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过早学走路可能导致足外翻。足弓内缘降低,它又常常与“内旋过度”或“扁平足”、“低足弓”等概念放在一起谈论。
在婴幼儿阶段,活动度的发展更早于稳定度之前。
在受到视觉与听觉的刺激后,婴儿会开始寻找刺激源,第一件事是转动头(颈椎活动度)开始环顾四周,接着头的移动带动肩膀的移动,然后开始在地上翻滚朝着刺激源前进。为了探索了解自己的身体活动度与感知外在的事物,婴儿开始把手、手抓到的玩具、最后甚至连脚丫子都往嘴巴塞。慢慢地,婴儿学会另一件事,想以更快的方式从A点移动到B点,采用上半身肩膀与手的协同作用拖着身后的脚在地上匍匐前进,所以肩关节是在人体发展过程中首先承受体重、带动身体动作的关节,并非髋关节。在此之后才学习如何利用双脚站立姿势加快移动速度,进而如何学会行走。
开始学走时,婴儿会手攀着桌脚、椅子、墙缘、床缘往掉落在地上的饼干前进,而当其千辛万苦地走到饼干前面,将手移开原本辅助身体移动(代替身体稳定性)的支撑物、跨出一大步时,狠狠摔了一跤。稳定度是需要学习的,如果缺乏稳定度的发展,强迫婴幼儿提早结束爬行与翻滚阶段,更早进入学步阶段(比如过早地利用学步车),就容易产生“跳过发育的正常顺序”所造成的伤害。
为什么有些人从婴幼儿时期就有足外翻吗?因为身为家长可能让其提早结束在地上翻滚与爬行的阶段,当不具备足够的躯干稳定度与下肢肌力时,婴儿只能选择利用代偿的姿势(足外翻、膝外翻)来完成动作模式,然后就习惯在这种代偿姿势下进行动作,久而久之就丧失足弓在正常发育下应有的弧度。
婴儿学步前在地上所进行的运动与移动方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与作用,目的是要在站立行走阶段前,先让躯干拥有足够的稳定度,让髋关节附近的肌肉群(臀大肌)建构足够的肌力。当婴儿匍匐前进阶段时,肚子会被当作身体的支点代替脚的功能,这时让身体的肌肉如脖子、背部、手臂等有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肌力。接着当学会如何用肩膀、手、躯干的扭动来带动身体的匍匐前进后,双脚跟臀部开始学会参与爬行,与此同时,也是在慢慢培养行走、站立前的下肢肌力。
婴儿的动作学习发展建议
肚子贴地的匍匐、翻滚阶段(1-6个月)→爬行阶段(6-10个月)→学步阶段(10-12个月)→ 行走阶段(14-15个月;甚至到16-17个月)
人体的感知系统跟负责掌管身体平衡,带动身体移动的大脑前庭有紧密的连结。婴儿从开始利用核心肌肉在地上爬行、翻滚、最后站立行走,都是因为运动接受器收到信号后,回传给上级的运动皮质,这样一来一往的产生与建立身体的反射性回馈,使身体可以逐渐地做出越来越多复杂的动作。
如果孩童的发展中跳过重要的爬行阶段,除了可能造成对于躯干稳定度发展的刺激不足外,也有可能会产生学习障碍。
爬行是一种跨越与连结身体对侧的运动,同时刺激右脑跟左脑中负责神经传导的胼胝体(联络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构成的纤维束板)的发展,这使身体具备左右侧手、脚、视觉、听觉同时做功的能力,进而带给身体在接收外在环境的刺激下,能够让两侧有效整合并产生运动。
爬行也是一种让身体快速学习协调功能的能力,也是我们在婴儿成长时期练习身体两侧手脚的协调与同时动作的开端。爬行的学习过程让我们发展,如穿衣、进食、运动等能力,如果跳过这一步骤,可能在往后成长的阶段产生意想不到的困难。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