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宝宝老爱踮脚?
1、膝窝部肌张力高或脚踝部肌张力高
妈妈可以先观察宝宝放松时,或坐着的时候,他的膝盖、小腿肌肉是否放松?还有脚踝、脚跟和脚底这三个部位是否僵硬?
如果这些部位中的某一个,甚至好几个部位肌张力高,会令宝宝在走路动作时难以伸展和收缩膝窝或脚踝的肌肉,宝宝扶站或行走时就可能踮脚。
改善方法:很多宝宝都是因为原因而踮脚走的,爸爸妈妈可以通过抚触按摩来改善宝宝的这个问题。
2、迷路反射没有抑制和整合
迷路反射出现时,宝宝的身体呈现类似小飞机的姿势,该反射在宝宝出生后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平衡感、空间感和深度感,以及建立肌肉紧实度和本体感。
但在宝宝4-5个月大左右,就应该被抑制,及整合到主动运动中去,整个整合过程可能持续到三岁;若没有,则宝宝在行走时就会出现踮脚。
改善方法:因为缺少俯趴是导致迷路反射没有很好抑制和整合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再也不要忽视宝宝早期的俯趴。
多多进行俯趴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一般3-5个月的宝宝应每日俯趴2个小时以上。
3、对自己的腿和脚的意识不足
宝宝对自己的腿和脚的意识不足,可能会导致他们不能灵活的运用这些身体部位,在行走时就可能出现腿脚僵硬的情况。因此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应尽早让宝宝认识自己的身体,并进一步让他们主动控制自己的身体。
改善方法:平时不要包裹的太严;不要总是给宝宝穿着袜子;不要过早给宝宝穿鞋子;不要过多地限制宝宝用身体探索和体验外界......这样宝宝的身体意识才会发展得更好,才有可能更好的控制和使用自己的身体。
另外有些刚学习扶站或走路的宝宝,他们总是紧绷双腿站着,或扶着,所以常常能见到他们扶着踮脚走。其实这是因为他们还不会打开和控制膝关节。妈妈们可以引导宝宝学习屈膝和下蹲,等宝宝掌握了控制膝关节的技能后,就不会踮脚了。
4、使用学步车,学步带
学步车,学步带也是导致宝宝踮脚走的罪魁祸首,相信很多家长没想到吧。试想一下,宝宝在被拎着走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就会产生误会,会以为走路其实就是只用脚尖。
其实有些踮脚可能和发育有关,妈妈一定不能忽视;但有些宝宝踮脚走可能只是模仿,妈妈不用担心。宝宝成长无小事,专业的婴幼儿发展能让育儿更安心。
这些问题脚型宝宝有吗?
除开踮脚,还有一些其他的脚型问题也深深困扰着爸妈们。
刚学走路的宝宝为保持平衡,很容易出现X型腿,特别是长得比较胖的儿童。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到3岁,甚至5、6岁。不过妈妈不用过于担心,通常宝宝会自行矫正腿形,7岁左右便接近正常了。
但如果宝宝在婴儿时期患上了佝偻病或胫骨受伤,进而造成X型腿的,则需要进行腿型矫正治疗。严重者,则可能需要手术矫正。
基本上所有新生儿的腿部都是偏O型的,这是正常现象。这是因为婴儿在子宫里都是蜷缩着身体,但随着宝宝的自然发育,到2岁左右腿型就会逐渐变直。
但宝宝如果3岁后,腿依然弯曲,可能真的是“O型腿”了。
“O型腿”预示着宝宝可能患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或者是“布朗病”(一种单腿或双腿弯曲)或“脆骨病”。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宝宝可以通过补充维生素D、或多晒晒太阳来预防此病。
扁平足即脚掌没有足弓,和鸭掌差不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扁平足会自动矫正,一般宝宝在3-10岁会恢复正常足形。
但如果父母有扁平足,则很有可能会遗传给宝宝。父母在平时可通过给宝宝按摩脚底、或让宝宝光脚走路等途径,来降低宝宝出现扁平足的风险。
内八字
刚学走路的宝宝经常会出现“内八字”,有些宝宝是两只脚“内八”,有些则是一只脚“内八”。
妈妈不用担心,一两岁的宝宝因系统发育还未完成,走路不稳、出现“内八字”形走姿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但有一种情况需要家长给宝宝做按摩去纠正了,那就是脚部肌张力高引起的“内八”,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多注意。
外八字
“外八字”形腿一般常见于体型较为肥胖的儿童,一般还会伴有扁平足。其他情况下宝宝“外八字”走姿,即“鸭子走路”,妈妈只要正确引导即可。
但若宝宝走路总是向一侧摇晃,则可能是单侧或双侧髋骨“脱臼”引起的。这时要注意查看宝宝的臀纹是不是对称,如若不对称,应及时就医。
其实,畸形腿绝大多数都是生理性的,都在正常范围内,可以自然变直。但如果有其他异常现象,父母就应及时发觉,及早治疗。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