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想让你的孩子永远与沉默为伍,请给予孩子一个健康又安全的心理成长环境。怎样给孩子一个健康又安全的心理成长环境?
不要踩水哦,会弄湿鞋子,也会滑到的……
不要动那个杯子……
不要在那里玩……
不要踩在凳子上……
一切都是为了宝宝好,怕他有危险,怕他会得病,怕他不舒服……我们总是不断提醒宝宝。这些提醒很常见,很多也是不自觉的就脱口而出。
但宝宝们往往不领情,不让做的事情偏去做,把妈妈的话当做耳旁风,于是妈妈难免心里想:这孩子怎么就不理解我一片苦心呢,这不都是为了你好,真是什么都不懂的熊孩子……
一边是“不领情”的宝宝,一边是“限制多”的妈妈,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1
过多限制产生“狼来了效应”
这不可以那不可以,最初对宝宝来说是有效的,但是他会发现大人所说的并不完全对,比如不能碰杯子,宝宝发现妈妈可以拿,趁妈妈不注意时他也拿了,没有什么危险的后果,这个“不能拿”成了一种“谎言”。这样的小例子有很多,经常给宝宝一些限制,宝宝总会发现很多是可以做的,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被限制过多且有活泼好动的宝宝,日渐不再相信妈妈说的“不要……”之类的话,所以当面临真正危险的境地或者物品,妈妈再来说“不要……”就失去了应有的效力,即平时说的太多,可信度已经没有了。
2
孩子探索欲望不可遏止
没有过多人生经验的宝宝们,每一天的探索甚至是小破坏,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积累人生经验。比如宝宝搭积木,妈妈眼里很简单的一个堆叠,宝宝却需要不停去尝试,如果妈妈直接帮忙或言语告诉宝宝如何做,这样并不会让宝宝开心。
就像我们年少时,也听过不少家长的叮嘱,但有些弯路注定会走,只有经历过才成为自己的人生经验。没有危险的情况尽量不要限制宝宝们的探索,弄脏衣服、弄湿鞋子、打坏东西、小磕小碰这些都不该被限制。
3
自我意识确立凸显力量感
大约在2岁的时候,个体自我意识建立,说的直白些,即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并不附属于妈妈,自己可控制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意识,虽然还很不成熟。这个时候宝宝会出现一些唱反调的行为,但还是可以分清父母的严肃程度,如果之前没有产生“狼来了效应”,关键时刻的“不要……”还是会起作用。
如果“狼来了效应”已经产生,孩子唱反调或者充耳不闻就比较多一些,这时候需要调整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4
远别让孩子与沉默为伍
如果不想让你的孩子永远与沉默为伍,那么家长就要放下简单粗暴的威严式教育和话里有话的打击式教育。从现在开始,给予孩子一个健康又安全的心理成长环境。
麦克迈斯特曾经提出家庭功能模式理论,他认为,真正适合孩子长大的家庭,需要公平、共情和沟通。家长应该对孩子的行为控制保持宽严适度,你需要给孩子一个民主又公平的生活环境。
给孩子建立明确的道德区间标准,孩子犯了涉及到人品原则的错误,例如偷盗、故意打人等行为,你需要严肃地教育他,帮助他建立道德观念。但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茶碗,你就要骂他是废物,这种过分的责备对于他来说,是不公平的。
要记得,不要用审判犯人的威严对待他们,他只是个孩子。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建立亲子之间的共情关系。小人国是成人世界的缩影,家长永远不能用大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权衡孩子的利弊得失。
严厉生畏,粗暴生恨,不要让你的威严,给孩子筑起沉默的围墙。
其实妈妈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宝宝们,少限制,防止“狼来了效应”产生。虽然生活中有很多意外和危险,但宝宝们的成长需要相对自由的环境,一起加油吧!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