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缘何变了味?
近日,在全国第2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以“师爱无尘”为主题的北京庆祝教师节大型公益活动在朝阳区红领巾公园举行,在活动中,有200多名教师响应倡议,呼吁教师节拒绝收礼。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教师”这一职业倍受尊重,孔子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关汉卿更是高呼,“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谭嗣同认为,“为学莫重于尊师”……教师,不仅是人类知识的启蒙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引路人,正因如此,人们尊重地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并把每年9月10日规定为教师的法定节日。
为了表达对教师的敬意,不少学生和家长选择教师节拜望老师,中国是个讲礼仪的国家,这一拜望,自然要带些礼品。按理说,教师节向老师表达敬意是情理之事,体现了学生和家长教育意识的提高、对教师的尊重,反映了整个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然而,由于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家长的尊师观念发生了扭曲,往往借助教师节变相“贿赂”教师,旨在通过物质利益让老师加大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和关注度。在这种不良风气的诱惑下,一些教师价值观开始发生转变,从而以礼物轻重去衡量学生对其的尊重,并在具体教学中出现厚此薄彼现象。
“一个老鼠坏一锅汤”,在这种不良风气的污染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担心别人都送,自己若不送一旦得罪老师,到头来受害的只能是自己的孩子。认为只有给教师送礼,自己孩子才能被照顾。加之现实中确有少数师德师风不正者厚颜无耻于收礼,并在具体教学中以礼物多寡、轻贵来衡量对学生的重视度。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在教师节无奈,开始被动性地表达“敬意”,也便教师节成了学生和家长的攀比节,成了老师的应酬节。
其实,家长这种心理是要不得的,对于绝大多数老师来说,教师节需要的是一份真诚的敬意,一声发自内心的感谢,而不是疲于表面的应酬和有失诚意的感谢。这不,在全国第2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北京市200多名老师集体倡议不收礼就是典型标本。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体现着一个民族对教育以及国家发展前途的重视。但是,一个民族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不能被物质利益所玷污,更不能让这种尊重变成社会的负担。这需要整个社会形成集体合力来加以整治:相关部门要完善政策法规加以约束;教师自己要坚持廉洁从教;学生和家长在表达敬意时应坚持以精神为主。这样,才能让教师节充满真诚的祝福。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