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母婴健康> 宝宝疾病> 初生疾病> 小儿母乳性黄疸

小儿母乳性黄疸

2015年08月27日 14:34 阅读次数:313
标签:母乳性黄疸
很多新手妈妈们都不知道什么是母乳性黄疸,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大家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什么是母乳黄疸

一般新生儿黄疸2-3周便会消退,但以母乳为主的宝宝,则会持续1-2个月。这是因为宝宝喝下母乳后,会分解母乳中的脂肪,而产生脂肪酸。脂肪酸会抑止分解胆红素的酸素,造成黄疸的持续,这个现象就叫做母乳性黄疸。约有10-15%以喝母乳为主的宝宝,会有母乳性黄疸。爸妈可以放心的是,母乳性黄疸对宝宝的发育和成长不会有任何影响,可以按照以前一样,继续给宝宝喂养母乳。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于母乳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

母乳性黄疸患儿妈妈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母乳性黄疸患儿妈妈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母乳性黄疸的特点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其特点有:母乳喂养,足月儿多见。

1、 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间,即出生后2天至2周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失。

2、 黄疸以轻、中度为主,重度少见(大于或等于342umol/L),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多见。

3、 患儿一般情况好,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停母乳48-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如再喂母乳黄疸反复。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最近几年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儿肠道内β-GD极丰富,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β-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肝肠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2、新生儿小肠中β-GD活性高,为成人10倍。

3、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 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母乳性黄疸需要干预吗?

对足月健康儿,增加喂养次数,刺激肠蠕动,减少胆红素吸收可预防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当胆红素升至250-270 umol/L时暂停母乳喂养,48小时改配方奶直到胆红素降到安全范围再恢复母乳,当胆红素升至256-342umol/L时,暂停母乳改配方奶同时给予光疗或不停母乳加光疗。早产未成熟儿,血清胆红素达170umol/L时应停母乳给予光疗。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