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保护六龄牙
    怎样保护六龄牙

            儿童时期最早长出的恒牙叫第一恒磨牙,又称六龄牙。通常在6岁左右开始长出。该牙对牙齿的排列以及颌面部的发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第一恒磨牙在恒牙中是长出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牙,负担的咀嚼功能最重;其表面又多有较深的窝、沟;加之孩子小,牙齿往往刷不干净,因此容易发生龋齿。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保护六龄牙呢?一、 培养儿童的正确刷牙习惯,也可给儿童用含氟牙膏刷牙。二、 经常观察儿童口腔内的情况,一旦发现龋齿或异常,应及早就诊治疗。有的父母误将六龄牙当作乳牙,以为迟早要换而不积极治疗,待医生发现时,已悔之晚矣!三、 儿童应到医院请医生给牙齿的窝、沟、点隙处涂布防龋涂料。对已发生龋齿的六龄牙,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龋病的进一步发展,以达到保护六龄牙的目的。

  • 常见湿疹怎么护理最好
    常见湿疹怎么护理最好

       湿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多见于两岁以下的肥胖儿,在儿童期也有发病的可能。婴儿湿疹大多在出生后1~3个月起病,皮疹多见于头面部,以后逐渐蔓延到颈、肩、背、臀和四肢,甚至可以波及全身。初起时为散发或群集的小红色丘疹或红斑,看上去像一堆堆小红疙瘩,继之破溃、糜烂、渗液和继发感染,最后结痂脱屑,反复发生,经久不愈,并有严重瘙痒。         由于剧烈瘙痒,患儿常烦躁不安,夜间哭闹,影响睡眠。到处搔抓,常可致皮肤细菌感染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炎症,病因较复杂,有时病因很难明确,生活中多种因素均可诱发湿疹:饮食方面,如食入牛羊肉、鱼、虾、蛋、奶等动物蛋白食物;气候变化,如日光、紫外线、寒冷、湿热等物理因素刺激;日常接触,如不当使用

  • “奶癣”是吃奶引起的吗?
    “奶癣”是吃奶引起的吗?

      吃奶期的婴儿患了皮肤病,在面部,特别是两颊和前额部发生潮红斑片,伴有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因剧痒搔抓、摩擦而致糜烂、渗液、出血等,以后向邻近部位发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奶癣”。不少人认为,这是婴儿吃奶引起的,停止喂奶可使“奶癣”好转,不必求医治疗,结果不但影响了婴儿的健康成长,而且由于“奶癣”没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导致皮肤损害加重、病程延长等。   事实上,“奶癣”是异位性皮炎的婴儿期表现,又称婴儿湿疹,并不是由吃奶引起的。患儿具有过敏性体质,接触屋尘(螨)、动物羽毛、真菌、花粉等,以及气候突变、感染等导致发病,常反复发作,病情时轻时重。瘙痒是本病的突出症状,因此止痒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一般可选用抗组胺药内服,也可配合服用中药,局部可以涂用新霉素糠馏油糊剂等。此外,精心护理及合理喂养也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研究发现,湿疹的婴儿在上小学以后大都可

  • 小孩梦游不可怕
    小孩梦游不可怕

      5岁的丹丹经常在夜里1点左右从床上爬起来到处“游荡”,妈妈惊吓不已,以为孩子患了精神病,到处求医,最后经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专家诊治,原来是梦游症。  该院儿科专家赵聪敏教授说,梦游症是一种较常见的睡眠障碍。据统计,发生率约占一般人口的1%~6%,男性多于女性,小儿多于成人,常有家族史。梦游症多发生于睡眠最初的2~3小时内,持续时间一般5~30分钟,发作后有可能意识转为清醒,也可能继续入睡。  疾病多属于功能性变化;少数可由器质性病变引起,如癫痫合并梦游等。家长发现孩子有类似情况时,发作不频繁不需治疗,但要注意居室环境安全设置,预防发作时发生意外,发作时将其引回床上或叫醒。发作频繁者最好到正规医院作一些检查,以确定孩子的病情,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治疗。  

  • 接种疫苗最关心的问题
    接种疫苗最关心的问题

          从出生开始,宝宝接种疫苗甚是频繁,有些注意事项,需要牢记哦!   问题1:接种前要做什么?   1. 带上预防接种证,以便医生了解情况,防止打重或漏打。如果你是第一次带孩子打预防针,别忘了主动要求建立预防接种卡。   2. 接种疫苗前一周要精心照顾宝宝,减少感冒的发生。如宝宝有不适症状,等康复后再接种疫苗。   3. 正在发热,特别是高热或伴有明显的全身不适的急性症状时,应暂缓接种疫苗,以免接种后加剧发热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或恢复期若接种疫苗,有可能诱发或加重原有病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也需推迟接种,待好转后补种。   4. 过敏性体质的人接种疫苗常会引起过敏反应。如果你和爱人存在过敏体质,宝宝也很可能是,对鸡蛋过敏的宝宝很多

  • 喝板蓝根不能超过3天
    喝板蓝根不能超过3天

    自安徽阜阳今年3月出现儿童感染手足口病起,截至目前,全国多省区也发现手足口病病例,感染病例已累计过万。在南方部分地区,一些家长给孩子长时间饮用板蓝根冲剂,希望以此预防手足口病。中医中药专家认为,是药三分毒,不论是预防疾病还是以保健为目的,服用中药时间都不宜过长。   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崔文成告诉记者,板蓝根确实具有体外广谱抗菌作用,能抗病毒,同时又具有消炎、止痛、退热等作用,这是人们常常用它来预防疾病的原因。但人在健康状态下长期服用板蓝根,会伤及脾胃,反而容易引发某些疾病。儿童服用板蓝根最好不要超过3天,因为其苦寒伤胃,会带来一系列胃肠道反应。崔主任还说,回归大自然的浪潮席卷全球,中药也随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有的人生了病就到药店随便买些中药来吃,有的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中药,还有的人没病也要服用中药或用中药材做的保健品来防病,他们都认为,中

  • 幼儿冬季谨防“三炎”
    幼儿冬季谨防“三炎”

          进入冬季,免疫力较低的幼儿极易患上各种季节性疾病。记者近日走访了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科医院以及几家综合医院的儿科,发现困扰孩子们最多的莫过于支气管炎、中耳炎、过敏性鼻炎等3种炎症,占到儿科疾病的8成以上。医生告诫家长,许多疾病看起来有点相似,但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截然不同,家长应当多了解此方面的知识。   区分支气管炎与肺炎   近日来张先生为孩子的疾病颇为烦恼。看到孩子连续几天都干咳不已,联想到以前发过的支气管炎,便把以前未吃完的药物继续给孩子服用,谁知孩子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倒有加重的迹象。无奈中到附近一家医院进行检查,发现孩子的病已发展为肺炎。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科一位医生告诉记者,作为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急性支气管炎大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年幼体弱、气温骤变、空气污浊、免疫力低

  • 发烧可缓解儿童自闭症
    发烧可缓解儿童自闭症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发烧能让自闭症儿童暂时打开心灵的枷锁,这为儿童自闭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美国巴尔的摩肯尼·迪克里格研究所的小儿神经科医师安德鲁·齐默尔曼博士主持了这项研究。研究小组对30名年龄在2~18岁的自闭症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儿童在低烧期间及其后,言行出现很大变化。研究人员说,发烧期间,超过80%的儿童在行动上会显示出改善的迹象,更有30%的儿童有了明显改善。这些改变包括集中精力的时间长了,话变多了,与成人和其他儿童的关系整体好转。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结果显示,自闭症儿童的大脑能对周围不同的环境变化做出回应。父母和医生此前也曾发现,发烧会影响自闭症儿童的治疗,但没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还不知道该病的病因,也还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案,齐默尔曼表示,新的研究将有助于重新开发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发现新的治疗方法。&

  • 什么是流感
    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有季节性流感(seasonal flu)和流感大流行(pandemic)之分。季节性流感每年都有发生,但每年的严重程度有区别,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季节性流感一般从每年12月开始,到来年3-5月结束。 流感大流行每11-39年发生一次,相对于季节性流感,流感大流行会影响全球,其造成的危害可以是灾难性的。        流感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病突然、高烧(39度以上)、畏寒、头痛、无力、喉咙发炎、肌肉酸痛、干咳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流感样”症状,因为普通感冒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另外,儿童流感有时伴有

  • 揭开小宝贝盗汗的真相!
    揭开小宝贝盗汗的真相!

      最近几天气温骤降,大人们冻得够呛,可小宝宝们睡觉却经常出汗。“晚上给宝宝洗漱完毕送上床,刚入睡就满头大汗,后脑勺、颈部、腋窝,都是汗水,真叫人担心!”肖女士抱着儿子来到明基医院儿科就诊。   孩子盗汗忌盲目进补   和肖女士有同样担心的家长并不少。三岁的亮亮也是这样,晚上睡觉时,只要被子一上身,他就一身的汗,连床单都浸湿了。开始时,妈妈以为他盖得太多,就给他盖了个薄被子,可是,亮亮出汗的现象依然没有减轻。半夜里,妈妈常常摸到亮亮被汗水浸湿的头发,就像刚刚洗过头一样。   是不是白天玩耍得太厉害?妈妈就减轻了他白天的活动量,可是夜晚盗汗的现象并没有好转。是不是亮亮的体质太虚了?妈妈就买了很多营养品,给亮亮补身体,但一段时间下来,亮亮的盗汗症状依然如故,没有丝毫改善。对此,明基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蒋雅萍表示,家长不但不能滥用补品,相反地应调整饮食,要控

  • 3岁以下儿童别使用镇咳药
    3岁以下儿童别使用镇咳药

          天气转凉,咳嗽的小患者明显增多。在接诊过程中,医生发现,多数家长都从药店直接买镇咳药给孩子服用。其实,一般3岁以下患儿不主张使用镇咳药,1岁以下婴儿基本不用。   这是因为,3岁以下患儿病情复杂多变,使用镇咳药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此外,不少镇咳药含可待因、麻黄碱、樟脑酊、罂粟壳等成分,经常服用容易成瘾,对身体造成更大伤害。   患儿出现咳嗽等不适症状应针对病因治疗,如服用消炎、抗菌药物,或从根本上改善患儿过敏体质。在化痰止咳方面,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蛇胆川贝液、川贝枇杷膏等,但也不能擅自过量服用,且不宜久服。

  • 解开关于甲流的七大致命误解
    解开关于甲流的七大致命误解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甲型H1N1流感不仅继续蔓延,而且在北半球进入了第二次高峰,感染人数和死亡病例激增。尽管如此,很多人对甲流仍存在不少认识上的错误,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日载文,列举了“关于甲流的8大致命误解”,告诫大众提高警惕。    误解一:得甲流一定会发烧。    其实,一半的甲流患者都没有发热症状。有些患者除了一般流感症状之外,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反胃,并伴有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加拿大马尼托巴湖大学的重症监护专家阿南德.库马尔说:“重症监护室接诊的甲流患者中,大约有10%在送来时都没有发烧症状。”令人担忧的是,这一重大信息并没有引起医疗部门、专业医生及大众的高度重视。很多地方的指导意见仍然是:“如果不发烧,就很可能不是甲流。”这种说法极易造成甲

  •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病毒性脑炎中病情最重而且预后较差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较高,后遗症多。自应用乙脑预防疫苗以来,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病因】   乙脑的病原体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披膜病毒科虫媒病毒B,为嗜神经、RNA病毒,呈球形,直径12~22nm。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强。 【流行病学】   乙脑是动物源性传染病,人畜都可以患病。猪的感染率高达100%,幼猪是乙脑病毒传播环节中最重要的中间宿主或扩增宿主。由于蚊体可携带乙脑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故蚊不仅是传播媒介,还可能是病毒的长期宿主。人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显性或隐性感染,两者之比为1:1000~2000。无论是隐性还是显性感染,在人体内发生病毒血症的期限不超过5天,所以患者并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乙脑病毒是虫媒病毒,需要蚊虫作为媒介将病毒传人人体,所以,乙脑有明显的发病

  • 不宜预防接种的儿童
    不宜预防接种的儿童

      预防接种不是对所有儿童都能进行的,有些儿童终身或暂时不熊进行预防接种,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异常反应,甚至可产生严重的后果。那么到底哪些情况的儿童不宜进行预防接种呢?一般来说有免疫缺陷病的儿童,如先天性缺丙种球蛋白血症;有过敏史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儿童,如风湿热、哮喘等;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尚未过检疫期的儿童,如麻疹或百日咳接触后来满21天、白喉或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接触后未满7天的;患有急性传染病和恢复时期未满1个月的儿童;目前有发热,腹泻等一般不适的病儿;有肝,肾、心、肺脏器慢性疾病的儿童;以及目前仍长期服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儿童,上述情况没有解除之前,均不能进行预防接种。此外有活动性结核病、皮肤疾患或接种部位有湿疹者不宜接种卡介苗;有严重变态反应及惊厥历史者不宜接种百日咳菌苗。因此在预防接种前家长应说明孩子有无上述

  • 防“病从口入”很重要
    防“病从口入”很重要

          俗话说“病从口入”,这句至理名言深刻地揭示了吃喝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医学专家认为,人的很多疾病固然跟遗传基因有关,但与进食关系也很大。生于食,病也于食,死也于食。长期进食不合理、不科学,不仅会造成诸如高血压、癌症、肥胖症、心脏病等许多难治之症,给自己增加痛苦,影响工作学习,而且会缩短寿命。因此,防止“病从口入”,合理、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嘴馋是青少年们的通病,就是在一些中老年人中也有此种现象。为了解馋,他们常常大吃大喝,暴饮暴食。有的见到好吃的、对口味的东西,就饱食一顿,以自己有“海量”而自豪。殊不知这样贪食,后患无穷。   据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如果人们每天都吃牛肉、羊肉、猪肉,可能增加患结肠癌的危险,这项研究是以1980年~1986年间对全美8.9万名

  • 小儿用口来呼吸警惕鼻腔有病
    小儿用口来呼吸警惕鼻腔有病

     孩子经常鼻塞,张着嘴用口呼吸,家长就要引起警惕了。为什么孩子会用口呼吸呢?     正常人吸入空气,需经鼻腔、气管,进入肺。但鼻腔或鼻咽部因某种疾病引起堵塞,患儿就会不由自主地改用口呼吸,以维持体内正常的气体交换。但是,长期用口呼吸,会使鼻这个天然的“恒温箱”和“除尘器”的功能减弱,很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和引起其它疾病。     当发现孩子鼻塞,并用口呼吸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诊,以免贻误治疗的时机。引起小儿鼻塞而被迫用口呼吸的原因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先天性后鼻孔闭锁或肿瘤     生后不久的新生儿,长期不能用鼻呼吸,应请医生仔细检查后鼻孔和鼻咽腔,以便排除先天性后鼻孔闭锁或肿瘤的可能。     ◆伤风感冒和副鼻窦感染     小儿的鼻腔和副鼻窦的黏膜

  • 疫苗接种后发烧怎么办
    疫苗接种后发烧怎么办

          有些宝宝打完疫苗后,会有轻微的发烧情况,妈妈们别着急,这并不代表宝贝生病了。人体生来就有“排斥异己”的本能,接种后就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应,一般均属正常现象。   常出现的反应有:      1.局部的红肿、疼痛或接种的附近淋巴结有肿大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      2.发冷、发烧、全身不适、头痛等,出现这种情况时要适当休息,多饮水,反应会逐渐消失。如果体温过高,可进行对症处理,但最好用物理降温法;   3.如果出现面色苍白、心跳加快、脉搏摸不到或很细弱,手足发凉、口唇发紫、抽风、昏迷等症状,要立即请医生救治。极少数人接种疫苗后出现如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等情况,则属异常反应

  • 2岁以下要及时接种甲肝疫苗
    2岁以下要及时接种甲肝疫苗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儿童研究所Nolan等进行的一项开放式多中心研究显示,2岁以下婴儿接种甲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均良好。   研究者将被纳入研究的1084名11~25个月健康婴儿依照年龄和既往免疫接种史分为5个小组A组11~13个月婴儿间隔6个月接种2剂甲肝疫苗;B组15~18个月婴儿间隔6个月接种2剂甲肝疫苗;C组:首剂与白百破三联疫苗共同接种, 6个月后接种第二剂甲肝疫苗;D组于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及白百破三联疫苗共同接种后的1个月及7个月时接种2剂甲肝疫苗;E组23~25个月婴儿间隔6个月接种2剂甲肝疫苗。于接种前及接种30天时分别评价婴儿对疫苗的免疫及不良反应。   结果显示,接种第2剂甲肝疫苗后,所有受试婴儿均呈血清阳性反应。甲肝疫苗与白百破三联疫苗或Hib疫苗共同接种时,仅抗百日咳疫苗的免疫效果轻微减弱,其他疫苗的免

  • 辨别、治疗宝宝扁桃体发炎的秘笈
    辨别、治疗宝宝扁桃体发炎的秘笈

      扁桃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扁桃体炎以细菌感染最为常见,少数由病毒引起,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都并不少见。本病以发热,咽痛为主要的症状,有时伴有发冷、头痛、恶心、呕吐,有的甚至因高热而抽痉。检查时发现两侧扁桃体肿大、充血,可有白色脓性分泌物。常因吞咽时疼痛而不愿进食。急性扁桃体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各种并发症。如扁桃体周围肿脓,急性中耳炎,化脓性淋巴结炎等。有时在急性扁桃体炎后3周左右可出现急性肾炎或风湿热。   患病后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吞咽疼痛者初期应吃流质(牛奶、米汤)或半流质或软食(粥、面);高热时给退热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应采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治疗,共约1周左右(即使热退还要用药,使病灶内的细菌彻底清除,以免以后发生急性肾炎及风湿热)。   慢性扁桃体炎,常常是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未彻底治疗而引起的慢性炎症。症

  • 小儿脑瘫表现
    小儿脑瘫表现

            小儿脑瘫的症状包括运动障碍、姿势障碍、语言障碍、视听觉障碍、生长发育障碍、牙齿发育障碍、口面功能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癫痫。         不少脑性瘫痪的婴儿在“呱呱”坠地后,家长们没有发现孩子有什么明显的异常状况,特别是那些轻型的脑瘫儿童更容易被忽视,即使有的能引起家长与临床医生的注意,但也没有明确的诊断,甚至会误认为是其他疾病,如佝偻病、缺锌、营养不良、软骨病等等,这样就使婴儿错过了早期诊断,贻误早期治疗的机会。         其实脑瘫儿童在早期所表现的运动异常、姿势异常,以及进食异常等,只要细心地观察就不难发现

宝宝疾病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