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怀孕20周之后,每晚数完胎动后总会催我给她们娘儿俩念几个胎教故事。想到等小家伙出生后全家将要面对啼哭、奶癣、换尿布的种种手忙脚乱,我还真的挺珍惜胎宝宝安安静静待在宝妈肚子里的时光。
享受归享受,爸爸念的胎教故事真的管用吗?
这个日本宝爸把麦克风吞了下去!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宝宝在子宫里面听得见声音吗?宝爸宝妈都有经验,游泳时脑袋在水下要听到岸上人的谈话可不容易。宝宝待的子宫里面充满了羊水,小家伙能听得见吗?胎宝宝听觉及相关系统发育还是比较早的。宝妈怀孕第9周的时候,小宝宝就长出了耳垂;到第10周的时候小耳朵内部的结构就基本长成了。要知道这时候小家伙总共不到7克重,才仅仅一个金橘的大小哦。不过小耳朵要真正发挥功能,需要等到23周之后。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是刚刚出生的宝宝对这个嘈杂的世界也并不陌生,人家已经“耳听八方”4个多月喽!
声音在羊水里面听起来是什么样子呢?日本的一位宝爸就很有探索精神。这位宝爸是日本国立冈山医院名誉院长山内逸郎医师,他拿自己的身体做了个实验。先用啤酒填满胃,再将小型麦克风涂上奶油置入胃中。奶油在胃中溶解,变成粘稠的啤酒,形成与羊水相同的状态,然后进行录音。结果发现:即使在胃中也可清楚地录下外界播放的音乐与电视的声音!只是声音好像跟平时的大不相同呢。
哇,录音机里自己的声音好怪!
要解释这种不同,最好的类比是听听磁带里面自己的声音。对于磁带录音机,相信80后的宝爸宝妈都颇有感情,录下一段自己的朗诵也是常玩的游戏。当年最不解的事情莫过于,自己的嗓音录下来再听,怎么听怎么别扭。问问小伙伴磁带里的声音有啥不同,得到的回答居然多半是“一样一样的啊”。好奇怪呢!
原来当我们说话的时候,声音会延着两条途径进行传播。一是通过空气传播让其他人听到,叫做空气传导,录音机记录下来的就是这个声音;一是通过讲话者的头骨传播,叫做骨传导,只有讲话者自己能够听见。我们平时指的“自己的声音”,就既包括空气传播也包括骨传播。
那宝宝在子宫里听到的是经过哪种方式传播的声音呢?
宝宝听到的主要是经过“骨传导”的声音。不少育儿网站上说爸爸对胎宝宝说话比妈妈效果更好,解释说爸爸的声音更加低沉,更容易被宝宝听到。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妈妈在讲话的时候会伴有脊柱和隔膜的震动,它们能够更好地把声音传递给羊水中的宝宝。而研究发现只是借助空气传播,爸爸的声音穿透子宫会减少35-40分贝。要知道平时说话的声音也就40-60分贝,这么一打折宝宝能听到的可就不多啦。
嘘!妈妈说话啦
妈妈的声音有多重要?记得那些鸭妈妈带着小鸭子散步的绘本吗?只要鸭妈妈轻轻的召唤,小鸭子马上就聚拢了过来。科学家们这次用了鹌鹑做实验,因为小鹌鹑也有类似的条件反射。 不一样的是,在孵化晚期不让蛋里的小鹌鹑听见鹌鹑妈妈的叫声。这样孵化出来的小家伙可让妈妈伤心,不管鹌鹑妈妈怎么呼唤,它们就是不肯过来了。
鹌鹑实验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我国早产宝宝的比例达到10%,对于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落后的早产宝宝需要进行特殊护理,进新生儿监护室(NICU)。一般这样的早产宝宝都能健康成长,当然也有两个注意事项。第一是减少噪声污染。没有了麻麻肚皮和子宫的隔离,早产宝宝较同龄而待在麻麻子宫里的宝宝面临的环境就嘈杂了许多。比方说,早产宝宝对自己的哭泣能够“泰然处之”,然而别的宝宝的哭声对小家伙来讲可就是讨厌的噪声拉。
第二则是增加妈妈的声音。少了最后几周妈妈声音的陪伴怎么行?科学家们通过记录胎宝宝的心跳发现,在子宫里面的宝宝就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和其他女性的声音。当妈妈开始说话的时候,胎宝宝的心跳就加速;而其他阿姨说话的时候,胎宝宝的心跳则没有变化。用类似的方法做研究,当胎宝宝同时听到妈妈和爸爸的声音时,宝宝会对妈妈的声音有所偏好。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爸爸的声音没有“骨传导”,宝宝大多把它当成了外界背景噪声。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要培养和宝宝的感情,正因为在孕期使不上太多的劲儿,在宝宝出生后爸爸就更要加把劲儿啦。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