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些孕妈妈向我咨询一些胎教问题,其中频率最高的问题便是:
“老师,胎教真的有用么?我看邻居家的宝宝没做过什么胎教,也挺聪明的”;
“老师,我看妹妹一直做胎教,现在孩子生出来和其他小孩也没什么区别啊”;
“胎教到底有没有用啊?”……
最新的神经科学指出:传递给胎儿的声音、节奏和其他形式的产前刺激,不仅会给胎儿的大脑留下印记,而且真的会塑造胎儿的大脑结构。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著名神经科学家马里奥·戴蒙是这项研究的先驱者,她通过对大鼠的研究发现:生活在丰富多变的环境中的大鼠所生的幼鼠拥有更大的大脑,并且更有能力走出复杂的迷宫。
戴蒙指出,这样的发现同样适用于人类。实验结果表明:丰富的环境可以增加现存大脑皮层中神经细胞的体积。无论是细胞本身、细胞膜,还是树突和触突,都会出现相似的变化。
但是还会有些人产生疑问,隔着羊水和肚皮,宝宝能接受到外界的信息么?经常看到有些人说:“子宫里的宝宝听到的大部分是妈妈的心跳和羊水流动的声音,根本听不清外界的声音”,但是北卡罗来纳大学心理学家安东尼·德卡斯珀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他曾做过一个实验,让16名孕妇将她们所朗读的3个故事进行录音。在怀孕期间的最后6.5周,每名孕妇选择一个故事每天大声朗读3次。
在新生儿出生后几个小时内,德卡斯珀及其同事为每个婴儿提供两个故事的录音,一个是母亲之前每天朗读的,另一个是另外两个故事中的一个;结果表明16个婴儿中有13个新生儿自听到熟悉的故事后,调整了吸奶的节奏。
可以说虽然胎儿这个时候仍在肚子里,但是已经可以接受到外界的各种信息,并储存在大脑里。无论是视力、听觉或是疼痛,胎儿的感知、意识和记忆能力都不是在出生后才建立的。
当然说到这里很多妈妈们还会有疑问,“别人家的孩子没做胎教,我看着也挺好的啊”,这也是让很多妈妈们都对胎教是否有用产生怀疑的原因之一。
胎教是否有用?
问题的来源就是我们无法在短期内看见胎教的效果,但是《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在2019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母亲孕期胎教情况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解答了我们的这个疑惑。
论文对289名3~4岁的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用自编问卷调查其母亲孕期的胎教情况,结果发现:音乐胎教和语言胎教频次越多,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中的六个因子( 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多动-冲动、焦虑、多动指数) 得分越低 ;抚摸胎教频次越多,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两个因子(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得分越低;分数越低表示儿童行为越良好、行为问题越少。
结论:母亲孕期进行胎教,尤其音乐胎教和语言胎教有利于减少学龄前儿童不良行为问题的发生。
这些科学研究都毫无疑问地告诉我们:“胎儿阶段的各种刺激都会对胎儿的成长和大脑的发育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但是作为一名从业近十年的性情胎教老师,我仍要清楚地告诉各位父母,胎教的作用不仅仅是智力上的训练或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培养胎儿的亲密感、爱和信任。
要知道宝宝第一次体验到爱、拒绝、焦虑和欢乐的情绪,就是在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母亲的子宫。
在那里,胎宝宝作为“受教者”需要母亲这位“教师”的接纳与引导。
我们要去思考他是否喜欢我的方式?
他更喜欢什么样的生命营养?
他现在是开心还是难过?
他是感觉平静安宁,还是充满压力?
想要成为胎宝宝的人生滋养者和指引者,我们就需要了解胎宝宝,需要掌握胎教的内容。那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性情胎教,因为它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胎教体系,同时整合了西方的心理学、教育学、孕育学等研究成果,非常适合面向未来的中国妈妈。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