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早教> 教育资讯> 教育热点> 奶奶一句话吓哭孙子!这个孩子为什么那么胆小?

奶奶一句话吓哭孙子!这个孩子为什么那么胆小?

2017年12月20日 17:37 出处:亲亲宝贝网 作者:亲亲宝贝网 阅读次数:72
我们小区有一个叫小栗子的小男孩,比轩轩大一岁,他的父母似乎很忙,平常都是奶奶带,但是他看上去是一个很胆小的男孩。

我们小区有一个叫小栗子的小男孩,比轩轩大一岁,他的父母似乎很忙,平常都是奶奶带,但是他看上去是一个很胆小的男孩。

他们家刚搬过来的时候,奶奶第一次带小栗子下楼玩,轩轩和其他小朋友非常热情地迎上去,邀请他一起玩。没想到小栗子吓了一跳,马上躲到奶奶身后,拒绝和其他孩子交流。

栗子奶奶见状说:“小朋友喜欢你,想和你玩呢,快去快去,害羞什么啊。”可是任凭怎么劝,小栗子还是死死抓住奶奶的衣角,不愿上前。

拉扯了半天,栗子奶奶失去了耐心,大声训斥小栗子:“你这孩子,真没出息,在家不是活蹦乱跳的,一到外面怎么就变哑巴了?一个男孩子那么胆小,丢不丢人?”

本来就很委屈的小栗子,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更加激怒了奶奶。最后,哭得声嘶力竭的小栗子被奶奶带回了家。

后来又和他们见过几次,渐渐熟悉起来,小栗子终于愿意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了,但大多数时候他还是呆呆地站在旁边,看别人玩得热火朝天。

栗子奶奶和我们聊天,忍不住叹气:“这孩子是个好孩子,听话,懂事,就是太内向,胆子太小了。见到陌生人就害怕,家里来了客人,他马上躲进房间里。晚上不敢一个人上厕所,怕黑怕得要命。唉,他爸爸妈妈也不管,长大以后可怎么办,我不可能护着他一辈子啊。”

栗子奶奶是退休教师,看得出来,平时对孩子很严格,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小栗子家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孩子胆小,不够勇敢,让很多家长都特别头痛

我在后台也常看到这样的留言:

“我儿子特别胆小,别的小男孩都喜欢玩滑板啊自行车啊,他试都不敢试一下。”

“我家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了,从来不敢反抗,越来越怂了。”

“幼儿园老师说我女儿胆子小,别的小朋友都抢着表演节目,我女儿从来不敢上去。”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害怕。

孩子可能会害怕各种各样的东西,怕黑、怕洗澡、怕理发、怕打雷、怕狗、怕虫子……胆小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胆小不是天生的,大多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1920年做过一个经典的恐惧形成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

阿尔伯特是个身心健康、活泼可爱的小男婴,在他9个月大的时候,华生让他接触了一些“新伙伴”:小白鼠、小兔子、小狗、小猴子、有头发和没头发的面具、棉絮,还有在燃烧的报纸等等。

小阿尔伯特是第一次见到这些新奇的事物,但他完全没有表现出害怕,触摸毛茸茸的小动物时,他既兴奋又开心。

两个月后,刚满11个月小阿尔伯特被带到实验室,华生和同事们正式开始了恐惧实验。

华生依然把小白鼠放在阿尔伯特面前,不同的是,每当小阿尔伯特伸出手想要触摸白鼠时,华生就在背后用铁锤敲击一根悬挂的铁棒,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

不出所料,小阿尔伯特被突如其来的巨大声响吓了一跳,大哭起来。此后,每当他想要去摸小白鼠,华生就制造出这种噪音

终于,在经过了几次白鼠和噪音同时出现的刺激后,小阿尔伯特只要看到白鼠就会嚎啕大哭,转身飞快地爬到远离白鼠的地方。

更糟糕的是,17天后,再次来到实验室的小阿尔伯特,不仅仍旧害怕小白鼠,看到他曾经很喜欢的小兔子、小狗时也表现出相同的恐惧。就连华生带上白胡子圣诞老人的面具时,可怜的小阿尔伯特都吓得大哭。

现在看来,当年的这项实验是非常不人道的,对无辜的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无法估量。而且,华生还没来得及进行后续矫正治疗,小阿尔伯特就跟随家人离开了实验室。

如果你没听说过小阿尔伯特实验,也一定听说过“巴甫洛夫的狗”或者“条件反射”吧,道理其实很相似。孩子对某些事物特别恐惧,多半就是被大人无意之中“吓”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轩妈总结了几点最常见的原因:

○ 家长过度保护

走在路上,常听见大人在孩子身后一遍遍喊着:“慢点跑,跑太快会摔跤!”

孩子在花园捉到一只小昆虫,放在手掌上观察,家长看到以后一把拍掉小虫,还不忘责备孩子:“都告诉你不能碰了,多脏啊,被虫子咬了你就会生病,要去医院打针。”

这样的话真是再熟悉不过了。一次在公园里,一个小男孩想去玩最高的滑梯,刚爬到一半,奶奶就在下面急焦急地催促:“快下来快下来,太危险了!”孩子在原地犹豫了半天,最终被护孙心切的奶奶从滑梯上抱了下来。

也许再过三四年,长大一点的小男孩,又会像我邻居家的小栗子一样被奶奶训斥:“这么大的男孩子了,连滑梯都不敢玩。”可是,孩子心里的恐惧明明是现在你亲手种下的啊。

过度的保护变成了对孩子的限制和阻碍,消磨掉了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气。

○ 贴负面标签

这一点应该不需要多说了,大人随口给孩子贴上标签,可能把孩子从一头威风凛凛的狮子,变成HelloKitty。

轩妈自己就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我小时候也比较害羞,见到陌生人不好意思打招呼,每次轩外婆都忙着解释:“这孩子太内向,不爱说话。”

长时间反复“洗脑”后,我打心底里相信自己是个内向的小孩,更不爱说话了。以至于现在过了而立之年,也有了自己的娃,还是有社交恐惧症。

○ 吓唬孩子

记得我们小时候,特别流行大灰狼夜里来吃不听话小孩的故事,用来吓唬那些晚上不肯乖乖睡觉的孩子。

轩外公也这样吓过轩轩一次,被我及时制止了。

“再不听话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天黑了妖怪就来了,快点睡觉。”轩妈要提醒各位家长,这可不是给孩子立规矩,这是赤裸裸的“恐吓”孩子。

孩子可能因为被吓坏了而暂时顺从,但恐惧也同时形成了,慢慢就会越来越胆小。

明白了孩子胆小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1.接纳孩子的恐惧,正确引导

恐惧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换位思考一下,我们成年人就没有害怕的东西了吗?

假如你特别害怕蛇,有人却强迫你把一条蟒蛇绕在脖子上拍照,还半嘲讽半训斥地对你说:“不就是条蛇吗,有什么好怕的,你也太怂了吧,你看别人都敢和蟒蛇合影呢。”你会是什么感受?怕是要当场翻脸了吧。

我们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呢?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胆小就去责怪甚至惩罚他,承认情绪的合理性,用同理心接纳孩子的恐惧,再引导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

就拿打针这件事来说吧,轩轩有一年得了肺炎,打针前我也是下意识地哄她:“不怕啊,轩轩最勇敢了,一点都不疼。”轩轩的确不买账,哭得地动山摇。

后来我又看了很多书才了解,换种说法会有效得多:

“我知道打针会有一点疼,妈妈小时候也怕打针,但是爸爸妈妈都在陪着你呢,如果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吧。”

轩轩摔破了腿,或者其他情绪比较崩溃的时候,我尝试了这个方法,亲测有效。现在轩轩有时候会突然说:“妈妈,我有点想哭,我要去哭一会。”然后真的跑进房间去哭两分钟,接着就立刻满血复活。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喜怒哀惧,如果我们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情商不会太差。

2.学会放手

前面也提到了,家长的过度保护容易导致孩子胆小。有了孩子后,我们总是患得患失,觉得处处都是危险,恨不得把孩子养在真空里。

可是,早晚有一天,孩子会离开我们,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如果不想把孩子养成“妈宝”,还是学着放手吧。

不要总想着“孩子还小”“他肯定不行”,多给孩子创造体验的机会,允许他犯错,给他时间,看着他跌跌撞撞一路向前,虽然心里五味杂陈,但这不正是我们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吗?

3.给孩子及时、具体的鼓励

你可能有这样的困惑:“我们经常鼓励孩子勇敢啊,为什么一点效果都没有啊?”

那么,你是怎么鼓励的呢?

“别怕,你是男孩子,要勇敢。”

“一点都不可怕啊,你看小弟弟小妹妹都不害怕。”

这样的安慰和鼓励其实都是无效的,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孩子还小,不一定能理解勇敢到底是什么,却会把眼前的事物,和你反复强调的“可怕”“害怕”联系起来。

4.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就是华生当年在恐惧实验后,没来得及给小阿尔伯特做的矫正治疗方法,也是现代心理咨询常用的手法之一。

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特别简单。轩妈结合了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亲子互动,和大家分享一些可以直接上手的操作。

比如孩子害怕小兔子,可以先给他看兔子的照片,买一些和兔子有关的绘本,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融入小兔子的故事里,让他对兔子的形象熟悉起来。

等到孩子对小兔子不那么恐惧了,甚至表现出兴趣,可以让孩子远距离看看小兔子,再慢慢靠近,每次到孩子不能忍受的距离就停止。

当孩子敢靠近兔子了,就鼓励他伸手去摸一摸。一般来说,只要孩子发现和小兔子相处一段时间后,并没有什么危险发生,小兔子也没有伤害他,慢慢就不会再害怕了。

除了上面这些具体的做法,轩妈觉得,想要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最重要的还是父母的情感支持。

别把孩子丢给老人,爸爸妈妈的陪伴最能给孩子勇气,尤其是爸爸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

总之呢,在抱怨孩子胆小之前,建议爸爸妈妈们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不是急着改变孩子。

父母无条件的爱,是“治愈”孩子的万能灵药。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