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千万元,却要做一名月薪千余元的环卫工,要为子女们做个榜样。昨天,本报《余友珍两个身份一种本色》的报道刊发后,新华网、人民网等多个知名网站转载本报报道,数千读者、网友纷纷通过微博、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称道余友珍富贵不移,劳动本色不变。昨天,记者采访了余友珍的同事和家人。
卖报婆婆祝贺她
“你上报纸了呀”
昨天上午10点,余友珍出现在武昌徐东路上,骑着自行车沿途清理地面垃圾。地面有路人随意丢的餐巾纸、烟盒,余友珍边捡边叹气:“刚捡了一圈,地上又是垃圾。”元旦3天假期,她都上班。
遇见一位卖报纸的婆婆,婆婆一把拉住余友珍,送了她一份当天的武汉晚报:“你上报纸了呀,向你学习。”
余友珍笑笑,回过头对记者讲:“这个婆婆有60岁了,我天天碰到她,她在这里卖了上十年的报纸,刮风下雪都天天来,听说也是隔壁村的拆迁户,有好几套房子。”余友珍说:“人不能老是比钱多钱少,更不能被钱砸倒,有钱了要稳得住。”
昨天,余友珍照常上班。
昨天,这位卖报婆婆送给余友珍一份当天的武汉晚报。
同事买了份晚报
要给儿子好好看看
58岁的同事王腊英,和她交接班时说:“我今天特地花1块钱买了份晚报,要拿回去给儿子好好看一看。”王腊英头发已花白,她和余友珍是好姐妹,在徐东路搞清扫近二十年,近年拆迁还建了6套房,市值近四百万元,但她还是继续当环卫工。
王腊英说,自己也想过,苦了一辈子,是不是卖几套房好好享受,末了还是没呆在家里享清福。长年扫地,王腊英落下腰腿痛的毛病,她一边捶小腿一边讲:“做惯了,不做反而不习惯。”
坐拥17套房产,还要当环卫工。余友珍的丈夫老曾明白妻子的苦心。
老曾有心血管毛病,动过大手术,在家带孙子。“我要是能动,现在也会在外面做事。”他虽然家住东湖村,但本人是余家湖村村民,退休金加上年终分红,年收入有10万元。他说:“这些年,‘城中村’的村民确实因为拆迁变富了,但我们这一代人都苦过,知道坐吃山空的道理。老伴还在做事,就是想给儿女们做个榜样。”
他心疼妻子:“做得太累太苦了。”言谈中,老曾眼睛有点湿润。下雨天,妻子回来,就是穿着雨衣,下半身基本都会湿透。碰上大年三十值班,照样要扫马路。
老曾赞成妻子说的话,子女要是不做事,好吃懒做,“我自己住的房子都不会留给他们,捐出去!”他和妻子都不愿儿女被钱牵着走。在东湖村,有的人把房子过户到子女名下,老曾至今没这样办。
他说,村里有人赌博输了房子一套又一套,最后只剩下一套。他感到欣慰的是,儿子、女婿都没有打牌上瘾,都在外面认真做事。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