子“较真”
对于宝宝自己的物品,不要强迫他和小朋友分享,应提前征得宝宝同意再让他自愿和小朋友分享;
比如别的孩子与宝宝分享玩具时,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
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
如此反复几次之后,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后还是会回来的,而且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就慢慢愿意分享了。
当宝宝对其他小朋友的物品产生归属意识时,一定注意不要让宝宝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应引导其用自己喜欢的物品和对方交换;
当宝宝对公共物品产生归属意识时,引导宝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大家排队轮着玩。
比如孩子们在游乐场玩耍,如果宝宝正在玩,别的小朋友要来玩,家长可以先和宝宝说:“我们已经玩很久了,下来让其他小朋友玩吧,我们去玩别的。”
如果劝解不成,再和那个小朋友说:“你先去玩别的好不好?等一下你过来我们就让给你。”
如果是其他小朋友正在玩,宝宝也要去玩,可以先跟宝宝说:“这个玩具是游乐场的,现在有别的小朋友在玩,而且你看那个小朋友玩得多开心呀,我们是不是不应该打扰人家?”
如果劝解不成,孩子哭闹,妈妈需要抱住孩子,用平静的语气告诉他妈妈明白他的要求,待平静一些后再带着宝宝去跟小朋友说。
比如可以采用轮流玩、合作玩或石头剪刀布等游戏形式进行解决。
这里面有尊重小朋友的态度,同时也有公共场合公共玩具轮流玩的理念传达。
5岁以上的孩子
基本原则是,五岁以后的孩子要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但家长千万不要有过度强烈的反应,比如用审问犯人的方式对待孩子。
1.合理满足孩子基本物质需要
孩子“拿”的思想从何而来?因为没有,所以才“拿”,这就是孩子最简单的逻辑。
每当孩子闹着要买某样东西时,先不要一口否决,而是要耐心地询问购买理由,如果出于正当需要,一定要“慷慨解囊”。
如果是不必要的购买需要,也要耐心说明,让孩子明白不买的原因,而不是粗暴地忽略、漠视或训斥。
2.适度限制孩子的物质欲望
当孩子有了玩具A,又看到小朋友有玩具B,执意要买新玩具时,家长可以先问问孩子买完之后想怎么玩,能不能妥善地将新玩具处理好。
这些小难题能够适当地控制孩子的欲望,同时也让孩子懂得爱惜自己已有的物品。
3.明确告诉孩子“偷窃”行为是可耻的
引导孩子思考“自己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带着孩子找出方式,然后带着孩子去还给对方,并且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大行为做不得
不要去抢孩子的东西
许多大人都喜欢通过抢夺孩子的东西去逗弄孩子,结果往往让孩子哇哇大哭。
对于这样的人,如果不能制止,就请远离。可能你不以为意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就是整个世界,所以也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
不接受孩子的分享
当宝宝愿意分享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接受,而不要说“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宝宝的分享,给宝宝带来失望,慢慢的宝宝就不愿意分享了。
身为家长,我们需要耐心引导。在物权意识萌芽的敏感期,保护好孩子暂时的“占有欲”,同时也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哪怕家庭成员之间的物品,想动也是要经过主人同意的。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