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孩子不是一张白纸
2016年05月24日 10:01
阅读次数:119
孩子的安全感从哪里来?为什么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很多父母总以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需要父母后天的彩绘,其实并不完全是的,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三个故事。仍然和安全感有关。
故事一
一位爸爸习惯性出轨,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在自己妻子身患绝症的最后日子里,他也并无悔意,依旧粗暴对待她。他的儿子特别恨自己的爸爸,几乎恨到了骨子里。然而,等到他结婚以后,他的行为却和自己的爸爸没有什么两样。同样花心,并且在婚姻生活中对妻子实施家庭冷暴力。
严格说,孩子对父母的“恨”,实际上是种深刻的爱。这种复杂的情感让孩子将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个让他纠结万分的人身上。于是,他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他所憎恨的人的行为方式。
在这个个案中,其实孩子的妈妈一直扮演了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她过于贤惠、容忍,采取了一种消极的方式维持自己的婚姻,由于长期负面情绪堆积,她的身体终于垮了。假如妈妈能早一些解决和孩子爸爸的婚姻问题,清除婚姻里的幽怨、憎恨等负面情绪,那么即便最后的结局是离婚,也比让有病的婚姻苟延残喘来得更好,对孩子伤害也更小。由于妈妈没有处理好自己的婚姻问题,于是孩子“继承”了她的那份痛苦。
故事二
一位妈妈特别啰嗦,家里的每一个人似乎都不能令她满意,别人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惹她发脾气。她的女儿从小就很不适应,甚至讨厌妈妈的这种性格。可是,等到她自己也有了孩子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变得跟妈妈一样啰嗦,一直挑剔和容易不满。
个案中妈妈对待女儿的方式,是女儿学习并长期体验过的唯一一种亲密关系相处模式。这种模式像是DNA,化为了她自己的一部分。于是,长大后,女儿吃惊地发现,不知道何时起,自己已然成长为了和妈妈一模一样的人。
父母的所作所为,都会在孩子的生命里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并化为他们的血液,成为他们命运的一部分。一个对妻儿暴力的男人,自己的原生家庭必然也有一个暴力的父亲。同样,爸爸长期酗酒,妈妈隐忍地照顾爸爸几十年,他们的女儿长大后,极有可能再找到一个酗酒的丈夫。因为在妈妈照顾酗酒爸爸的整个过程中,女儿也跟着和妈妈一起,勇敢地承担起了照顾爸爸的责任。等她长大,她已经习惯了作为一个照顾者出现在一段亲密关系之中。
作为父母,如果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幸福,就必须要先学会自我成长。如果你不成熟,且并未察觉到自身各种拧巴、纠结的负面情绪,那么就等于给孩子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孩子将会复制你的情感模式,走向自己的未来。
故事三
我很难与亲近的人保持密切接触。不能承受别人长久的注视,也不会很快去试探并依赖他人,而是经常处于一种戒备状态。我不能松弛下来平静地享受亲友的陪伴。在我眼里,生活不是连续不断的快乐时光。造成这种状况的罪魁祸首,就是恐惧,来自童年的恐惧。我从未感觉到父母对我的认可,我觉得我是不值得爱的。
这位个案告诉我,她小时候父母一直吵架。很长的时间里,她都对父母的吵架有负罪感。她时刻害怕他们分开。但后来长大后回想当初,她宁愿最早的时候,父母离婚了。也许离婚了,她会比现在过得更好些。
现实中,处于同样困境的人不在少数。如果不想给孩子造成这种困境,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父母中的一方,对另外一方保持欣赏和肯定的态度。如果妈妈总对爸爸有怨言,那么真正受伤的是孩子。因为爸爸和妈妈都是孩子最爱的人。爸爸和妈妈加在一起,构成了孩子完整的安全感。现在,最爱的一个否定了另外一个,这就意味着孩子的世界面临着坍塌的危险。
现在我们回到今天的题目:孩子不是一张白纸。
若父母们对此有疑问,那一定是低估了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力。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活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不得不面临这样三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其中,师生关系,将会影响到你与所有长辈、上级关系的搭建;同伴关系,将会影响到你与所有同事、朋友关系的搭建;亲子关系,则将会影响到你所有亲密关系包括恋人、夫妻等关系的建立。对孩子来说,亲子关系是生命早期最重要的,也几乎是唯一的关系。它对孩子未来构建自己的亲密关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孩子就是在既有的关系网中降生的。他们一出生,就烙上了独特的印记,并与自己原生家庭的成员,有着深入血肉的关联。所以,单从这一点上来说,孩子生下来,就不是一张白纸。
在早期的生命里,孩子们是天生的观察者、模仿者。他们拥有强大的感受能力,但却没有判断力。因此,他们像海绵一样,凭着直觉吸纳父母爱他们的方式,再以同样的模式去和其他人相处。比如,我们常常会见到,父女关系好的女孩,往往会寻找像父亲一样的男人做丈夫;母子关系好的男孩,则倾向于寻找像母亲一样的女人做妻子。而那些父母婚姻关系破裂的孩子,大多数时候也同样难以拥有长久的婚姻。
通常情况下,如果父母吵架或者离婚,孩子会认为那是他的错误,并把父母的爱的缺席,错误归因为自己不可爱、不值得爱。父母曾经用冷漠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只能学会用冷漠、疏离的方式对待与自己亲近的人。即使内心同样孤独和渴望爱,但他无法像大多数人一样建立和谐的亲密关系,因为他没有进行过爱的练习。在这样的人身上,像是有一层无法融化的坚冰,内里包裹着渴望爱的灵魂。
在早期教育中,父母的行为,以及每一次的决定,都会深刻影响孩子。而孩子所有的童年经历,都会化入血液,沉淀到潜意识里,然后伴他走向未来。这就是亲密关系中的“遗传”。这种遗传,源自孩子对父母的爱。由于这种强烈的爱,孩子会潜意识里认同父母的做法,甚至重复父母的人生。
在中国,由于家庭文化的特殊性,父母与孩子的联结更加复杂和牢固。这也让亲密关系模式的传承,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对孩子而言,他们生命最初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全部都来自于父母。正因如此,他们小小的生命,出于爱的缘故,会强烈地认同并追随自己的父母。当孩子长大后,他们面对爱人的说话方式,他们做决定的思维逻辑,他们面对问题的处理办法,都是在无意识中沿袭着父母曾经对待自己、对待另一半的模式。
有很多中国人信命。什么是命运?你坚定要做的事情,你一直在做的事,就会成为你的命运。从这个角度来说,亲子关系的本质,很有些宿命的意味,因为父母一直做的事,最后又变成了孩子一直重复做的事。但如果能够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也恰是我们能够破除这种宿命“魔咒”的开始。
如果你想破除这种“魔咒”,那么,就从亲子关系的第一课,给孩子建构安全感开始吧。
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建构了好的安全感,孩子才会确认,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如此,孩子才有可能在亲密关系当中,不过分依赖,保有一个从容的自我。而一个从容、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获得一份和谐、稳定的亲密关系。
因此,接纳孩子、爱孩子,这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具有包容和爱的亲子关系,是孩子的最大运气,因为父母可以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行为。千万不要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或者“你都这么大了,还哭什么哭!害臊不害臊”等。尤其在孩子脆弱、害怕、伤心、愤怒的时候,是他最需要父母的时候。此时父母的陪伴,是治疗孩子的最佳良药。
安排好你的时间表,并留出一部分给孩子。可以安排固定的家庭时光,陪孩子快乐地游戏,或者共同做一件事等。不需要纠结于做一件事非要有什么意义,孩子要学到什么东西。你的陪伴本身,就会是孩子宝贵的心理营养。简单的皮肤触碰,一个沉默的但包含爱意的拥抱也都非常有效。
简言之,父母需要牢记一个原则:学做一个成长的父母,智慧地爱孩子。好的爱,会塑造出了不起的孩子。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