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母婴健康> 生活> 焦点关注> 红会仁爱基金捐万辆劣质自行车给国企:是真慈善?

红会仁爱基金捐万辆劣质自行车给国企:是真慈善?

2012年04月26日 16:07 阅读次数:329
主要为了助学、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专项公益基金——“仁爱基金”,通过其下属的“志愿者工作办”陆续向陕西捐赠了上万辆劣质自行车。劣质换名声,这真是慈善?

  就在中国红十字会因“郭美美”事件引发信任危机的2011年,另一个离奇的捐赠事件也在进行着。

  主要为了助学、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专项公益基金——“仁爱基金”,通过其下属的“志愿者工作办”陆续向陕西捐赠了上万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大多没有流向需要“雪中送炭”的群体,而是捐给了大型国企和一些地级市的老干局。

  从“仁爱西部”综合新闻能看出,志愿者工作办的在陕捐赠,2010年就已经开始。只不过,2010年,捐赠物品主要是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而2011年至今,换成了自行车和救护车。

  4月12日,记者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仁爱基金网站下面的一个小窗口,登录志愿办官方网站“仁爱西部”,粗略统计截至当日的综合新闻发现:2010年以来,关于志愿办的34条捐赠新闻中,共捐赠14950辆自行车、13辆救护车、以及至少180万元的生活必需品。部分流向地级市的老干局,大部分流向陕煤化集团、延长石油集团等大型国企。

  从“受捐单位”来看,一个突出特点是:无论是捐赠米面油、自行车,还是救护车,总能看见几个大型国企的名字。例如,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包括其下属单位,两年来数次接受捐赠。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下属单位也多次成为志愿办的捐赠对象。

  “仁爱西部”网站显示:“仁爱基金”所募资金主要用于助学、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管理原则为:雪中送炭、公开透明、尊重捐赠方意愿、体现资助效益。

  捐的的确是自行车,也捐了很多车,在看到这个事件后,我还以为我看错了,自行车怎么被捐到了国企地级市的老干局,不说也知道,这些地方根本不需要自行车,根本不需要所谓的雪中送炭,却为何发生如此事件呢?

  猜想一:利益链条。看到这个事件后,我想到是一个利益,仁爱基金是一个慈善机构,资金的来源是一个问题,而给了你资金的部门,不会看不到回报,而在各种途径回来的自行车成了一个回报手段,而一方面换来了仁爱基金的好名声,另一方面也可以替这些花钱的公司做一次宣传。你花钱,他回赠车和宣传,你一方面可以获得宣传效果,另一方面将自行车发给下属员工,可以获得员工的感激之情,然后增加公司的生产效率和凝聚力。

  猜想二:迂回利“金”。从文中,我们还能看到,这些自行车还有部分流向了老干局,老干局都是当地的一些退休老干部,而这些老干部在职期间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关系,而通过这些从各种途径得到自行车的仁爱基金,便通过这样的掩饰捐给老干局,以小恩小惠博得老干部的好感,然后进一步搞好关系,有利于建立一个老官的赞誉网,然后迂回解决现实中仁爱基金存在的问题。

  猜想三:劣品换名声。2011年8月12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仁爱基金志愿者工作办向该公司捐赠2000辆自行车。但还没发放完,就因为质量有问题、职工骂声一片陆续收了回来。西飞公司工会很在意自己在职工中的声誉,立即与对方接洽,该志愿者工作办随即将剩余1800辆自行车拉走,并答应调换。而从职工手里收回来的200辆,一直停放在游泳池。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自行车的质量不好,而为何还能流到了仁爱基金呢,自行车从哪里来的呢,为何会有这么多质量不好的自行车,一方面这些产品的价格都不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低价来的自行车捐赠却可以得到很好的名声,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断,很多该机构的捐赠物都存在些许问题,而不是真心实意的在进行良性捐赠。而捐到这些的国企和老干局,很多人都不会骑,而难以发现问题,而国企和老干局也都很在乎自己的名声,不会过于声张,反正也在替自己宣传,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倘若捐到农村,则会引起民愤,这样的妙计也就行不通了。

  猜想四:农村捐赠格局饱和?从其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此大规模的捐赠,同样耗费了很多精力,但是没有收到捐赠的实际效果,把物品放到不需要人的手里,给吃得撑了的人好吃的,当然不会起到好作用,反而事倍功半,难道是农村的捐赠格局已经饱和了,不需要捐赠了,人们都能吃饱了,然后转而关注城市人?我想这是肯定不会的,而这个机构的初衷就是帮助农村人,给需要的人以物品的帮助,这样的鲜明对比,很难让人接受。

  猜想五:机构悄悄转型。捐米面得到的收益肯定比自行车等大件物品的少很多,对于一个这样机构来说,资金对于其的作用是很大的,感觉机构的重心已经发生改变,难道是想转型,转向城市重心,逆向关心不需要的人。我想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明里暗里进行的捐赠则已经失去了本来的功效,只是在为了这些利益而在悄悄的转型。

  希望我上面的五大猜想都不能实现,如果不幸猜中,也请大家不要见怪。但是中国的捐赠很多都不是纯公益性的,都是为了做宣传,慈善机构通过宣传拉到企业,企业为了宣传,然后去组织一个仪式然后进行捐赠,拿上一个大的牌子,在戴上大红花。一开始的捐赠都是在用心去做,而一旦坚持下来,其中的问题是很多的,而能够真正保持自己初衷的机构又有多少呢?当捐赠的受助对象都已发生质的变化,而还在演着这样的捐赠之戏时,我想这不是锦上添花,这是一个悲哀。

  捐助,就应保持本色,如果捐助的是劣品,那就不如不捐,如果是给不需要的人,就别叫捐助,叫赠与更合适一些。中国应该加强对于捐助的微观管理,防止出现捐赠权力的盲目扩张,然后出现捐助路线和目标的异化,真正实现捐助的功效,帮助那些需要的人,让雪中送炭变成真正的锦上之花。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