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2012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在浙江宁波落幕,中国女排以1胜4负的战绩名列第五。在总结这次比赛时,中国女排主教练俞觉敏称,球队发挥欠佳与三周未吃肉有密切关系,“因为害怕瘦肉精,我们出来比赛不敢吃肉,导致队员在体能和体质上明显下降”。
坦率地讲,吃肉不一定能够带来好成绩,而不吃肉也未必没有好的发挥。把是否吃肉与竞技状态联系起来,倘若主教练只是出于保护队员的积极性,减轻队员备战奥运的思想包袱,或许可以理解。
当然,主教练所言不敢吃肉不能说不是事实。瘦肉精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种超标的物质,之于运动员则是兴奋剂的一个种类,是运动员职业生涯的一个梦魇。肉产品中瘦肉精的极低含量,对于普遍人来说可能不会构成危害,而对运动员来说被检测出来就会直接遭到禁赛。小心驶得万年船,过几天就是奥运会了,宁可不吃肉也要保持肌体的纯洁,宁可不要好成绩也要把队伍完整地带到伦敦。
有一种失利叫“没吃肉”,肉一不小心成了替代失利问题的“临时工”,有几分道理的悖论透露出些许的荒唐。令人瞠目之余,又无法释放诘问的冲动。就像头疼怪罪脚一样,还确实有一双不堪入目的脚。
有一种失利叫“没吃肉”,是对食品安全的绝妙讽刺。把失利的罪责释放到了食品安全问题之上,无形中无比放大了食品安全的尴尬,给人以除了特供之外,市场上无一令人放心的食品,这样一个绝对不信任的印象。虽然运动员饮食安全的标准要远远大于普通人的食品安全标准,但对市场食品生产、加工的模式与监管的质疑,却是相同的。
食品是能量之源,食品安全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渗透,产生的是巨大的心理危机。把失利归结于“没吃肉”,不过是体育特殊需求对食品安全的本能谴责。当然,这样的借口对于体育本身来说,未必全然没有作用。奥运将至,把“没吃肉”当作失利的一个筐子,或许还可以给运动员减精神包袱,轻松上阵,没准还能取得好成绩。变坏为好事,很有黑色幽默的味道!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