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对亲近的人乱发脾气,对疏远的朋友却彬彬有礼。是因为最亲近的人伤害了能轻易原谅,伤害成本很低吗?
亦或是觉得天然情感连接难以分离,所以肆意妄为吗?
不管如何,伤害实实在在的存在。
很多时候,家里总是上演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一次又一次的后悔。
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中,常常发脾气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最大。
假如你常常对孩子发脾气,孩子的性格、行为以及未来的亲密关系都将大受影响。
有一个妈妈说“每当打过孩子,尤其下手比较狠的时候,心情坏到极点,看到孩子蜷缩到角落,十分无助,默默哭泣的时候,看到这个平时那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而他无论在体力和智力都远远不能和我对抗,仅仅因为学习,就要承受心理和肉体的摧残,自己就觉得怜惜、悔恨、心疼,心情复杂。
明明爱得深切,可又不停地伤害着。
我们常常是被“孩童分身“控制的大人。
心理学上提到,每一个大人心中同时藏着父母(Parent)、成人(Adult)与孩童(Child)三种分身。
当我们亲昵地抱着我们的宝贝,看着他们安睡的样子,内心是非常满足的,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给眼前的这个小家伙,毕竟他是我们带来人世的,我们需要给他们无私的全心的爱。这个时候,我们是爱孩子的父母。
当我们面对危险,总是能从容地处理,给予孩子一些生活上的指导和建议,安排孩子的吃穿住行的生活,给孩子分享人生的经历,这个时候我们是一个成人,这也是我们最基本的样子。
但是当我们被孩子的行为点燃怒气时,我们内心变得焦躁,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们有一种挫折感,有一种手足无措的失败感。如果是在其他地方遭到打击重创,我们可以躲起来哭一场,或者找朋友倾诉,但是面对着自己的孩子,我们往往就会用吼骂来发泄情绪,来震慑孩子,要求他们按照我们的要求来。这个时候,我们内心中那位“孩童分身”冒出头。
所以,我们大部分的暴躁状态是被自己这个孩童分身所左右。
作为父母,无论我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总是被坏脾气控制,是无法让孩子接收到爱的。
妈妈不吼不叫,保持平和的情绪,才能让孩子倾心,才会被你的平和感染,有一个好的脾性,我们也才有机会走进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们总希望养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因为奴性是让人憎恨的。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保护好他们小小的自尊,活出孩子自己的个性。
可惜的是,如今父母和学校教育都希望孩子能乖乖听话,
制定一堆规矩来管束孩子,因为听话的孩子才省事。
如果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劈头盖脑地骂一顿,不准孩子辩解。
“你一个小孩,懂什么呢?我说了算。”
无数的孩子就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强势下慢慢失去了自己。
无数的父母就是依仗着自己做父母的权威和身份,对孩子大呼小叫、指手画脚地支配他们的人生,最终养出“奴性人格”的成人。
电影《驴得水》就让我有这样的感受。
面对枪口和权威的压迫,人性变得扭曲。
一个正义凛然、敢作敢为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奴才。
一个心地善良、追求自由的女老师逼成了一个神经病人。
当然,我们的孩子不会被这样的强压逼迫。可是父母的坏脾气,跟那逼人下跪、逼人发疯的枪口一样,时间长了,就把孩子自由、独立的心一步步地吞噬。
最终空余一副躯壳,收获一个“空心病”的孩子。
哲学家弗洛姆说,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自己的智商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本身能够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这种适应使得人变得软弱和缺乏创造性;人能够适应压抑的环境,但在这种适应中,人发生了精神病。
当孩子犯了错,想惩罚他们实在太简单,可以想出无数种办法。但是要问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孩子呢?很多大人几乎一种好办法都想不到。
父母应常存自省之心,常怀学习之态。
没有谁是天生会做父母的,但是必需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常常对孩子发脾气不仅仅是情绪失控的问题,更是教育的失败。
要知道,情绪平和的教育才是最有力量的。
在平和中,爱是流通的,心灵是相通的,彼此是理解的。
有妈妈会问,我还是会对孩子发脾气,虽然我深知发脾气没有用。
试着去理解孩子,然后控制自己,忍住那一分钟。
其实理解孩子这一步是最难的,因为我们不是心理专家,孩子小小的心思和情绪我们无法全部把控的,所以,只能一次次的去认识,然后改进,所以说要常自省。
只要有学习控制自己情绪的意愿,并且努力去做,偶尔的失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把握在一定的程度内,尽早打住,将伤害降到最低。
所以,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只有自己优秀了,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榜样。
只有自己的情绪平和了,才能开始谈真正的教育。
希望我们都能够忍住,特别是脾气起来的那一分钟,一定要控制住。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