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围:1岁以内是一生中头颅的发育最快的时期,测量头围的方法是用塑料软尺从头后部后脑勺突出的部位绕到前额眼眉上边。小儿生后头6个月头围增加6~10cm,1岁时共增加10~12cm。头围的增长,标志着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 体检进行时 第1次体检(出生后第42天) 此时,孩子体格发育有以下特点: 视力:能注视较大的物体,双眼很容易追随手电筒光单方向运动。 肢体:其小胳膊、小腿总是喜欢呈屈曲状态,两只小手握着拳。 微量元素:宝宝在6个月以内,每日需要钙600mg,而他从母乳或奶粉中只能摄取到300mg左右的钙。宝宝从出生后第15天就可以开始服用鱼肝油和钙片,易溶于水的钙剂吸收效果较好,要注意选择,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宝宝满月后可以抱出去晒太阳,让皮肤内的维生素D源转变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生殖器:男
42 天检查的项目: 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的测量,婴儿智能发育的评价。 体重:是判定宝宝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测量体重最好是在宝宝空腹,排去大小便的时候进行,并尽量给宝宝脱去外衣裤、鞋帽等。测得的数据应减去宝宝所穿衣物及尿布的重量。 新爸爸、新妈妈不仅要关注宝宝的体重是否达到参考标准,还应该注意宝宝体重增长的速度。有的宝宝出生时体重比较轻,但其增长速度已达到正常水平,尽管测出的体重还没有达到参考标准,家长也不必担心,因为宝宝的生长发育很正常;而有些宝宝虽然测出的体重符合参考数值,但增长速度比较慢,倒要认真寻找一下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身高:是宝宝骨骼发育的一个主要指标。 人的身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内分泌、营养、疾病及活动锻炼等,所以,一定要保证宝宝营养全面、均衡,睡眠充足,并且每天
周六宝宝来市区了,我们去楼下接他直接去妇幼保健所体检。到了哪儿人好多啊,我们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才轮到宝宝体检,结果他已经睡着了,被吵醒后哭得眼泪汪汪的,根本不配合,怎么哄都不行,最后没办法只好放弃,直接去打预防针,到了打针处工作人员已经下班了,一上午什么也没做。我们后来带他去超市买东西,哄着他说“明天去体检,今天就买好多好吃的东西给你,好不好?”他摇摇头不愿意,我们说如果不愿意体检东西就不买。没买到小家伙宁肯什么都不吃也不肯去体检。 回到家宝宝又开始生龙活虎了,午睡怎么也不肯睡,睡醒已是下午四点多了,带他到楼下去玩玩回家吃晚饭,一顿饭吃了一个多小时。打电话让他和外公讲讲话,他居然一个人抢着讲了十几分钟,我连三句话都没来得及讲就被他挂了,真是晕啊。 晚上给宝宝洗好弄好送到奶奶那边睡觉时我都累得有点两腿发软了,
秋冬季节,是宝宝患病的高发季节,给宝宝注射疫苗增强抵抗力成为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宝宝接种疫苗,俗称打防疫针,是保护宝宝少受或不受某些传染病侵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接种证是儿童预防接种的记录凭证,每个儿童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证并接受预防接种。儿童家长或者监护人应当及时向医疗保健机构申请办理预防接种证,托幼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应当及时安排补种。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要妥善保管好接种证并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时间到指定的接种点接受疫苗接种。如儿童未完成规定的预防接种,因故迁移、外出、寄居外地,可凭接种证在迁移后的新居或寄居所在地预防接种门诊(点)继续完成规定的疫苗接种。当儿童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全
“随着天气变热,我家宝宝开始烦躁起来,我的婆婆说宝宝是体热,要多给他喂点清热解毒的凉茶,比如金银花之类的。可是我又担心给宝宝喂凉茶会伤到他的脾胃,不知各位可有啥招?”鑫鑫妈的提问引起众多妈妈的热议。记者就此采访了福建省协和医院儿内科主任医师陈珊,请她指导一下“火宝宝”的夏季护理。 关于宝宝“上火”的误区 陈医师首先提醒新手父母们在照顾宝宝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她总结了如下误区: 第一,不到万不得已,坚持不用药。 有些人认为“是药三分毒”,对药敬而远之。但是上火会引起宝宝抵抗力下降,是体内潜伏的病因,需要得到及时的治疗。如果延误病情还会产生很多健康问题,例如儿童由于咽喉肿痛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引发上呼吸道感染,从而导致中耳炎等等。
发烧、咳嗽、腹疼、腹泻,这些都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在一般情况下,不一定非带孩子到医院看病。但是需要提醒家长的是,有些情况必须到医院就诊。 家有小宝宝,最好习惯带宝宝去医院。你很有可能在将来的几年里经常得带宝宝去医院。再加上宝宝的免疫系统还不成熟,这意味着他比大一些的孩子和成人更容易得些小病,像咳嗽、普通感冒和肚子疼什么的。小婴儿一旦生病,可能恶化得更快,这是宝宝不舒服时需要尽快带宝宝去医院的另一个原因。好在小宝宝虽然得病快,但一旦接受了正确的治疗,好得也快。 需要马上带宝宝去医院的情况 如果宝宝出现以下情况,需要马上带宝宝去医院就医: 1、腹泻超过12个小时。 2、鼻子、耳朵、嘴里或阴道里插入异物——你千万不要试着自己把东西拔出来。 3、稍微严重些的烫伤,皮肤烫伤面积超过直径大约30毫米
关于预防接种,因为涉及一些专业性的内容,所以即便医生已经交待清楚了,爸爸妈妈还是会遇到拿不准的情况。 不宜接种的10种情形 1.患传染病,正处于恢复期或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又未过检疫期的宝宝,不宜打预防针。 2.正患感冒或发热的宝宝,若打预防针,会使体温升高,诱发或加重疾病。 3.有哮喘、湿疹、荨麻疹及过敏性体质的宝宝,打预防针后易发生过敏反应,特别是打麻疹活疫苗,或“白百破”混合制剂等致敏原较强的预防针,更易产生过敏反应。 4.有癫痫和惊厥史的宝宝打预防针要审慎。但并不是所有抽搐过的宝宝都不能预防接种,如:宝宝因低血钙发生过抽筋,已好转数月,就不影响接种。 5.宝宝在新生儿期有过颅内出血,或以后曾有不明原因的抽筋,怀疑或已经脑电图检查证实患有癫痫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即使已接受治疗,只
疫苗是保护宝宝健康的重要武器。除了国家强制免疫的一些免费疫苗,还有一些“收费疫苗”,这些收费疫苗是干什么的,什么时候打。 B型流感嗜血杆菌混合疫苗(HIB疫苗) 价格:160元 接种目的:预防肺炎、脑膜炎、中耳炎、心包炎等。 接种时间:2、4、6月接种,1岁加强 建议:2岁下宝宝根据条件打。 5岁以下宝宝容易感染B型流感嗜血杆菌。它不仅会引起小儿肺炎,还会引起小儿脑膜炎、败血症、脊髓炎、中耳炎、心包炎等严重疾病,是引起宝宝严重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建议体质较弱的宝宝接种。 百白破 价格:19元/进口170元 接种目的: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接种时间:3、4、5月接种,1岁半-2岁加强 建议:必打。 百白破属于1类疫苗(国家计划疫苗),一定要
预防接种的原理 就是通过接种抗原刺激机体,使宝宝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来对付细菌、病毒。但是,有些时候,宝宝身体出现了某些特殊情况,就不适合接种,我们称这种情况为 " 禁忌证 " 。每种疫苗所含抗原不同,禁忌证也会不同。 禁忌证一般分两大类,一类是暂时禁忌证;另一类是绝对禁忌证。早产儿、难产儿,正在发热或患一般疾病的急性期儿童就属于 " 暂时禁忌证 " 。这些宝宝可以在疾病康复后补种。但是,如果你的宝宝具有免疫功能缺陷、或是严重过敏体质,就属于 " 绝对禁忌证 ",接种疫苗可能发生异常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绝对不可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的禁忌 (1)卡介苗禁忌: 早产的宝宝、低出生体重的宝宝(出生体重小于 2500 克)、难产的宝宝应该慎种。正在发热、腹泻、严重皮肤病
疫苗虽经灭活或减毒处理,但毕竟是一种蛋白或具抗原性的其他物质,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引起的。其实这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就象感冒发热一样是机体在抵御细菌或病毒。 正常反应 局部反应如轻度肿胀和疼痛。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宝宝屁股上出现硬结就是吸附制剂接种后常见的现象。接种疫苗后的全身反应有发热和周身不适,一般发热在 38.5 ℃以下,持续 1 ~ 2 天均属正常反应。无论局部还是全身的正常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多喂水、并注意让宝宝多休息即可。如果宝宝高热,可服用退烧药,可以做物理降温、吃些富有营养又好消化的食物、多喂水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 异常反应 局部感染、无菌性脓肿;晕针、癔病;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遇到晕针、过敏性休克应立即让宝宝平卧、头部放低、口服温开水或糖水;与此同时立即请医生作紧急对症处
吃药是为了治愈疾病,但也有的时候,父母用药的方式是错误的,反而损害了孩子的健康。 想想看,当孩子的身体有点不舒服时,比如咳嗽或者肚子痛,你是不是会和其他很多父母一样,赶快拿出家里的小药箱,找一种对症的药给他吃,因为你们自己就经常这样找药吃。而且,心里还在想,既然可以在药店轻易买到药,何必费周折去医院呢?反正是非处方药,不会有大碍。 如果你们做的一切都很正确没有差错还好,可有多少父母是专业医生呢?这些非专业的“父母医生”,很可能在给孩子吃药时因为某种疏忽或错误,反而耽误了孩子疾病的治愈速度,甚至加重了病情。 下面有几种常见的错误用药方式,是父母应该避免的: 错误一:用茶匙给孩子喂药 如果父母每次都是用茶匙给孩子喂药,那么将冒两种风险——用药过量或用药不足。用药过量会损害健
椐研究得知,婴幼儿心智异常的发生率大约为3%,而且85%以上都处在边缘状态及轻度中。 儿童发展的研究已确认:智能不足的孩子,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接受教育及训练的成效也越显著,及时发现孩子心智功能异常,给以康复治疗和干预,会使很多孩子有可能赶上正常孩子的发育水平 晚于正常发育水平的现象 异常信号1 1岁内的婴儿迟迟不能达到生理年龄所应达到的感知觉及运动发育水平。 正常婴儿心智发育的水平应该是: 一视二听三抬头,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十捏周岁独站稳。 异常信号2 很晚才会对人微笑,不注意别人说话,常伴有运动发育迟缓。 异常信号3 很晚才学会嚼食物,因此难以喂养。常常因不能咀嚼固体食物而出现吞咽困难,并由此引发吃东西时经常呕吐。 不易被察觉的异常现象 异
看着刚刚生下来的小宝宝,不少新手妈妈会有许多疑惑。宝宝的耳朵怎么有点招风?会不会是扁平足?腿怎么不直?我的宝宝是不是不正常?下面的一些介绍会使年轻的妈妈们宽心不少。 1.小婴儿大便时会发出“吭哧吭哧”的声音,全身都会变红 别担心。这是因为胎儿在子宫里没有排泄大便的活动,他的腹部肌肉缺乏锻炼,因此没有足够的力量。出生后的宝宝要非常用力才能排出大便。 2.小屁屁上的红疹大多是由宝宝的大便造成的 新生儿的消化系统难以完全消化掉母乳或配方奶中的碳水化合物,那些未被消化的在大肠中发酵,产生气体、酸性物质以及泡沫样大便,这对宝宝柔嫩的小屁屁造成的刺激是极大的。 一定要给宝宝勤换尿布,多擦护臀霜。 3.宝宝的脚指甲看起来好像是往肉里长 这是正常的。小婴儿的指甲易折易弯,深深地置于甲床中。判断宝宝
荨麻疹俗称“风疹快”,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有15%-20% 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 儿童荨麻疹的特点 荨麻疹不仅是成人的多发病,也是儿童的多发病、常见病。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因其年龄不同,虽然同患荨麻疹,仔细观察临床经过,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多是过敏反应所致,其常见多发的可疑病因首先是食物,其次是感染。因年龄不同,饮食种类不同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各异,如婴儿以母乳、牛奶、奶制品喂养为主,可引发荨麻疹的原因多与牛奶及奶制品的添加剂。随着年龄增大,婴幼儿开始增加辅食,这时鸡蛋、肉松、鱼松、果汁、蔬菜、水果都可成为过敏的原因。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往往喜欢吃零食,零食种类及正餐食品较多,因此食物过敏的机会增多,诸如果仁、鱼类、蟹、虾、花生、蛋、草莓、苹果、李
病因型啼哭和无病因型啼哭,表达的意思无非两种:“爸爸妈妈,我需要……”或者是“爸爸妈妈,我病了!”婴儿不具备说话能力,用什么方式述说自己的要求和需要、不适与痛苦,啼哭就是婴儿的语言。 病因型啼哭和无病因型啼哭,表达的意思无非两种:“爸爸妈妈,我需要……”或者是“爸爸妈妈,我病了!”婴儿不具备说话能力,用什么方式述说自己的要求和需要、不适与痛苦,啼哭就是婴儿的语言,婴儿用这种特殊的语言和周围的人交流。父母可通过宝宝的哭声了解宝宝,给稚嫩的小生命以关怀、爱护,帮助他们解决饥饿、不适、痛苦与疾病等问题。 阵发性剧哭:“肚子疼啊!” 阵发性剧哭就是一阵阵发作的剧烈
宝宝都不喜欢吃药,这样给父母们造成不少喂药时的麻烦。下文将介绍喂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有这样的麻烦的爸爸妈妈要注意咯! 喂药前的准备事项 1.准备好给宝宝吃的药,再仔细查看一遍说明书,核对一遍用药量。 2.喂药者需用洗手液认真清洗双手。 3.清洗好喂药需用的辅助工具,并放置在药物旁边。 4.准备一些白开水和宝宝爱吃的饼干或糖果等零食。 喂药水类的药物 1.妈妈采取坐姿,让宝宝半躺在妈妈的手臂上。 2.妈妈用手指轻按宝宝的下巴,让宝宝张开小嘴。 3.用滴管或针筒式喂药器取少量药液,利用器具将药液慢慢地送进宝宝口内。 4.轻抬宝宝的下颌,帮助他吞咽。 5.将所有药液都喂完后,再用小勺加喂几勺白开水,尽量帮助宝宝将口腔内的余药咽下。 喂片剂类的药物 1.将片剂碾
长期生活在空调间里的人常常会产生头疼、烦躁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晕厥甚至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将这种病征称之为“致病建筑物综合征”,俗称“空调病”。随着空调走入越来越多的家庭,小孩子也是在劫难逃。因此,夏季,妈妈要注意随时观察宝宝是否有空调病的症状,必要时及时就诊。 宝宝患上空调病的症状 疲倦,紧张,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 头疼,头晕,感冒,发烧; 咽喉痛,胃肠不适; 皮肤干燥,黏膜干燥,呼吸道过敏; 不同程度的手脚麻木。 宝宝如出现以上这些症状,你的家中又有经常吹空调的习惯,就可能怀疑宝宝患上了空调病(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宝宝患空调病8大原因 1、由于室内外温差大,忽冷忽热,会造成人体内平衡调节系统功能紊
大夏天的,孩子特别容易闹病、腹泻、腹痛、厌食、热伤风……一旦得上,家长抱起就往医院跑,结果就是最常见的一幕:满头大汗的爹妈抱着满头大汗的宝宝,医院楼道里一连串的哭闹声:“我不打针!我不吃药!” 谁说生了病就一定要打针吃药?敷块热毛巾治好腹痛,肚脐贴张膏药治好腹泻,捏脊治好孩子厌食……这些中医的小办法,对孩子的一些夏季常见病更有效,不信,您试试。 瘦,面色蜡黄。这是记者对小宁的第一印象,这个不满三岁的孩子,倚靠在妈妈的怀里,伸出两个枯瘦的小胳膊,顺从地让对面的医生反复推拿。 “总是消化不良,吃多少都不长肉,还有严重便秘。以前到处给孩子看病,各类药吃了一堆,都不见起色。”说起孩子的羸弱体质,小宁的妈妈打开了话匣子。“今
中国首部《儿童肺炎球菌疾病防治指南》编撰工作日前启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表示,随着麻疹、蛔虫病等疾病在医学上逐步被专家克服,目前肺炎球菌疾病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病因,全球每年约有1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各类肺炎球菌疾病。 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5岁以下肺炎儿童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肺炎球菌感染占50%,死亡率超过了婴幼儿先心病的发病率,成为5岁以下儿童的头号杀手。 肺炎球菌疾病是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一组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感染性疾病,包括肺炎、脑膜炎、菌血症、中耳炎等恶性疾病,可引发呼吸衰竭、心肌受损等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死亡。5岁以下儿童由于其循环系统的肺炎球菌抗体还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容易受到肺炎球菌的侵袭。肺炎球菌可以通过咳嗽或者打喷嚏进行传播并长时间潜伏
时间错位:不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视夜间。有的药应每隔12小时1次,可是病人却一日服两次;有的每隔8小时一次,可是病人往往在三餐时服用。这样白天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而夜间很低,影响疗效。 药量过大:通常治疗量可获得良好效果,若超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尤其是老人和儿童。然而有的人随意加大剂量,这样十分危险。 药量偏小:有人为了预防疾病或害怕药物毒副作用,认为小剂量比较安全。其实这样非但无效,反而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 时断时续: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如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就可能无法控制疾病发展。 疗程不足: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如尿路感染需要7-10天,才可治愈。若用药两三天,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就可成为慢性感染。 当停不停:一般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后就应停药,否则会引起毒副作用如二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