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流行用红茶漱口,同时很多商家也纷纷推出“漱口红茶”。对此,日本医学教授表示赞同,他提出,用红茶漱口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 一项试验证明,将300名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人每天用茶漱口两次;而另一组人则不这样做。5个月后,岛村教授发现,漱口的那一组学生基本上没有被感冒病毒所击倒。 这是因为茶里含有的儿茶酚的缘故。教授介绍道,儿茶酚是种抗氧化剂,在红茶中的含量非常高。这种物质有助于抑制人体内氧自由基的活动,能帮人体抵抗外界病毒,帮我们远离感冒。同时,红茶中的儿茶酚还能遏制肿瘤生长。 研究证明,红茶浓度达到5%就能完全杀死感冒病菌。“我们平时喝的红茶,其浓度一般在2%至5%之间,对于预防感冒来说,就足够了。”岛村教授指出,现在日本市场上出售的“漱口红茶”,其成分和浓度与饮用红茶基本相同,可以放心使用。 漱口讲究方式才能更有效。分别在每天
带状疱疹本来是少见的疾病,最近一段时间却在上班族中猛增。据北京天坛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清介绍,带状疱疹患者人数已占到皮肤科门诊的两成。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以前大多为40岁以上中年人患此病,这两年患者年龄却已经降低到20多岁为主。 带状疱疹最初发病会使患者感觉疼痛难忍,并且疼痛感逐渐加剧,皮肤上会出现小水疱,并成线状,由一侧向另一侧延伸。 带状疱疹病毒,人体通常都有携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发病,只有当人过度劳累、熬夜、受冷,或服用过量抗生素等之后,就容易“唤醒”这种病毒。 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成年人的病,其实跟我们小的时候是否注射过水痘疫苗有关。首都儿研所内分泌科主任汪伶伶主任医师说,得了带状疱疹的成年人,说明其在儿童期得过水痘,水痘病毒经过治疗被“杀灭”之后,并非完全
16岁的小郑利用暑假到医院接受了斜视矫正手术。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7月份的斜视手术量是前6个月总量的3倍,其中像小郑这样利用暑假到 医院做斜视手术的学生患者明显增加。 斜视,是怎样发生的? 人的两只眼球各有6条眼外肌主宰运动,正常情况下通过眼外肌的协同运动,人的双眼能够同时注视单一目标,并最终在大脑视中枢形成具有立体感的单一物象。斜视,是因为眼球位置或运动异常引起双眼视轴分离导致的疾病,简单说就是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最主要的危害是妨碍立体视觉的形成,比如小郑看东西就有明显的重影。按偏斜方向可分为内斜视、外斜视和垂直性斜视,明显的斜视直接影响人的容貌。 发现斜视应尽早治疗 与很多疾病一样,斜视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通常,隐性斜视可以通过光学矫正(即佩戴眼镜)来解
在进行预防接种时,每种预防制剂均有一定的接种对象,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进行预防接种的。在有以下情况时均不宜进行预防接种: 1.患传染病后正处于恢复期或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又未过检疫期的儿童不宜打预防针。若此时打预防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或使原有病情加重。 2.正在患感冒或因各种疾病引起发热的小儿,若打预防针,会使体温升高,诱发或加重疾病。 3.有哮喘、湿疹、荨麻疹及过敏性体质的小儿,打预防针后易发生过敏反应,特别是打麻疹活疫苗,或白百破混合制剂等致敏原较强的预防针,更易产生过敏反应;对有癫痫和惊厥史的患儿打预防针,尤其是打乙脑或白百破混合制剂的,易使儿童发生晕厥、抽风和休克等;有严重佝偻病的孩子不宜用小儿麻痹糖丸疫苗。 4.患急慢性肾脏病、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化脓性皮肤病、化脓性中
当宝宝突然丧失意识、两眼上吊、四肢不停抽筋、脸色发紫......这些会让父母及照顾者吓坏了!如果此时触摸宝宝的身体感觉有发烧,这可能是发烧引起的抽搐,又称"热痉挛"。为什么会这样?是癫痫吗?严重吗?发生当时及后续该如何处理?相信这是许多父母都想知道的。 典型症状 热痉挛发作的一般情况是:父母发现原来好好的宝宝,突然地意识全无、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两眼上吊、肢体肌肉僵硬地不停抖动、脸色发紫、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这就是抽搐(又谓痉挛)的表现。然后再摸摸宝宝的身体或额头,才知道原来宝宝发烧了! 热痉挛发作的时间,短则数十秒,长则二三十分钟。发作过后,宝宝会因太累而熟睡一阵子(约半小时至数小时),然后会再醒来,此时意识状况及活动力都应回复正常。 常发人群 幼儿因发烧而
日前,研究人员经临床研究首次揭示,儿童血铅含量高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发病机制之一。他们通过对抽动症患儿中血铅超标者进行驱铅治疗,使他们的抽动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该研究为不同发病率约15%的儿童抽动症找到了治疗方向。 15%儿童存在抽动症状 据了解,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慢性病,是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大多起病于4至12岁,病因尚不清楚,儿童受惊吓或精神紧张可能是发病诱因。近年各地儿童抽动症患者逐年增加,约有15%的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抽动症状,出现频繁挤眼、皱眉、皱鼻子、耸肩、摇头、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等症状,少数孩子甚至控制不住骂人说脏话。该病可引起儿童学习困难,个性发展受限,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 专家介绍,目前各地对造成该病
宝宝啼哭不止,是最令年轻父母头疼的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儿科主任顾明达教授说,“哭,是宝宝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方式,他们有时会哇哇大哭,有时声音尖厉,还有时侯干打雷不下雨。学会猜测孩子为什么哭闹,应该是每位年轻父母的必修课。” 宝宝哭泣所代表的信息是多层面的,大约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病理原因三种。 生理需求的哭,往往是饥饿造成的,哭声洪亮,音调较高,同时头部左右转动,吃奶后会立即安静下来。除此之外,生理需求的哭还可能是尿布湿了、衣物过紧,以及过冷或过热等,这时他们的哭声比较柔和,嗓门较低,父母仔细观察及时矫正后,哭闹就会随之停止。 心理需求的哭是宝宝寻求成人安慰的一种办法。哭声较小,而且孩子往往会盯着大人哭,有时“干打雷,不下雨”,大一点的也会伸出双手要大人抱抱。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症,也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腺症候群,会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变。 诊断要件包括: (一)持续高烧(39-40°C)超过五天,这是诊断川崎病的必要条件。 (二)急性期在手脚末梢出现红肿,第二到第四周时可能在手脚掌或指尖及肛门周围产生脱皮现象。 (三)多形性红斑,全身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斑疹。 (四)两侧性结膜炎,结膜充血、发红,通常无分泌物。 (五)口腔黏膜变化,如草莓舌、口腔咽喉黏膜充血,嘴唇红肿干裂甚至流血。 (六)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多超过1。5公分。 根据1993年美国心脏学会所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
顺利生产,健康养育,是每个父母内心所期望的。但有的时候,却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胎粪吸入综合症对于新生儿来说就是其中的一个状况。 浅识胎粪吸入综合症 胎粪吸入综合症是指胎儿在子宫内或娩出过程中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发生气道阻塞、肺内炎症以及其他一系列并发症的症状,多见于足月儿和妊娠期过长的婴儿。据统计,胎粪吸入综合症发病率占新生儿的1.2%—2.2%。 吸入的胎粪会部分,甚至全部阻塞宝宝的呼吸道。虽然婴儿吸气的时候,空气也能穿过粘满胎粪的气道,但是当呼气的时候,却无法冲破胎粪的“阻挠”,导致呼吸困难。胎
20天至5个月大的婴儿出现哭闹、烦躁不安、抽搐、昏迷、皮肤淤斑,面色呈苍白色或发黄,家长必须立即送婴儿去医院就诊。因为这种情况意味着婴儿脑出血。如果能早期确诊,及时给予镇静止惊、止血、应用利尿脱水剂、补充能量合剂及较大剂量的维生素K,是可以改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的。否则,就诊延迟,造成病情恶化,就有可能引发脑疝而导致婴儿死亡。 婴儿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多不复杂,最常见的病因是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指出生8天,即超过了经典型维生素K缺乏症年龄段后出现的维生素K缺乏症,其临床表现以颅内出血为主,发生率可达65%—100%。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非普通的维生素缺乏症,而是一种严重威胁婴儿生命与健康的出血性疾病,医生和婴儿父母都应当加强预防环节,降低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发生率。 首先,应当了解导致晚发性维
儿童呕吐应该注意什么吃什么药?饮食注意什么每天晚上十点后呕吐,每天呕吐一次,呕吐物为当天吃的事物,没什么特别的颜色,也没特别的臭味 已经有2天都是这样的了,大便还好。呕吐的第一天给他喝了一杯凉的酸奶 晚上就开始天呕吐了。本人估计孩子是凉了胃 引起的呕吐 回复如下: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主任医师云鹰说,由于小儿胃肠功能尚未健全,呕吐是常见症状。呕吐是人的本能反应,可将吃进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排出,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就像晨晨患的急性胃肠炎,通过吐泻把毒素排出了一部分,接着用药调理,肠道功能可很快恢复。 云鹰主任说,小儿呕吐多见于胃肠消化道疾病,也可见于多种疾病,包括要命的急性脑炎或急腹症。因为呕吐性质不同,病情轻重不同。做为父母,应当心中有数。 提醒:喷射呕
“2个月后宝宝要注射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5岁前还需打肺炎球菌疫苗……”很多家长发现,除免费疫苗外,医生总爱推荐孩子打各种名目的自费预防针,这些自费项目种类繁多而且价格不菲,看得家长“云里雾里”。相关专家指出,春季容易出现腮腺炎、流感等疾病大面积流行,身处集体中的孩子很有必要打二类疫苗预防疾病。 目前,卡介苗、乙肝疫苗等属于第一类疫苗,在国家免疫范围内强制免费接种。而像流感疫苗等第二类疫苗,目前采取“自愿自主”接种原则。除了确保按计划接种第一类免疫规划疫苗外,有条件的父母,应当给孩子补充接种第二类疫苗。 相关专家指出,接种第二类疫苗有益无害,所预防的疾病大都危害儿童健康。春暖花开,各种细菌、窗体底端 病毒大量繁殖,甲肝、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等儿童各类传染性疾病进入高发期,有条件的家长在计划免疫的基础上应自费选择更多种类的疫苗,如水痘疫苗、
读者问:我儿子现在7个月,在他快5个月时发过一次烧,打针、吃药仍不能完全退烧,第三天凌晨4时多烧到38.5℃,到医院后升到40℃,而且发生了高热惊厥,输了3天液。但病好后的十几天内,他不定期出现一种现象:睡着后全身发抖,每次大概几秒钟。到现在为止,那种现象已出现了十几次。请问这是不是发烧烧出的后遗症?医生说让做个脑电图,可家里的人都反对,说对孩子的身体不利。请问我该怎么做? 医生答:孩子睡觉时发生全身抖动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在睡眠初期,虽然大部分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但仍有部分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所以常有手脚或手腕、眼皮等抖动的现象。另外,当孩子缺钙时,由于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也偶尔会出现手脚抖动现象。但这种抖动只发生在睡眠过程中,发作时脑电图正常。如果孩子睡着后抖动频繁,而且抖动的时间比较长,应该做一下脑电图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很多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白白胖胖,然而,白胖却不一定是健康的,缺铁性贫血就是这类小儿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尤其以6月至3岁婴幼儿患病率最高。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很快,铁元素需要量相对较多,出生时体内贮存的铁一般只能满足4~6个月的需要,而作为婴幼儿重要食物来源的母乳或牛奶,含铁量又很低,不能满足需要。 特别有肥胖倾向的婴幼儿,其生长速度过快铁摄入量相对不足以及体表面积大、出汗多、铁丢失量过高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可导致一系列的代谢异常,导致小儿智力发育落后和行为异常改变。有研究表明:婴幼儿发生的缺铁性贫血对儿童认知功能和行为发育具有较长期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不可逆的损害。 预防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合理喂养是关键。我们提倡母乳喂养和及时合理搭配辅食。通常小儿出生4个月后就需要添加辅食,来补充母乳中铁、锌等微量元素的不
炎热的夏天,宝宝总会面临各种疾病的挑战:痱子、湿疹、蚊虫叮咬 、空调引起的感冒、厌食等。 妈妈们很担心,怎么办呢?相信下面这些疾病预防治方法,能够帮到您! 病因:当宝宝出汗时,汗毛孔浸泡着汗液。婴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的特点,加上皮肤表面不清洁等因素,决定了他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发炎。一旦汗毛孔发炎就必然会妨碍排汗。由于炎症,在宝宝的皮肤表面可以见到密密麻麻的、红色小米粒一样的疹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痱子。 症状:身体各个部分都有可能发痱子,但是在婴幼儿的额、颈、胸、背、腹等处比较多见,它形状如针头般大小,圆形或尖形红色小丘疹,密集成片,有的还像小水疱,又热有痒。 危害:痱子虽然是小病,但会让宝
卫生部公布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其中规定,在卡介苗、脊髓灰质炎、麻疹、百白破及乙肝疫苗等6种疫苗的基础上,将甲肝、流脑、乙脑、麻腮风等二类疫苗纳入一类范畴。通过接种,乙肝等15种传染病能得到有效预防。何为二类疫苗?它与一类疫苗如何区分?孩子也都应接种吗? 二类疫苗有哪些 我国现有的疫苗按付费情况可分为两类,即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是由国家支付费用,全体儿童必须要注射的,又称“计划免疫类疫苗”,它是保障儿童不受传染病威胁的第一道防线。 二类疫苗是第二道防御工事,也称“计划免疫外疫苗”,由父母承担接种费用,包含十几种疫苗。其中,风疹、水痘、肺炎球菌、B型嗜血流感等疫苗的接种率非常高。据了解,婴儿出生后,父母都会从出生医院获得一份《免疫预防接种证》,上面明确标出何时适
免疫力形成关键期 6个月至3岁是宝宝抗病能力最低的时期,也是免疫力提升的关键时期。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做到适时参加计划免疫;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摄取充足、合理;多晒太阳;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D,以促进宝宝免疫系统成熟,减少患病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影响宝宝一生的健康。 全面提高宝宝免疫力 可提升宝宝免疫力的食物 ● 水 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于体重比成人更高,水分蒸散流失多,更需要补充水分。水分充沛,新陈代谢旺盛,免疫力自然提高。 ● 番茄 番茄含有多种抗氧化强效因子,如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维生素C与维生素E,保
预防传染病,接种疫苗最经济有效 麻疹、风疹是春季多发的传染性疾病,如果孩子及时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的话,就能增强孩子的防病能力。4月24日,郑州市中心医院预防保健科科长、副主任医师徐明介绍说,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儿童接种疫苗分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其中一类疫苗是国家免费提供的,所有儿童都应按规定接种,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甲肝疫苗等,分别预防肺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病毒性乙型肝炎、腮腺炎、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甲型肝炎等。 二类疫苗是自费、自愿接种的。这类疫苗包括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水痘减毒疫苗、轮状病毒口服疫苗、流感疫苗、肺炎
发热俗称发烧。儿童发热多数是由各种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一种症状。发热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反应。 由于一部分6个月~5岁的小儿可能引起热惊厥(多数是良性惊厥,愈后好;如有原发性癫痫,则可能增加其癫痫发作次数),因此家长对发热感到十分恐慌,只要孩子一发热,不管白天黑夜,甚至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抱他去医院打退烧针,请医生迅速把体温降下来。有一些打了退烧针后确实体温暂时下降了,但不久又上升了,有的还出现副作用。 确实,肌肉注射退烧针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由于目前用于儿童退热的针剂主要是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如:安痛定、安乃近等(含氨基比林成分),这类药物副作用大,极易产生虚脱甚至休克;也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疹(荨麻疹、渗出性红斑、剥脱性皮炎);更为严重的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本世纪30年代,欧美应用氨基比林导致2000余人死亡
在预防流感方面,老百姓确实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板蓝根可预防流感,甚至有的人把板蓝根视为家常便饭,有点鼻塞或是头痛,就服两包板蓝根冲剂,家里有个感冒患者,更是天天、顿顿不离板蓝根。“这都是民间误传板蓝根功效导致的,目前根本就没有科学证据证实板蓝根能够有效预防流感。”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林江涛教授说。 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它是由感染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流感病毒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三种,最厉害也是最常见的是甲型流感,由打喷嚏或咳嗽的飞沫传播,可很快引起大范围的传染。目前还没有任何特效药能预防和治疗流感,最佳的办法就是接种流感疫苗预防,由于流感病毒毒株每年都在发生变异,所以预防流感的疫苗必须每年接种一次。 对于民间常用板蓝根预防流感的做法,林江涛教授提醒,板蓝根是一种中草药,是药三分毒,板蓝根也不例外。近年来板蓝根发生过敏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