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婴幼儿来说,父母们最常关注的,是孩子睡觉不安稳,入睡难,或者即使是睡着了,也翻来覆去,不甚踏实等问题。对于这些情况,常见原因如下:
❶ 孩子跟大人睡一张床,需要注意这些事:大人和孩子一起睡会更暖,但相对而言温度也更高,这会让孩子感觉到烦躁;大人所盖被子更厚重,这也会导致孩子的睡眠舒适感降低;大人所睡的大床面积过大,对孩子的睡眠也会有影响,因为对小宝宝来说,睡在适当受限的小床上,随手即可的栏护,可以使他们找到依靠,感觉到安全,这会更利于小宝宝们的睡眠。所以,适当大小的床,独立的被筒和厚薄适中的被褥,都是不容忽视的小细节。
❷ 孩子肠胃不适,也会导致睡眠不足、睡觉时候烦躁不安等。所以,最好晚上一顿饭要给孩子吃易消化的食物,不可吃得过饱。对于脾胃虚弱的孩子,晚饭后就最好不要再吃其他零食、水果了。
❸ 有时候,孩子入睡难是正常的。这类孩子往往精力更加旺盛。所以,只要孩子饮食正常,发育也OK,那么父母就应该在白天多带孩子进行体力运动。孩子白天玩的痛快了,晚上自然更容易入睡。
❹ 低幼的孩子,由于神经发育还不健全,所以他们也更加容易睡不安,夜里哭闹等。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睡眠的过程并非如人们平时所见的那样“安静”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一系列复杂的阶段组成,妈妈们要了解并区分一些发生在小宝宝身上的常见睡眠问题。
孩子特别容易惊醒,好不容易哄睡了,刚放下他就醒了。还有的父母甚至说,自家孩子从小抱着睡大的,脱不了手。
对此,一方面父母需要了解,处于早期睡眠阶段(第一二阶段)的孩子非常容易醒来,周围的声音或活动常会吵醒他;另一方面父母需要考虑,大人的抱睡给孩子提供了特定的入睡环境,离开了这样的环境,孩子因为感觉到他需要的东西(或人)不在身边,也较易醒来。所以为了孩子着想,从一开始就避免抱睡是最好的。
一位妈妈说:
我家宝宝40多天,睡觉时会全身动个不停,经常手往头顶一举,眼睛突然睁得好大,然后就开哭,还的时候睡着了突然就开始哭。
可能原因在于,孩子正处于动荡睡眠(即快动眼睡眠)阶段,故而会出现躯体动作。须知,大多数三个月之前的宝宝是以动荡睡眠为主的,这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精神恢复大有裨益;需要等到6个月之后,宝宝才会开始出现睡眠的各个阶段。加之这个阶段的宝宝神经发育还不完善,因此会出现躯体动作的泛化反应,故而会自己吓自己一跳。另外,从非自然状态中惊醒的孩子大都比较烦躁、不易安抚,父母最好不要立刻开灯,继续保证睡眠环境的安静,轻拍孩子、轻声跟他说话,能有效安抚孩子的情绪。这个阶段的孩子,其清醒和睡眠之间的平衡还未建好,内心会有诸多不安和烦躁,大人不妨多一些耐心,不要跟着孩子着急上火。
另一位妈妈问:
我家孩子每天晚上总要先来两三次,而且醒来之后就要大哭,不知道她到底想要做什么。你知道,瞌睡被人打断是很恼火的事,我每次都是忍着脾气哄她,但她总是闹个不停,给她喝奶不要,带她上厕所也不干,好好跟她说话不听……总之是各种找茬。是不是我家孩子有什么问题啊,为何别的孩子都能睡整宿她却不能?
要知道,每个人的睡眠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从入睡-浅睡-深睡-极深睡-异相睡眠-唤醒不断波动的睡眠循环过程。一般而言,大人历经一个睡眠过程需要2个小时左右,而小宝宝的一个睡眠周期只持续五六十分钟左右,到两三岁才达到正常的两个小时。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每夜大致需要经历4~6个这样的循环过程,才能使生理和心理得到恢复,也就是任何人每天晚上都会醒来5次以上(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发生在由一个阶段转换到另一个阶段的时候)。
生活中,只有那些睡眠状况良好的人才不会察觉这些短暂的清醒状态,他可能只是翻个身、盖一下被子或是起个夜,之后又倒头睡下,且能很快地回到原来的睡眠循环中去了。但大多数孩子没有这样的处理能力,他们需要父母的帮助帮她调整到舒适的姿势,还可能需要找到让她继续安睡的东西,如奶嘴、安慰物、父母的拍哄等等,才能更好地入睡。
正如上面提到的例子,孩子可能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有利的睡眠联系(即孩子并没有觉得自己是安全且舒适的),故而他会焦躁不安。而我们的大多数父母都如那位妈妈一样,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反而还在为自己的睡眠被打断而苦恼、心生怨气,可以想见,各自带着怨气的宝宝和妈妈,只会引发激烈的冲突。
对于偏大一些的宝宝,父母们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作息规律问题。比如,微信后台一位妈妈就焦虑地问:
孩子整个春节期间,作息都打乱了。连午睡的习惯都没有了。我知道强制孩子睡觉不人性,但是这样下去也不行啊!每天晚上不到11点不睡,第二天早上又很晚才起。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这位妈妈说的是,强制孩子睡眠肯定是不行的。记得我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晋江市某幼儿园一大班小朋友在午休时间因为顽皮不肯睡,吵到其他小朋友。老师多次阻止并劝说其午睡无果之后,强行脱了孩子的衣服将孩子抱到走廊罚站。
暂且不论老师的职业道德以及这样做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伤害,在我看来,就孩子睡眠本身,父母和老师正因为缺乏足够的了解和积极的应对策略,这才导致问题出现。要帮孩子养成好的作息习惯,所有父母有必要了解孩子睡眠情况。
睡眠不仅对孩子,对大人也同样是一件大事。相关研究发现,睡眠问题会对一个人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响:可导致一个人行为过度活跃或迟钝、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或情绪状态(如没精神、易生病、情绪低迷等),导致个体的性格古怪、偏执等,甚至影响一个人做事的效率、记忆力或专注力等方方面面。
可以说,遭遇睡眠问题是个体最痛苦的体验(没有之一),但生活中面对孩子的睡眠问题,大多数父母不知道如何应对。有的父母会想尽各种办法哄孩子,也有的就放任孩子在床上让他哭个够,还有的则对孩子发火,甚至惩罚孩子(如新闻中的幼儿园老师一样)……在我看来,父母是将睡觉的责任完全压在孩子身上,这是不恰当的。
影响孩子睡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周围环境和生活作息的改变,整个家庭的习惯、住房条件,甚至个体本身的身体、心理放松程度,以及他对周围环境的依赖和信任程度(即安全感)等,都会改变孩子好不容易形成的睡眠节律。且一个人何时睡怎么睡睡得怎么样等等是较难控制的事,需要遵循一定的生物和生理规律,常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这并不是说,对于睡眠我们就束手无策了。恰恰相反,睡眠是需要学习的。说来是一个悖论,可事实确实如此。孩子首先应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习了解自己的睡眠、找到自己的睡眠节律,并更好地调整自己的作息与其相匹配,才能更好地安睡。而父母呢,就有必要了解一些与睡眠有关的常识,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为自己的孩子开出安睡良方。
在两三岁之前,宝宝的睡眠都是不太稳定和不断变化的。很多时候,父母刚摸着点脉,可是因为某个因素发生变化(如孩子病了、饿了、烦了、热了、渴了、牙疼了,甚至是上幼儿园了等),孩子的睡眠规律都可能改变。
这并不是说,两三岁之前的孩子的睡眠没有规律可循了。我们发现:
❶ 满月之后,宝宝便可通过父母营造的安静、舒适环境、黑暗等调整自己的睡眠周期(白天清醒的时间渐渐增多、夜间清醒的时间逐渐减少而多睡眠),以适应日夜的更替。
❷ 周岁的宝宝除夜间睡觉之外,白天上下午都需要补上一觉。
❸ 2~3岁的孩子会自发停止上午的休息,如果可能,父母最好从这个阶段孩子就调整孩子的作息,以跟幼儿园的作息步调一致,为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做准备。
❹ 五六岁甚至更大一些的孩子才会逐渐放弃午休。
另外,我们不可忽视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宝宝越小,父母对其影响越大。孩子需要借助父母来理解和认识自己的行为,睡眠也是如此。孩子在身体打挺、肩膀后耸、打哈欠、扭头、揉眼睛并且烦躁哭闹时,父母通过恰当的言语和态度引导,帮助孩子认识到,“哦,我原来是困了,需要睡觉了。”就能极大地平息孩子内心的不安,安然对待睡眠。
就拿孩子夜间醒来哭闹一样,不同的父母做出的不同反应,其实就在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不同的解释和暗示。焦虑的父母会认为孩子饿了、病了,对孩子发出的普通呻吟嘘寒问暖,结果反而干扰孩子的睡眠,导致孩子烦躁哭闹;冷漠的父母则对夜醒的孩子听之任之,导致孩子对睡眠、黑暗产生恐惧,导致其不敢入睡;而内心平和的父母则会视其为自然,也对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或查看一下孩子是否盖好被子,或轻拍几下孩子,跟孩子说说话,就可极大地减轻孩子的焦虑和恐惧,让孩子自然地进入睡眠。
从这个方面来看,睡眠不仅仅是孩子本身的需求,还有赖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解读。
如果你正在为你家孩子的睡眠问题头疼,那么下面这个方法,是送给你的:
❶ 如果可能,对孩子的睡眠行为做定期观察和记录(对小宝宝尤其适用)。这些记录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发现孩子的睡眠周期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孩子睡得怎么样,同时也是为父母帮助孩子调整睡眠做准备、观察新的方式是都恰当等。
这个记录内容要尽可能详细,要包括白天和夜晚的,还要尽可能记录孩子用了多长时间入睡、在哪儿入睡、如何入睡、什么时间入睡,睡了多久,睡前一两个小时以及入睡期间孩子进行了哪些活动以及周围环境的情况等。
孩子在夜间醒来,父母也需要记录孩子醒来的次数,醒来后大人做了什么(须知大人是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醒来的时间,苏醒的时间间隔,孩子醒来做了什么(是渴了、饿了还是尿了,还是需要别的什么等)。
❷ 其实在记录的过程中你就能发现一些规律,并能对孩子当前的睡眠情况和方式作出正确评价,然后尝试通过或细微或稍大一些的变动,改善孩子的睡眠。需要注意的事,这个改变的过程是比较艰巨的,可能一两天看不到效果,不要气馁,更不要急功近利,毕竟我们不是为了跟孩子较劲或比赛。
通过仔细观察判断孩子是否睡得太晚,如有的孩子到固定的时间点就习惯性烦躁、哭闹,或要求喝奶、寻找自己的睡前玩偶,父母就需要考虑,平时孩子的睡觉时间太晚了,就可尝试提前一点做睡前准备了,如可每隔两三晚就将孩子的就寝时间提前15~30分钟,或在早上提前一点叫醒孩子。
❸ 需要帮孩子建立一个固定而宁静的睡前过程,这样做能较快地帮孩子由活跃状态转为睡眠所需要的安静状态,如到固定时间父母就与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活动了:洗漱、刷牙、换睡衣、讲故事、听安静的音乐、做做抚触,等。其实,父母在这样做的同时,也是与孩子进行情感联结的过程,给予孩子爱的鼓励和支持,被爱包围的孩子更能安然入睡,对睡眠有更积极的期待。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