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婴阴道有出血,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但是有些也是属于妇科方面的疾病。 少数生儿的女婴在出生后5-7天时,在换尿布时发现阴道有少量血性分泌物,持续1--2天,这时母体内的雌性激素经胎盘传给胎儿,使其出生后受雌性激素的影响,导致阴道分泌物增多的缘故。 如果婴儿吃奶、睡眠、大小便均正常,父母不必紧张,只需勤换尿布,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即可。如果出血量多,分泌物有异味,持续日期长,并伴有其他部位出血,就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有些女孩在幼年期还会有断断续续的阴道出血现象,专家指出,引起婴幼女外阴、阴道出血的原因可分激素性和非激素性两大类。激素性引起的出血主要为性早熟,这种比较少见;而非激素性引起出血的约占80%,父母要注意观察。 其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阴道异物: 幼儿常常出于
宝宝患上尿路感染,往往表达不出尿频、尿急和尿痛等典型的成人尿路感染症状,却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全身病变的症状。专家建议,年轻父母需要仔细捕捉隐蔽的尿感病症。 ●婴儿尿感是多发病 尿路感染往往是婴幼儿的常见病,据调查,宝宝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几率并不低,占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8.5%,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尤其高。其中,女孩的发病率为男孩的3至4倍。 ●尿布使用不当易引发 婴幼儿的尿路本身就容易发生逆行感染,特别是女孩的尿道比较短,更容易被细菌感染。再加上经常使用尿布或穿开裆裤,尿道口更是常常受到粪便和其他不洁物的污染。婴幼儿自身的免疫力又不健全,不仅容易引起上行感染,还可能由于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而导致下行感染,所以,年龄越小的婴儿就越容易发病。 ●细察症状及早治疗&nbs
一定叮咛你的孩子别因怕赃、怕生、玩忘了而憋尿,否则养成憋尿习惯,会产生尿失禁,引发泌尿道感染。 泌尿科医生指出,温湿的气候,加上水分补充不足,泌尿道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导致感柒、发炎。每年开学后不久都会有许多泌尿道感染的孩子,其中又以一、二年级的新生,特别是女生居多。他们多半是在学校不敢上厕所,或是下课时只顾和同学玩,忘了上厕所。孩子膀胱容量小,贮尿机能差,如果尿液在膀胱贮留时间太长,会导致膀胱括约肌松弛,产生尿失禁,长期如此,还会导致习惯性遗尿。 另外、长期憋尿还会使尿液浓度升高,使细菌感染的机率也增加了。如果孩子的泌尿道感染为上泌尿道感染,会出现发烧、腰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如果是下泌尿道感染则会出现尿频、血尿或排尿灼痛,若反复感染,后果则更严重。所以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在校时一定要喝足够的水,并且要记住课间上厕所。
以前儿童糖尿病患者中。多数为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故常将1型糖尿病称为少年型糖尿病。然而,最近国外有关资料报道,儿童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日增。其特点是这些小患者中较多为”小胖墩”,故我们称为“胖墩糖尿病”。 为何小胖墩糖尿病会日益增多?究其病因。这与他们的物质生活优裕、食品丰富、营养过剩和体力活动减少有关。肥胖者的体内脂肪增多,致使机体对体内胰岛素不敏感即使体内胰岛素分泌正常也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医学上称为胰岛素抵抗)。因此,小胖墩“外强中干”。控制血糖的能力下降。故易患糖尿病。此外。还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父母患有糖尿病,其小胖墩更容易得糖尿病。 小胖墩一旦得了2型糖尿病,危害比成人2型糖尿病更大。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往往提前在青壮年期出现,并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小胖墩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尤其是我国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对孩子宠
“多酸少碱”易致孤独症 国内外研究人员发现,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发展与过量食用“酸性食物”密切相关。儿童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过量食用酸性食品会损害大脑功能,若摄入量过少又会导致思维功能紊乱,对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注意孩子膳食的“酸碱平衡”,婴儿应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碱性矿物质,有益于孩 子智力的发展;较大的孩子则应少吃糖,多吃蔬菜、水果、杂粮等“碱性食物”。 6岁以下孩子别用含氟牙膏 6岁以下孩子牙齿尚处在发育期,使用含氟牙膏会损害其牙齿表面釉质,造成釉质矿化不全,最终导致氟斑牙,使整个牙齿发黄,难以洗去。此外,6岁以下儿童吞咽功能仍不健全,有可能咽下较多含氟牙膏,导致急性中毒。 孩子6岁前不宜学写字 因为学龄前孩子的手部机能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很难正确掌握握笔方法,写出来的字
寄生虫是严重危害少年儿童健康的常见病,服用驱虫药应选择合适的时间,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什么时间为孩子驱虫最为合适呢? 大家知道患寄生虫病的孩子主要原因是不自觉地吃进了一些寄生虫卵(如蛔虫卵、蛲虫卵)后而染病的。特别是在夏季,食入虫卵的机会比其他季节相对要多,孩子又常接触一些不干净的物品,虫卵便会不知不觉进入口中而使其患病。到了秋天这些食入肚中的寄生虫卵经过约二个月的发育正好变成小虫子,寄生在孩子体内,这时进行驱虫效果最好。蛔虫等寄生虫有“遇温则安”之习性,且孩子在秋天接受驱虫治疗时对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易耐受和适应,容易恢复健康。现在常用的驱虫药物有“甲苯咪唑、噻嘧啶和肠虫清”等。服用驱虫药物前可食用一些食醋以达到最佳的驱虫效果。胡素珍
幼儿急疹,也叫烧疹或玫瑰疹,由病毒引起,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发病多是1岁以内的小儿,2岁以上者少见。患过此病后,一般不再患第2次。 幼儿急疹它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经过一段潜伏期就开始发烧,起病很“凶猛”,小儿突然高烧,可达39~40℃。个别患儿病初有因高热发生抽风的,一般仅抽一次,时间很短,抽风后仍然一切如常。查白细胞也不高,嗓子有点红,常在耳朵后面或枕骨后两侧可摸到黄豆大的淋巴结,孩子发烧一直不退,吃药、打针都无效,等烧到3~4天突然退烧,全身出粉红色的斑丘疹,面前和四肢疹子较少或无疹,本来伴随发烧出现的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也随着烧退疹出逐渐消失,1~2天疹退后不留痕迹、不脱皮,这就是幼儿急疹的特点。 得了幼儿急疹怎么办?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让患儿休息,病室内要安静,空气要新鲜,被子不能盖得太厚太多。
红眼病医学上称为急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春夏季极易流行。 该病传染性极强,只要健康的眼睛接触了病人眼屎或眼泪污染过的东西,如毛巾、手帕、脸盆、书、玩具或门把手、钱币等,就会受到传染,在几小时后或1—2天内发病。小儿生性好动,如不注意预防,往往一个孩子得病很快蔓延全家或整个幼儿园。 红眼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双眼先后发病,发病后眼部明显红赤、眼睑肿胀、发痒、怕光、流泪、眼屎多,一般不影响视力。由病毒感染的红眼病,症状更明显:结膜大出血、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还会侵犯角膜而发生眼痛,视力稍有模糊,病情恢复较慢。 眼科专家提醒:春季大气温暖,加强预防是防治小儿红眼病的根本途径,尽量不要带或少带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若小儿已感染上红眼病, 一、应进行适当隔离,不要让患儿串门,暂时不要去幼儿园,不要到理发店、浴池,以免疾病蔓延; 二、患儿
冬末春初是宝宝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包括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小孩脑膜化脓性疾病。每年二月至四月,是发病高峰期,成人可通过隐性感染免疫而不发病,但成人的鼻咽部可带这种细菌,通过呼吸道(以咳嗽、打喷嚏、讲话等形式)传给他人。因此,这种疾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 流脑细菌通过空气、飞沫侵入宝宝的鼻咽部进行繁殖,并产生大量的内毒素,宝宝身体抵抗力差,此细菌及内毒素通过血液及血脑屏障进入体内和脑部,引起败血症和化脓性脑膜炎。婴幼儿特别容易发病。 生病的孩子有这些症状 ★起病急,病初有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症状,临床上常常容易被忽视。随即发热,热度很高,寒战、乏力、哭闹不安,大孩子有头痛、呕吐等,重者表情呆滞,面色难看。 ★因为细菌经血液引起败血症,细菌堵塞小血管,所以这时在宝宝皮肤上可看到大小不等的出
春天来临,如何识别、预防4种孩子易患的传染病,儿科专家给大家做了介绍: 麻疹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经过初期打喷嚏、咳嗽、头疼、发热、流泪等感冒症状后,会在颊黏膜出现麻疹斑。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播源。 水痘主要表现是发烧,会出现米粒大小红色豆疹。皮疹主要出现在前后胸、腹背及 头面、头皮、脚底,手指、手掌也可出现。可选用散风清热、利湿解毒的中草药治疗。疱疹可涂紫药水促进疱疹吸收结痂和预防细菌感染。 猩红热多发年龄1—10岁,主要表现是发烧、嗓子疼。发烧1—2天后,全身可见到皮疹。皮疹常常持续3—5天,然后逐渐减轻消退,体温也随之正常。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多发于4—15岁儿童,主要表现是发热、全身不舒服,1—2天后腮腺肿大,进食及咀嚼时疼痛明显,有一部分孩子下颌的颌下腺也会肿大。 预防这些疾病的办法是尽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居室要经常开窗
医学认为,尿床多是由于小儿大脑功能有障碍造成的,因此又称功能性遗尿症。引起这种病的最常见原因是精神因素,例如受惊、过度疲劳、来到新环境、不正确的教育等。 如果小儿从小尿床且从未停止过,医学上称为原发性遗尿症或夜尿症;如果小儿在2—3岁已能控制夜间排尿,但以后又出现夜间遗尿,称为继发性遗尿症。遗尿症一般到12—18岁后可痊愈。 对尿床小儿矫治不可用限水的方法,因为小儿体内水份占体重比例较成人高,而且对水缺乏的代偿能力不足,饮水过少对小儿健康有善。如果白天限水过度,孩子总是口渴,到晚上会大量喝水,这样,孩子睡觉时尿液也增加,尿床会加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小对小儿进行排尿训练,根据孩子尿床的情况,白天稍增加饮水量。在孩子要排尿时,让其憋片刻,以锻炼膀胱的收缩能力。如果小儿膀胱的功能有所改善,膀胱的储尿量增加,小儿睡眠时排尿次数减少,
急性肾炎是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易转变为慢性肾炎,之后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和肾功能衰竭。许多人都知道本病的预后较差。虽然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治疗手段的增加,除药物治疗外,上述患者还可以接受腹膜透析、中药结肠灌注、血液透析、最终换肾等治疗,可以改善病人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生存期。可是这一来花费也很大,给病人、家属乃至国家增加负担。 根据临床医师的观察,有相当一部分慢性肾炎是由于未能及早发现急性肾炎的早期症状,延误治疗所造成的。部分急性肾炎患者发病前有一个感染阶段,尤以秋季、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丹毒、脓疱疹、多发性疖肿等多见。如发生链球菌感染,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即有可能影响到肾脏,导致排尿减少而浮肿。除存在上述感染病灶外,浮肿是出现较早,也是最突出的肾
2岁之前的宝宝夜间尿床是正常情况,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具备控制排尿的能力;而2岁半以上的宝宝,60%已经能够控制排尿了。如果3岁多的宝宝仍然经常尿床,那就可以诊断为遗尿症。家长们想出各种方法来防止宝宝尿床,如限制宝宝晚上的饮水,夜间叫宝宝起床小便,训练宝宝练习憋尿等等,但往往收效不大,这是因为遗尿与宝宝先天发育不良、体质较弱有很大的关系。 只要宝宝的泌尿系统没有问题,那遗尿症在中医上来讲多与肺、脾、肾的功能失调有关。肾气不足、膀胱失约造成的遗尿尤为多见,因此患有肾炎的宝宝也多伴有遗尿的现象。家长在日常饮食中给宝宝多吃一些补肾的食物,改善肾虚的状况,遗尿症自然就会消失。 遗尿症宝宝的食疗法: 1.患有遗尿症、肾炎及哮喘的宝宝,在冬天吃一些胎盘粉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每晚临睡前给宝宝吃3克胎盘粉(一啤酒瓶盖的胎盘粉是6克),坚持一个冬天,宝宝的抵抗力会明显增强。具体
小儿包茎 包茎就是包皮口狭小,使包皮不能翻转,从而不能暴露阴茎头(龟头)。其病因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性包茎可见于每一个正常的男性新生儿。 孩子出生时包皮与阴茎头之间粘连,3~4岁时,由于阴茎及龟头的生长,阴茎勃起,大部分男孩的包皮可自行退缩,外翻包皮显露龟头。但部分男孩包皮口细似针孔,包皮不能自行退缩,妨碍龟头甚至整个阴茎的发育,有的还发生排尿困难。后天性包茎多继发于包皮过长引起的包皮炎及包皮和阴茎头的损伤,包皮口有瘢痕性挛缩,皮肤失去弹性和扩张力,使包皮不能向上退缩。 ★对策:对于婴幼儿期的先天性包茎,家长可以在家进行清洗护理。先将包皮反复上翻,以扩大包皮口。此过程手法应轻柔,且每次应适可而止,以免引起患儿疼痛。当孩子阴茎头露出后,再清洁包皮垢,然后将包皮复原,否则会造成嵌顿包茎。如果包皮口很紧,不能上翻或属后天性包茎,则应行包皮环切术。手术应在5~6岁
医生专家:您好!我的宝宝8个月大时小鸡鸡发炎,医生说由于粘连,只要将其撑开露出小龟头经常洗洗就可以了。这样我一直坚持给宝宝清洗到现在,可是这几天我发现翻开能露出的小龟头部分已经少一些了,并且,我感觉他有点尿频。是不是它又连到一起了,我现在该怎么办呢?为什么我经常给他洗,还会这样呢?经常发炎的“经常”是指多长时间呢?我很着急,不知道对于这么大的宝宝(19个月)怎样的方法才最适合,最有把握的呢? 婴儿专家回答: 经常洗,是指每天,另外,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幼女的外阴阴道炎症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一是其外生殖器本身发育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差,如果不注意卫生或保护不当,则易患炎症;二是由阴道内异物引起。幼儿由于好奇或企图解除瘙痒,将发卡、扣针、玻璃珠或某些小玩具放入阴道内,时间长了会引起炎症,使分泌物增多,呈脓血性并有恶臭,久而久之阴道黏膜形成溃疡或炎症而引起肉芽组织增生,将异物埋藏在深部,不易发现和取出,并造成炎症久治不愈。较大的异物,通过肛查就可以发现,较小的异物则须经阴道检查才能发现。B超、X线透视均可协助诊断。应经消炎、止血后在麻醉下取出异物。 幼女外阴阴道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患病的母亲、保育员以及幼儿园儿童的衣物、浴盆、手等传播;也可由于外阴不洁,被大便污染或直接接触污物而引起。感染外阴阴道炎后局部会出现瘙痒,如忍不住用手抓外阴部,还会引起深度感染。患儿大小阴唇、阴蒂红肿,尿道口、阴道口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黏膜破溃、分泌物
沈尔安 病例: 初春的一天早上,张女士带着她6岁的儿子军军来到笔者的诊室。她说近日发现军军的小便有点异常,有时比较混浊,冷却后变成乳白色,很像牛奶或豆浆,但军军的日常饮食、大便均正常,也照常玩耍。张女士非常担心军军是否患病了。笔者询问了军军的病史,并对他进行了体格检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发现。嘱他化验小便后,除显示有4个加号的草酸钙结晶外,其余结果也正常。原来,军军的“牛奶尿”情况属于结晶尿,与尿中的盐类结晶有关。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尿液是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泄三个过程形成,最终排出人体的代谢产物。小儿肾脏发育尚未成熟,所以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浓缩及再吸收和排泄功能均较差。健康人的新鲜尿液应该是透明澄清的,或略带点淡黄色。但尿液的颜色也与季节、饮水等有关系。例如,夏季天气炎热,身体消耗的水分多,尿量就相对减少,尿液可能会发黄;反
泌尿系感染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主要由大肠杆菌引起,其次有变型杆菌、产气杆菌、副大肠杆菌等感染,少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偶由病毒、支原体或真菌引起。感染途径有: (1)上行感染:多见于女孩,与尿道短有关; (2)血行感染:多发生在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于上感、脓皮病、肺炎、败血症等病程中; (3)直接感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如腹膜炎、阑尾炎等可直接侵犯泌尿道; (4)淋巴感染:肠道与肾、泌尿道之间有淋巴通路,肠道感染时可致泌尿系感染,但较少见。膀胱镜、导尿管,结石、尿路外伤、顽固性便秘及过度憋尿等均可成为感染诱因。感染可累及尿道、膀胱、肾盂及肾实质,易反复感染及复发,以女孩为多见。根据病原体侵犯的部位,可分为下尿路感染(尿道炎、膀胱炎)及上尿路感染(肾盂及肾实质受累)。 治疗原则是控制症状,消灭病原菌,消除诱发因素和防止复发。急性尿路感染时应卧床休息,
5岁以上儿童在睡眠中出现无意识遗尿或尿床,这种现象至少每周两次以上且持续超过半年即可诊断为小儿遗尿症。这是记者日前在北京儿童医院遗尿门诊了解到的。 该门诊主治医师刘小梅说,国外统计显示,遗尿症发病率平均为10%~15%。而小儿遗尿症的病因目前研究认为有多种相关因素如:遗传因素、膀胱功能不完善、神经中枢睡眠觉醒障碍、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等等。在门诊,医生常需询问遗尿症患儿的家族史,研究发现若父母一方患遗尿,孩子就有1/2的可能性尿床。而继发性遗尿症多涉及肾内科、内分泌、泌尿科、神经、心理等多方面的器质性疾病,需及早诊治。 研究表明,长期遗尿可对患儿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多数尿床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孩子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不爱与人交往,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不敢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夏令营、军训、旅游等,处事能力差。家长对孩子的责备和惩罚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这必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世界已有糖尿病患者1.25亿人,其中儿童糖尿病占糖尿病人的10%—15%,并且其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儿童糖尿病多见于肥胖或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少年儿童,多在10—14岁之间发病,也有早于5岁时即发病的病例报道。 医学专家们调查发现,儿童糖尿病发病多在寒冷的冬春季,这种季节性的发病特点似乎又与冬春季病毒活跃且感染机会多有关。国内外的许多资料表明,柯萨奇病素、腮腺炎病素、心肌炎病毒等均可致实验动物诱发糖尿病。当然,病毒感染虽多见,但引起糖尿病的仅为极少数,同一时间内只有约10%的儿童糖尿病是因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感染所致的糖尿病,其发病时间也不尽相同,一般分为急性发病和相对缓慢发病两类。前者少见,且病情较重。部分儿童感染病毒数日后即表现出糖尿病临床征象,有的于感染后数月才有糖尿病表现,甚至也有于数年后发生糖尿病的病例。因此,在寒冷的冬春季里,为预防儿童糖尿病的发生,
传染病
初生疾病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皮肤五官
口腔疾病
泌尿生殖
呼吸系统
初生疾病
传染病
体检免役
消化系统
皮肤五官
泌尿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