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感受,与父母的教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能够读懂孩子的感受,并且帮助孩子面对感受,这就很容易让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好,家庭矛盾变得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如果大家都能换位思考,并且明白对方的感受和需求,那么,很多事情迎刃而解。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育儿热点事情:一位妈妈趁着假期来到孩子姥姥家,陪伴孩子玩耍,因为平时工作忙,所以大部分时间孩子都是由老人来带,可偏偏这天家里老人出去了,孩子这个时候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吃姥姥做的蛋糕,你帮我拿一下。”然后家长去屋子里,没有找见,便对孩子说:“宝宝,家里没有了,妈妈给你拿来饼干。”
没想到,孩子却不耐烦地说:“我不喜欢吃饼干,我就要吃蛋糕。”家长看到孩子不听话,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直接训斥道:“要么吃饼干,要么饿着!”孩子听完后,哇哇大哭,一边哭一边说着:“妈妈,你根本不爱我,我要去找姥姥。”然后孩子姥姥,给孩子买了蛋糕吃。最后,这个孩子一边吃蛋糕,一边向自己的妈妈炫耀。
很多人看完之后,会觉得这是“隔代教育”中的溺爱表现,姥姥对孩子的爱太过了,这样纵容下去会使得孩子变得“离谱”,但其实,这位家长并没有理解孩子的感受,也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而是直接用命令的口吻在和孩子对话。
当孩子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的时候,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沟通,显得十分重要。就比如刚刚的案例,当孩子想要吃蛋糕的时候,而家里面却没有,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宝宝,如果买回来之后,你就可能要饿肚子了,妈妈口袋里有你喜欢的小熊饼干,我们一起来吃吧,这样吃饱之后,我们就不会饿肚子了。”
理解孩子的感受,最主要的方式是沟通,学会使用适当的说话方式,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和孩子相处融洽。比如:孩子和小伙伴之间发生冲突,导致自己情绪低落,家长想要帮助到孩子,我们可以这样说:“宝宝,你看起来好像很生气,妈妈能够帮到你什么吗?”然后,孩子就会向你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内心想法,这就是很简单的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感受。
但是当家长换一种沟通方式,那么就会出现严重的偏差与失误。比如:孩子参加跳绳比赛后,没有获得很好的名次,看起来闷闷不乐的样子,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说:“你就是太笨了,那么简单的绳子都跳不过去,我之前教你的姿势,你都忘记了吗?”大家想一想,作为孩子,你听见父母这样的话,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所以说,家长的沟通方式出现问题,就需要及时的改正,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思维和感知,从而让他们不能面对自己的感受,变得焦虑和没有安全感。
很多时候,孩子总是会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十分乖巧,符合父母的眼中的样子,但其实,是孩子没有把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总是藏着掖着,我们要从批评、指责、建议转换为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样孩子才能够健康成长。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