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汉”发迹
“东莞人民养育了我。”
上世纪60年代,王秀勇生于王家村的一处破败的土房子里,之后没几年就随全家一起,赶上了山东人史上第二次“闯关东”。而当“文革”结束、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回到家享受“分田到户”的王秀勇却尝不到任何甜头—他的双手残疾,无法劳作。于是在15岁那年,他卖了一只羊,拿着20元钱去闯世界。
王秀勇一生都脚力惊人。当他走投无路准备从南京长江大桥上跳下去时,被人拦下,并劝告可凭一技之长卖艺求生。这之后他不仅开创出了用脚写字、磨刀切菜、打扑克下棋这些技艺用于街头表演,还用这双脚踏遍了大半个中国。除西藏外,全国各省的大城市王秀勇基本都到过了。
80年代,这段“信马由缰”的漂泊生涯渐入尾声。让王秀勇收住了心的,是南方。他到了广东韶关、广州,由于没通行证,只在深圳门前晃了一晃,然后就来到了这个和他后半生牵扯在一块儿的地方:东莞。这是1986年。
游历过那么多城市,但眼前的繁荣让王秀勇惊呆了:林立的工厂,密集的人群,此外还有来自香港的商人。虽然农田仍然占据着更大的比例,但那些工业化、城市化的景观,都是他此前不曾见过的。在这里他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而在这之前,“外出打工”的概念甚至都不曾听过。此后7年间,他游走于珠三角的几个城市,直到1993年,他选定了自己最为心仪的城市,从此开始了在东莞的生活。
“东莞的发展太快了。比起我1986年初来乍到时,这儿的工厂越来越多,农田一点点被开发成了厂房,有些地方都是一年一变样。”王秀勇说。最让这个“脚技”艺人如鱼得水的,是虎门的国际服装城。在这个人流如织的贸易中心,老王摆摊表演两个小时挣来的钱,能抵得上平日里10天的收入。“这里不仅人多、钱多,而且‘心善’。”老王到过那么多地方,没见过哪里的人这么有爱心的。这里的人不仅给的钱多,而且还常在城市范围内搞一些爱心活动,让王秀勇这些底层人群受益。
90年代中期,东莞开始添了新的景象。街面上的“夜总会”、“酒店”开始越来越多;来围观老王表演的人群里,常有出手阔绰的老板,而他们的身边时常跟随着一位打扮时髦的“年轻妇女”。“可能是为了显示大方,小姐们一示意,老板们往往就给得特别多。有一次我一下就收了800块钱。”王秀勇说。
不仅是老板,“小姐”们本身也都出手大方。在老王看来,小姐们给的钱,普遍比一般人群要多。据估算,小姐的资助,能占到他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可能是她们的钱来得容易些吧,再者她们也都出身贫困,对我特别照顾。”除了给钱,小姐们经常把吃不了的高档食品留给王秀勇,这些都让他大为感激。
“那时我感觉自己已成了东莞的‘一分子’,东莞人民养育了我。我对东莞的感情就是从那时开始的。”王秀勇说。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