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早教> 教育资讯> 教育热点> 如何告别“没耐心”,成为“从容淡定”的家长?

如何告别“没耐心”,成为“从容淡定”的家长?

2017年11月17日 17:44 出处:亲亲宝贝网 作者:亲亲宝贝网 阅读次数:99
孩子一天天长大,从乖巧可爱的一团,到后来霸占了你全部精力去料理他的吃喝拉撒,再到后来他渐渐的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开始不听话、耍脾气……

孩子一天天长大,从乖巧可爱的一团,到后来霸占了你全部精力去料理他的吃喝拉撒,再到后来他渐渐的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开始不听话、耍脾气……

有的时候,明明上班已经来不及了,可孩子偏偏慢吞吞,吃个饭还三心二意……

有的时候,明明是想和孩子交流交流感情,孩子却总是发脾气……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开始讲一些不文明的话,并且怎么说都不听……

有的时候,忙活了一大上午做了顿丰盛的午餐想犒劳家人,转眼间就被孩子掀翻在地,一片狼藉……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累得骨头快散架了,好不容易收拾干净屋子,转眼孩子的玩具就散落了一地……

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吼一顿再说!

等把孩子吼哭了又开始一个劲的后悔、懊恼。

你会发现,你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曾经你最不愿意成为的那种父母。

“我真是个失败的妈妈……”

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儿子与其他小朋友在楼下花园里玩耍,小琴与孩子家长在一边聊着孩子的一些趣事,相谈甚欢。玩的好好的,孩子突然伸出手来狠狠的拍在对方身上,对方的家长马上表现出有点紧张,并紧紧的护在孩子身边。那一刻她觉得很没面子。

条件反射一般打了孩子一巴掌,并要求他给被打的孩子道歉。之后立刻带他回家,发了好大的脾气,孩子一直哭一直哭直到睡着了。

冷静下来,看着孩子睡着了还在微微颤动的眼睫毛,小琴内疚不已。明明可以以一种从容的方式解决这个状况的,却因为没耐心闹到这种地步。

那一刻,懊恼和失望淹没了她。“我真是个失败的妈妈……”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场景很眼熟?相信很多家长都曾经历过吧!

尽管你已经告诉过孩子,跟小朋友玩儿的时候,不能用手去拍打对方,如果喜欢对方,可以轻轻的摸一摸,但为什么他总是“屡教不改”呢?所以在制止之余,你是不是也会忍不住想要好好训斥他两句,甚至把他拉走以示惩罚。

但是,训斥甚至打骂真的有用吗?

没有,一点都没有。

父母的过激情绪反应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抵抗情绪,甚至是“有样学样”,学会用暴力和坏脾气对待问题。

孩子的情绪就是父母情绪的投射。

造成家长“没耐心”的原因有哪些呢?

①个性比较急,没办法忍受等待。

②个性比较强势,习惯用命令式的口吻跟孩子对话。

③对自己没信心,经常焦虑,不能忍受孩子成长路上的错误。

④比较武断,总会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就下判断,这也是他们事后后悔的原因。

……

如何才能打败“没耐心”的自己呢?

1.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

孩子犯了错,家长首先需要做的克制自己情绪,不要急于批评打骂,先冷静下来,给自己和孩子一个思考的时间;同时,了解孩子这么做的原因,然后给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最后,让孩子保证不再犯。要知道,孩子也不是生下来就“完美”的,只有耐心的教育,才能慢慢帮孩子改正不恰当的行为,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2.父母要学会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学会情绪管理,主要是为了不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孩子。要知道,孩子的世界是特别单纯的,家庭就是他的全世界。你的一点点不正常的情绪波动,对他而言不啻于一次火山爆发。而经常处于“风波不断”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很没有安全感。

3.用孩子接受的方式,耐心沟通

孩子在对话的时候,偏好游戏,充满想象,有着跳跃式的思考与表达方式,这些都是孩子独特的对话风格。这些独特的表达形式,常与成人所擅长、熟悉的表达形式有相当大的差异。如果不能带着对孩子的尊重,给予他们接纳及欣赏,很可能就会直接以问题分类的方式来形容眼前的孩子。如此问题观点的归类,往往先会带来“矫正与修复”孩子的企图,对于打开与孩子对话的空间,往往是没有帮助的。

这就如观赏3D电影《阿凡达》一样,如果我们没有戴上3D眼镜,就无法理解3D世界的视野与精彩。

4.合理调整对孩子的期待

家长为什么会跟孩子生气呢?通常是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某个期望。当父母情绪出来的时候孩子也会觉得既然你已经生气了,那我就跟你对着来。所以这个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做表达,互相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育是等待的艺术,请用一颗宽容的心,陪孩子一起成长,和他们一起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小结

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常会进入“二元判断”模式,这种模式会以“好坏优劣”的方式将事物分类,当某种情境被归到“不好的”的那边时,我们内心常出现的想法是:这是一个“问题”,得赶快“消除”才是。

消除,这当然是面对所谓问题的一种可行方式,但还有另外一种很不同的模式,就是遇到问题时,我们内在先保持开放的态度,用“认识”模式来代替“二元判断”模式,如此接下来我们就不一定只能“消除”问题,而是可以“发展”和问题的新关系。

父母若有机会回到自身,以充满创意的方式重新与问题建立关系,这样的改变也常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变化。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