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缓解宝宝感冒症状的方法
    缓解宝宝感冒症状的方法

            感冒了,用药缓解症状是常识,但有些人却必须除外,比如婴幼儿。近些年来,有关儿童慎服感冒药的观点已经得到了中外专家的认可,但不吃药,难道看着自家宝贝"受苦"?美国《父母》杂志近期刊文,给出了几种不用药,就能缓解感冒症状的方法。         咳嗽、嗓子疼了:         适当的咳嗽可以帮助孩子清理气管中的黏液,起到顺畅呼吸的作用。所以,尽管孩子的咳嗽声让大人感到心疼,但千万不要他们稍一咳嗽就忙着止。喝止咳药水更是不行,因为它通常会产生口干、眩晕、困倦等副作用,还会对孩子幼嫩的咽喉产生刺激。如必须止咳,父母可以选择替代方法。  

  • 宝宝感冒缘自“美食”作怪
    宝宝感冒缘自“美食”作怪

      爱吃炸鸡腿常感冒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儿科医师介绍,许多父母一见孩子咳嗽、发烧,就急忙给小儿吃药,中药、西药吃了不少也不管事儿,只好又到医院打针输液,如此反复,孩子的病情还是时好时坏,弄得父母直挠头。病因就是没给孩子“通便”。   原来,小儿感冒的发生很多都与平常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造成小儿食积、便秘有关。一些孩子常吃洋快餐,尤其是炸鸡腿等油炸食品,还有的爱吃烤羊肉串、巧克力、花生,爱喝咖啡。这些热性食物一旦食用过多,便内热丛生、灼伤津液,使肺热、灼津为痰,使肠热少水、大便干结。研究表明,一旦大肠粪食燥结,往往能够引起肺泡巨噬细胞死亡率增高,肺组织抵抗力下降,进而引起反复的肺及呼吸道感染。   便秘使感冒易复发   临床统计发现,小儿感冒症状有三种:咳嗽不停、挟痰;发热、挟滞;发高热,挟惊。其中发热、挟滞患者占绝大多数。有八成小儿感冒大

  • 新生儿黄疸家长忽视不得
    新生儿黄疸家长忽视不得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延迟喂奶(开奶晚)、呕吐、生时及生后缺氧、寒冷、胎粪排出晚均可加重生理性黄疸。新生儿ABO溶血、RH溶血、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症、败血病等,可造成病理性黄疸。黄疸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该病多危及生命,即便抢救治疗及时保住生命也会遗留日后的脑瘫。   无论是妈妈怎么坐月子,一定不能让宝宝在黑暗的

  • 正确诊断小儿秋季腹泻
    正确诊断小儿秋季腹泻

      1、什么是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及多种病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患儿大多数是2岁以下的宝宝,6—11月的婴儿尤为高发。腹泻的高峰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起,以稀水样或稀糊便多见,但无腥臭味。   腹泻的发病率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死亡率也很高。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腹泻所导致的身体脱水和体内电解质紊乱。 >>>详情 请查看专题《如何应对小儿秋季腹泻》     2、为什么秋季宝宝容易发生腹泻?   缘由1   由于1—2岁的宝宝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所以,身体需要的营养及热能较多。然而,消化器官却未完全发育成熟,分泌的消化酶较少。因此,消化能力较弱,容易发生腹泻。   缘由2   由于神经系统对胃肠的调节功能差,所以,饮食稍有

  • 小儿腹泻用药指南大全
    小儿腹泻用药指南大全

      小儿腹泻用药指南   小儿腹泻用药一:丁桂儿脐贴,功能主治:健脾温中,散寒止泻。适用于小儿泄泻,腹痛的辅助治疗。用法用量:外用。贴于脐部,一次1贴,24小时换药一次。   小儿腹泻用药二: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功能主治:疾病、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导致的儿童及婴幼儿抵抗力下降; 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营养消化吸收差;腹泻、腹痛、腹胀、便秘;饮食不当;水土不适。用法用量:每日一至二次,每次一包;取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加入到适量温水或牛奶(37℃以下)中冲服。   小儿腹泻用药三:小儿功劳止泻颗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止泻。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五周岁以下一次2.5克,五周以上一次5克,一日3次。   小儿腹泻用药四:健儿止泻颗粒,功能主治:固脾止泻。用法用量:开水冲服,周岁以内一次6克,一至五岁一次6-12克,五岁以上一次12-18克,一日3次。   >>&

  • 详解新生儿42天体检内容
    详解新生儿42天体检内容

      42 天检查的项目:   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的测量,婴儿智能发育的评价。   体重:是判定宝宝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测量体重最好是在宝宝空腹,排去大小便的时候进行,并尽量给宝宝脱去外衣裤、鞋帽等。测得的数据应减去宝宝所穿衣物及尿布的重量。   新爸爸、新妈妈不仅要关注宝宝的体重是否达到参考标准,还应该注意宝宝体重增长的速度。有的宝宝出生时体重比较轻,但其增长速度已达到正常水平,尽管测出的体重还没有达到参考标准,家长也不必担心,因为宝宝的生长发育很正常;而有些宝宝虽然测出的体重符合参考数值,但增长速度比较慢,倒要认真寻找一下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身高:是宝宝骨骼发育的一个主要指标。   人的身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内分泌、营养、疾病及活动锻炼等,所以,一定要保证宝宝营养全面、均衡,睡眠充足,并且每天

  • 小儿肾病综合症忽视不得
    小儿肾病综合症忽视不得

      有这样一个病例:一位3岁的男孩发烧咽痛,妈妈带他到医院打点滴两天,可是病情仍没好转。随后几天,男孩一直在发低烧,好几天都不想吃东西,双眼睑及下肢还肿了起来,尿也少了,到医院检查发现,尿中有大量的蛋白,医生说,小男孩因上呼吸道感染,诱发了小儿肾病综合征。   后来据医院肾病专家讲解,肾病多由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每到初春或季节交替之时,像病例中男孩这样患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小儿肾病综合征有很多。这是因为天气忽凉忽热,儿童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等,如果不及时有效控制感染,在1-4周后就有可能诱发肾病综合征了。   根据相关资料研究了解到,引起小儿肾病综合征的原因很多。感冒时,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会吞吃入侵体内细菌及病毒,形成一种抗体,而后死亡,达到消灭病菌的功能,以确保人体不受影响。     小孩子因为体质弱,体

  • 常给小孩吃香菇预防感冒
    常给小孩吃香菇预防感冒

      孩子容易患感冒,首先与他们机休的生理、解剖特点,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0%~90%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能引起感冒的病毒有200多种;占10%~20%的感冒是由细菌所引起的。1岁以内的婴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所以更容易患感冒。   常食用香菇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小儿感冒?   香菇热量低,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能提供儿童身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对儿童生长发育很有好处。香菇中含有一般蔬菜所缺乏的麦甾醇,麦甾醇可转变为维生素D,能促进儿童体内钙的吸收。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的专家通过研究发现:香菇中含有一种高分子量多聚糖(HMWP),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经常食用香菇对于增强儿童免疫力,预防感冒病毒也有良好的效果。鉴于儿童消化系统比较娇弱,做香菇时一定要洗净、蒸透,煮烂。要想充分吸收香菇的营养,最好选择干香菇。   那么,家长在给小孩食用香菇前,应该知道

  • 黄疸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黄疸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新生儿出生后的皮肤和眼睛黄疸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可使其免受自由基的损害。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Solomon H. Snyder博士指出,所有婴儿和成人机体内均有对抗自由基的保护机制,最新研究提示婴儿体内的胆红素对其有保护作用,这种色素是一种抗氧化剂,使新生儿表现为轻度黄疸。新生儿轻度黄疸属生理性,但出生后体内胆红素水平较高应予重视,注意是否有病理情况发生。   胆红素是由于衰老的红细胞和机体内含血红素的成分崩解所致,当血中积累的胆红素超过肝脏向肠道排泄的量时,即出现黄疸。众所周知,过多的胆红素对婴儿有害,但出生后胆红素轻度升高的原因尚不明了,健康婴儿出生后1周血中胆红素水平可升至15-20 mg/dl,但重度黄疸(胆红素>25-30 mg/dl)如不治疗将导致脑损伤。重度黄疸的治疗包括光疗,蓝光照射可使胆红素变为容易从尿中排出

  • 秋季小儿腹泻如何合理补液
    秋季小儿腹泻如何合理补液

      一到秋季,腹泻的人就增多起来,尤其是儿童。看到孩子腹泻,家长就会着急给孩子吃些抗菌消炎药,其实找到病因最重要,而有些大人吃的止泻药对孩子并不适用。   秋季腹泻,又叫轮状病毒肠炎,是4岁以下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生于9月份至来年1月份。由于小儿消化系统没有完全发育,加上秋季早晚温差大,宝宝对外界适应能力弱,轮状病毒就会趁虚而入。如果孩子吃东西不洗手、爱咬手指,也容易感染病毒。秋季腹泻一般起病急,病初即有呕吐、腹泻等症状。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一般数日后呕吐渐停,腹泻减轻。     诺氟沙星儿童不可用   看到孩子腹泻,有的家长马上给孩子吃诺氟沙星胶囊,这是错误的。动物实验表明,诺氟沙星可影响幼龄动物的软骨生长,对儿童身高发育不利。另外,秋季腹泻是病毒引起的,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孩子,不用治疗就能好,如果在不合并感染的情况下使用

  • 正确护理婴幼儿腹泻原则
    正确护理婴幼儿腹泻原则

      多补充水和电解质   腹泻的严重后果就是引起婴儿从大便丢失大量的水和电解质,加上呕吐、少饮,很容易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使病情加重。所以给腹泻患儿多补充水和电解质是治疗腹泻的关键。一般每天补液量为每公斤体重约100毫升,其中糖2克、盐0。5克,可让宝宝随意口服。如有呕吐仍可少量多次喂饮,让胃清洗干净。呕吐停止后即可喂哺奶类。失水严重的还应该静脉补充液体。     不要禁食   腹泻时婴幼儿自动饮食减少,排出增加,肠道吸收障碍,而婴幼儿营养的需要相对较高,如营养补充不足,限制饮食太严,禁食时间长很容易引起营养不良,出现代谢紊乱,以致病情迁延。奶类制品是最适合宝宝消化和需要的食品,腹泻婴儿以母乳喂养者应继续喂母乳,没有母乳者可以用牛奶代替,一般就可以保证宝宝的营养需要。     不要止吐   呕吐可能是腹泻的早期症状。如果由于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不但不要止

  • 在家如何护理腹泻宝宝
    在家如何护理腹泻宝宝

      重点1 及早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   很多妈咪只要宝宝一腹泻,便急着往医院跑。其实,宝宝在腹泻一开始时,多为轻度脱水。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完全可在家里进行治疗。这样既及时又方便,还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宝宝恢复病情很有利处。那么,妈咪首先要做的是判断宝宝是否是轻度脱水。轻度脱水的宝宝有口渴感,口唇稍干,尿比平时要少,颜色发黄,并且表现出烦躁、爱哭。   妈咪可从以下几种补液方法中选择一种:用自制的糖盐水补液,即在5000毫升的温开水中加入1.75克精食盐和10克白糖,1.75克精食盐相当于啤酒瓶盖的一半,10克白糖相当于2小勺;用自制的米汤加盐液体补液,即在500毫升温开水加入1.75克的精食盐;用医生给开出来的ORS(口服补液盐)补液,ORS补液盐是已配好的干粉,使用时按说明书配成液体即可。     然后,在最初4小时里,按宝宝的每公斤体重给予20&mdash

  • 一位6周岁宝宝的体检过程
    一位6周岁宝宝的体检过程

      周六宝宝来市区了,我们去楼下接他直接去妇幼保健所体检。到了哪儿人好多啊,我们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才轮到宝宝体检,结果他已经睡着了,被吵醒后哭得眼泪汪汪的,根本不配合,怎么哄都不行,最后没办法只好放弃,直接去打预防针,到了打针处工作人员已经下班了,一上午什么也没做。我们后来带他去超市买东西,哄着他说“明天去体检,今天就买好多好吃的东西给你,好不好?”他摇摇头不愿意,我们说如果不愿意体检东西就不买。没买到小家伙宁肯什么都不吃也不肯去体检。   回到家宝宝又开始生龙活虎了,午睡怎么也不肯睡,睡醒已是下午四点多了,带他到楼下去玩玩回家吃晚饭,一顿饭吃了一个多小时。打电话让他和外公讲讲话,他居然一个人抢着讲了十几分钟,我连三句话都没来得及讲就被他挂了,真是晕啊。   晚上给宝宝洗好弄好送到奶奶那边睡觉时我都累得有点两腿发软了,

  • 孩子血尿要引起高度警惕
    孩子血尿要引起高度警惕

      孩子出现血尿,尤其是肉眼血尿,父母亲总是非常紧张;而对无意间发现的镜下血尿,常常又感到困惑不解。那么,怎样才算血尿?血尿从哪里来?如何应对小儿血尿呢? 儿科临床常见的症状,但是病因复杂,涉及面广。除了肾脏损害可以出现血尿外,肾脏以下的泌尿系统以及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出现血尿。   血尿的常见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肾脏疾病:   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感染性、代谢性和药物性肾损害,肾血管病变,肿瘤,先天性畸形(如多囊肾、海绵肾)等;   ●泌尿系统疾病:感染、梗阻、结石、肿瘤、创伤及尿路邻近器官疾病等;   ●全身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风湿性疾病、营养性疾病及功能性血尿等。因此,对于小儿血尿来说,明确血尿的原因才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对待小儿血尿   小儿出现血尿家长应引起重视。因为血尿常常是

  • 揭秘早产易腹泻其原因
    揭秘早产易腹泻其原因

      为什么早产宝贝这么容易腹泻呢?主要是因为早产宝贝的身体发育更加不成熟。   1.早产宝贝的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消化酶的活性低,但营养需要多,吃奶量相对较大,增加了胃肠道负担,因而容易腹泻。   2.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的发育都未成熟,调节能力差,对轻微的外界刺激也不能适应。   3.肠道的免疫功能更差,非常容易被病原体所感染。   早产宝贝易发腹泻3个因由   1.病从口入   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宝贝,如果奶放置时间过长而变质,奶瓶、奶嘴消毒不严,或妈咪没有洗手就护理宝贝,都很容易造成宝贝的肠道感染细菌或病毒。   2.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引起   早产宝贝患了肺炎和败血症时,细菌有时也可从肠道外或血液中透过肠壁,渗入到肠道内,引起宝贝腹泻。   3.消化道功能紊乱   如果配方奶冲配不当或宝贝受凉,就会发生消化道功能紊

  • 小儿痢疾须禁忌6种饮食
    小儿痢疾须禁忌6种饮食

      宝宝患小儿细菌性痢疾,有发热、腹痛、便后有下坠感及伴有粘液便或浓血便等现象,那妈妈们要在宝宝的饮食上注意哪些问题呢?   为了预防菌痢传播,除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外,在饮食上还有下列禁忌:   ①忌肉类浓汁及动物内脏。因其含有大量的含氮浸出物,如嘌呤碱和氨基酸等。含氮浸出物具有刺激胃液分泌作用,汁越浓作用越强,加重了消化道负担。而且细菌性痢疾病人肠道有病变,有恶心呕吐等症,消化吸收更差。   ②忌粗纤维、胀气食物。如芥菜、芹菜、韭菜等纤维粗较多的食物,不易消化,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炎症不易愈合。而牛奶和糖、豆制品也易引起肠道蠕动增加,导致胀气。   ③忌刺激类食物。如煎、炸及腌、熏的大块鱼肉,对肠壁有直接刺激,使肠壁损伤加剧;这些食物又难以消化,胀气发热,停留的时间长,会加重消化道负担。   ④忌污染食物。

  • 肝炎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肝炎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指发生于新生儿期的以结合胆红素增高性黄疸,大便呈白陶土色,伴肝、脾大,以及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病因有(1)各种病毒:巨细胞病毒、各种肝炎病毒等;(2)胆汁淤积或肝内、外胆道闭锁;(3)代谢缺陷病:如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梅缺乏症等。 本病多由母亲妊娠时宫内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疹病毒、弓形体等引起,由母亲直接传播给胎儿,母亲可不发病。母亲患乙型肝炎及有宫内感染史者,新生儿发病率高。本病预防关键是母孕期避免各种疾病感染及患肝炎,可使本病发病率下降。本病治疗疗效未令人满意,部分病人有向慢性肝炎、肝硬化发展的趋向,故及应早诊断、治疗。   临床表现:   1.生理性黄疸退后又现,或一直持续不退。   2.起病缓慢、吐奶、厌食、体重不增、腹胀,大便色泽变淡黄,重者可变灰白色,

  • 如何预防护理新生儿黄疸
    如何预防护理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如下几点:   (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3)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6)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7)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

  • 如何预防婴幼儿腹泻?
    如何预防婴幼儿腹泻?

      过去本症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之一,也是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经国内外多年研究,加强预防,提高了诊治水平,近年来发病较少,病情也较轻,但仍是婴幼儿的常见病。首都儿科研究所1986~1988三年间,在七省一市进行了30万人次的逐月小儿腹泻监测。结果农村5岁以下小儿发病次数平均每年2.01次/人,北京市为0.45次/人。对比第三世界平均每年3.3次/人为低。以7~8月份为高峰2岁以内小儿占3/4。死亡率0.51‰(第三世界平均6.5‰)。根据全国各地统计,婴幼儿腹泻约占科总住院人数的12~24%,农村发病高于城市。遇有治疗有及时或有严重并发症如营养不良、肠道外感染等情况,仍有死亡。一般医院病死率已降至1%左右。     主要方法:①鼓励母乳喂养,尤以生后4~6个月和第一个夏季最重要,应避免夏季继奶;②

  • 宝宝易得感冒的四种症状
    宝宝易得感冒的四种症状

      一、宝宝踢被子容易感冒   宝宝踢被子不是因为淘气。睡热了,孩子自然会踢被子的。睡觉前,妈妈怕他凉着,盖得比较厚,而宝宝可能会出汗。到了下半夜气温下降,妈妈也睡着了,把被子踢光的宝宝,此时最容易受凉感冒。   最好不让宝宝穿着针织内衣内裤或比较厚的睡衣睡觉。穿小裤叉、小背心睡觉,宝宝就比较安稳,不那么爱踢被子了。穿得越多,越不舒服,就越要踢被子,反而会受凉。   宝宝已经睡着了,不管是在怀抱中、推车中、自行车后座上、汽车座椅中,都要避免受风。   宝宝刚刚睡醒,不能马上抱到户外去,让孩子先在室内活动一会儿。   白天睡觉时,也应该脱去外衣,盖上薄被,醒后再把外衣穿上。     二、宝宝运动后容易感冒   玩得浑身是汗的孩子回到家里,马上打开龙头洗脸,打开冰箱吃冷饮,对着电扇吹。如果家里有空调,孩子进屋后满身的汗立即就没了。   这是典型的冷热不均。与成人不同

宝宝疾病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