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不是病,它只是身体的一项示警征兆,告诉我们身体内恐怕有问题,可能是疾病因素,也可能不是。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其实,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烧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较不具传染性。这些能力应可以抵消发烧时所经历的不舒服。
以下列举些能引起发烧的疾病。
1、感冒:不论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都是宝宝最常见的疾病。感冒的症状不一,发烧、食欲下降、肠胃不适、拉肚子、耳鼻喉等问题都有。
2、耳鼻喉发炎:耳鼻喉的问题通常会有发炎现象,所以会有红肿的产生,是一种病毒感染,常见有发烧、咳嗽、流鼻水、喉咙红肿(宝宝通常不愿意进食)等症状。
3、幼儿急疹(玫瑰疹):典型的症状就是会莫名高烧(39℃以上),大约持续3—4天,然后起红疹(此时烧会退去),红疹通常会慢慢消失,不会留下任何疤痕,也没有其他并发症,爸妈不用担心。
4、打预防针:因施打疫苗而有轻微发烧的宝宝很多,但会引起较明显发烧的通常是在注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的疫苗后。若有身体不适或感冒则不适合带宝宝去打疫苗,以免症状混淆。72小时内是注射预防针发烧的观察期,超过就不是因为疫苗而引起的发烧了,爸妈要另外做判断。
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发烧一般多会持续3-5天。
发热是一种症状,多由感染,常见由病毒感染所致。退烧药只针对高热,可促使身体暂时降温,是一种治表的方法。服用退烧药的目的是避免热性惊厥和降低因高热引起的身体高代谢状态。所以,高热时(大于38.5℃)使用退烧药,会有数小时后体温再次升高的现象。也就是妈妈们常说的,为什么我宝宝发烧吃退烧药过几小时又发烧了,为什么会反复发烧的病因。
宝宝反复发烧,妈妈们肯定很担心。其实,妈妈们可以根据宝宝发烧烧到的度数来判断对宝宝进行什么样的护理。
1、体温38℃以下——首选物理降温进行干预
当儿童体温低于38℃时不需要采用药物处理,而是选择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即可。例如贴退热贴、多喝水、洗温水澡等方式都有助于体温的降低。
2、婴幼儿体温38.5℃以上——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如果发现孩子的体温已经超过38.5℃时,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以便做出及时的反应。对于婴幼儿来说,当其体温超过38.5℃时,需要给予药物治疗。中药的话可以选择柴胡或羚羊角等,西药的话可以选择百服宁、泰诺或者美林等。
3、体温39℃以上——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当孩子体温已经超过39℃属于高度发热时,通常情况下选择西药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是布洛芬类退烧药和扑热息痛类退烧药,这两类药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妈妈们必须明确一点,用药必须要遵照医生的指示,不可以自己乱来。
1、观察精神状态
家长需时刻关注着宝宝的精神面貌,提高警惕。
(1)倘若宝宝发高烧但是精神面貌较好,吃药退烧后还可以玩耍,和平时状态并无太大差异,那么便表明宝宝的病情不算严重,可好好在家休息调理。
(2)如果宝宝的精神面貌处在颓萎、疲倦、冷淡的状态中,那么便表明宝宝的病情较为严重,家长应立即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2、观察腹部与粪便情况
倘若宝宝肚子比较疼痛,而且不让人揉按,则说明宝宝很可能患有急腹症。倘若大便中伴随着一些脓血,则说明宝宝有痢疾。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上述的状况,都需立刻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
3、观察面色状态
如果宝宝的脸色和平常并无两样或者有潮红现象,那么便可以放心的在家里修养调理。如果脸色呈黯淡、发黄、发青状,两眼无神、发呆,那么则表明病情较为严重,需及时送往医院。
4、观察皮肤有无皮疹
倘若身上有皮疹,则说明药品过敏或患有传染病。家长还需观察孩子身上是否有发紫、变凉的状况,倘若有这种状况便表明循环衰竭。上述情况皆需送医就诊。
5、观察是否出现呕吐
倘若有严重性的喷射呕吐现象,则表明患者颅骨发生病变,需送医就诊。
1、温水拭浴
除去衣物,用温水毛巾擦拭全身,重心是额头、脖颈、腋下、四肢以及腹股沟。尽量使用温度适中的水进行拭浴,以家长腕部内侧的皮肤不烫为宜。总共的擦洗时间尽量是13分钟左右,不断擦拭直到宝宝的体温降到38摄氏度即可。这样的话便可伸展皮肤的血管,释放热量,还有身体表面蒸发水气时,也可以摄取体热。
2、维持房间温度
可将室内温度大概保持为25-27摄氏度。倘若房间里有空调,便可将患儿适当置于空调房中,没有空调的话,可用电风扇围绕着吹,便可逐渐降低患儿的体温。
3、减少衣物
倘若患儿四肢温烫,而且还有身体出汗的情况,则需释放热量,可给患儿脱去多余的衣物或少穿点衣物。
4、一定要补充充足的水份
无论宝宝有没有发烧都应该特别注意给宝宝补充充足的水份。可以适当在孩子喝的水中加些盐,这样做可帮助孩子补充电解质。
5、退烧药
据专业人士表明,患儿体温超过39摄氏度才可使用退烧药。但是三岁以下的患儿在高热期间理应先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尽量不服用退烧药或注射退烧药物,以避免出现虚脱和药品毒性反应的情况。
6、借助外物
借助冰枕、退烧贴可利于身体释放热量。但是对于年龄偏小的患儿来说,最好不要使用前者,因为宝宝不好转动身体,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宝宝体温偏低或导致身体部分偏冷。后者中含有胶状物质,其水分汽化可带走一定的热量,可有效避免太过冷却的状况。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