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在婴儿出生的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满6月龄起,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基础上添加辅食,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中指出,“辅食应保持原味,不加盐、糖以及刺激性调味品,保持淡口味。”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实践这一原则却阻力重重,甚至充满误区:
长辈愤愤然说,“不加盐,没味道,难怪孩子不爱吃!”
广场上的大妈说,“不吃盐,没力气!”
宝爸兴冲冲地说,“我给孩子买了儿童酱油、儿童肉松!”
宝妈斩钉截铁地说,“别用盐了,我把海虾皮磨成粉,代替盐调味!还能补钙呢!”
请问,以上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所谓“以理服人”,让我们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学起吧!
婴幼儿每天可以摄入多少盐?
中国人把咸味(食盐)列为“五味之首”。俗话说,“好厨师一把盐”,用盐的最高境界, 是多一分则咸,少一分则淡,轻重失当,则五味失调。
食盐还是谷氨酸钠的引发剂,没有咸味就吊不出菜的鲜味。这也是为什么平淡无奇的肉汤,加入一小勺盐,立刻味道鲜美的原因。
因此,食盐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加盐,没味道”,“不吃盐,没力气!”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天钠的摄入量应不超过2000mg(相当于5g食盐),7~24月龄婴幼儿每天的钠摄入量应不超过350~700mg(相当于0.9~1.8g盐)。
7~24月龄婴幼儿的肾脏、肝脏等各种器官还未发育成熟,过量摄入食盐可能会增加肾脏负担。
淡口味食物有利于提高婴幼儿对不同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减少偏食挑食的风险;淡口味食物也可以降低儿童期及成人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看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疑惑:
不是说“辅食不加盐”吗?怎么又说“7~24月龄婴幼儿每天的钠摄入量应不超过350~700mg(相当于0.9~1.8g盐)?
这里,我们就需要了解什么是“隐形盐”。
什么是“隐形盐”?
食盐的主要成份是氯化钠(NaCl),能在体内分离出钠离子。
1g食盐=400mg钠
1g钠=2.5g食盐
“钠”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在人体内参与水代谢,调节酸碱平衡,维持正常血压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
当人体因腹泻、呕吐等原因大量丢失“钠”时,会表现倦怠、无神、血压下降,甚至休克;但是,盐吃多了,人体摄入的“钠”就会过量,而过量的“钠”与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等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钠”不仅存在于食盐中,母乳以及其他天然食物里都存在,比如肉、鱼、蛋、水产类、水果蔬菜等。
因此,尽管孩子的辅食中没有人为添加食盐,但是,也可能因为天然食物中“隐形盐”——“钠”的存在,导致钠摄入总量超标!
母乳中的钠含量可以满足6月龄内婴儿的需要,配方粉的钠含量高于母乳。
7~12月龄婴儿可以从天然食物中,主要是动物性食物中获得钠。如1个鸡蛋含钠71mg,100g新鲜瘦猪肉含钠65mg,100g新鲜海虾含钠119mg,加上从母乳中获得的钠,可以达到7~12月龄婴儿钠的适宜摄入量(AI)350mg/d。
13~24月龄幼儿开始少量尝试家庭食物,钠的摄入量将明显增加。
高含量“隐形盐”藏在哪里?
经过加工后的食品,其中的钠含量大大提高。
一些加工食品虽然吃起来没有咸味,但在加工过程中都添加了食盐,如面条、面包、饼干等。
某些腌制食品和预包装食品也属于高盐(钠)食品。
小编为大家列举常见食物中,高钠含量食物表(/100g食物)
我们在日常消费中,应该怎么分辨呢?
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中,“钠”是强制标示项目,购买时应注意食品的钠含量。
按照我国的食品标签法,食品标签上需要标示每100g食物中的能量以及各种营养素的含量,并标示其占全天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NRV%)。也有的产品会以30g、50g或每份克数为计量单位,这样第一眼看起来钠的数值会低,但其实并非如此。
一般而言,超过钠30% NRV(营养素参考数值)的食品需要注意少购少吃。
比如这款千岛酱,钠的NRV%高达60%!是绝对不建议给婴幼儿食用的,成人最好也控制一次性的进食量。
小编再以手边的两款零食为例,大家可以判断一下,哪款更为健康:
(A款)
(B款)
A款:根据营养成分表显示,每34g该零食含有钠342mg。
B款:根据营养成分表显示,每100g该零食含有钠39mg。
因此,基本可以判断出:B款零食要更健康,毕竟A款如果换算成每100g,其钠含量会更高!
你可能会好奇:“A、B款分别是什么零食啊?”
A款是某热销的,号称“宝宝零食”的芝士鱼肠。
B款是某品牌的每日坚果(原味)。
因此,家长在为孩子购买成品辅食、零食时,一定要学会分辨,仔细阅读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警惕高钠食品,而不是盲目听商家吹嘘“这是宝宝零食!”
避免“隐形盐”超标,你可以……
尽量选择新鲜的天然食物
虽然天然食物中也含有钠,但比起加工食品来,天然食物中的钠含量可就少得多了!如果食用新鲜、烹饪得当(建议多采用蒸、煮)的话,还能保留更多的营养素。
因此,不妨将孩子辅食中的加工肉泥、果蔬泥用鲜肉和新鲜蔬菜剁泥,水果用刮泥代替,最好不过!
当孩子咀嚼和吞咽能力更强时,用新鲜的果蔬块代替果干,不仅能让孩子品尝到更多的天然味道,利于味觉发育,也能在色泽、形状、口感和多种多样的触觉上给孩子带来丰富的刺激!
自制辅食和零食
对于孩子喜欢的零食或辅食,如饼干、馒头、面条,不妨在时间充裕的时候亲自下厨,既可控制盐和糖的添加,还能和孩子一起享受劳动的快乐!
Ps:自己做饼干,可以选择减糖低盐的方子。
自己做馒头、面条,就不必再添加食盐起筋道了,可以加点菠菜汁、南瓜泥、紫薯泥等,色泽既好看,营养也丰富!
和家人共同学习营养知识
很多家庭中,长辈的口味相对偏重,除了长期的生活习惯,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味觉退化导致。
因此,家长尽量不要以自己的口味去判定婴幼儿辅食“口味太清淡”。
在制作辅食时,家长可以通过不同食物的搭配来增进口味,如番茄蒸肉末、土豆牛奶泥等,其中天然的酸甜味和奶味是婴幼儿最熟悉和喜爱的!
这些误区要避开!
现在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几个常见场景,答案是不是一目了然了呢?
误区一:不加盐,没味道,难怪孩子不爱吃!
“没味道”是成人的逻辑和视角。
孩子味蕾更为敏感,食物本身的原味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刺激,没有必要再加盐调味。
如果孩子不爱吃辅食,家长需要分析是喂养方式问题、食材问题还是时机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认为是“辅食不好吃”。
比如,是刚喂完母乳,孩子还不饿吗?还是食材种类太单一,孩子感到乏味?或者是孩子运动量不够,消耗太少?
误区二:不吃盐,没力气!
“吃盐有力气”,这种说法并没有错。盐的主要成份是氯化钠,能在体内分离出钠离子。钠离子是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物质,宝宝的身体也需要。
但是,无论妈妈的母乳,还是市场上销售的配方粉、婴儿米粉、婴儿面条等食物中,其实都含有盐的成分。
所以不是说宝宝完全不能吃盐,而是对宝宝来说,吃奶、吃辅食的时候,摄入的盐分已经足够了,所以不需要再额外添加食盐。
误区三:儿童酱油/肉松放心吃!
儿童酱油、宝宝饼干、儿童奶酪,如今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儿童食品,仔细研究起营养成分表来,有些钠含量和成人食品相差无几!
再比如这款:网络上非常畅销的日本某品牌鳕鱼奶酪条,卖家花式炫耀含钙量有多么高,却对高钠含量避而不谈!
也许有的家长会认为:“我只给孩子吃一丁点儿、一小块儿,总的钠摄入量又不多,没有超标,不会对肾脏产生多大的危害!”
对婴幼儿来说,爱吃咸味是天然的味觉爱好,也是一种习得性的爱好。也就是说,孩子天然爱吃有咸味的食物,但接触食盐越早,孩子对咸味的喜好就越强烈,随着长大就会吃得更咸,盐的摄入就会更多。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发现:给孩子偶尔吃了一次加盐的食物后,孩子就不太接受原味辅食,变得偏食、挑食的原因。
误区四:虾皮磨成粉,代替盐调味!
虾皮是晒干的小海虾,部分还经过加盐腌制,很多家长喜欢将虾皮磨碎,当做调味料加在辅食里。
可是,100g虾皮中的含钠量约5000mg!
如果将虾皮加入孩子的辅食中,并且符合家长的口味时,孩子无形中摄入的钠可就不少了!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