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宝宝尿床很正常,但是如果超过了五岁宝宝还尿床,那就有些不正常了。那么儿童尿床的原因及治疗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遗尿症
遗尿症俗称“尿床”,是指5岁以后儿童夜间睡眠状态下无意识排尿,每周不少于2次,从未有过6个月以上时间的间断。
国际小儿排尿节制协会(ICCIS)于1998年公布的儿童遗尿症的诊断标准:①在不适合的或社会不能接受的时间和地点发生正常的排尿,即遗尿患儿睡眠时排尿在床上,通常不会因尿湿而醒来,有遗传倾向;②年龄大于或等于5岁;③10岁以下每月至少2次以上,10岁以上每月至少1次;④尿量应该可以把床单湿透。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尿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遗尿症,单纯性和复杂性遗尿症。其中单纯性遗尿症指仅有夜间尿床,白天无症状,不伴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复杂性遗尿症指除夜间尿床外,白天伴有泌尿系统症状,常为继发于泌尿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儿童遗尿症90%以上属于原发性遗尿症(primary enuresis),仅不到10%的患者为继发性遗尿症(secondary enuresis)。
遗尿症的病因不明确,研究认为是多病因的。
1.遗传因素
研究者很早就发现,许多遗尿症儿童的父亲或母亲乃至近亲亦有遗尿症患病史。
2.睡眠觉醒障碍
据研究,当夜间膀胱充盈时,脑电图改变由深睡眠转入浅睡眠状态。膀胱充盈时的这种觉醒反应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完善的,遗尿症就是这种发育过程的延迟或障碍所致。
3.抗利尿激素(ADH)分泌节律失常
正常儿童ADH的分泌存在日少夜多的周期性节律,在遗尿儿童中ADH分泌节律存在紊乱甚至颠倒的情况。
4.膀胱功能不良
研究发现86%的原发性遗尿症患儿存在不同类型的膀胱功能不良,包括:逼尿肌不稳定、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小、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以及梗阻型排尿类型。
5.心理因素
心理学因素在原发性遗尿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如家长责骂可以使患儿遗尿症状加重,情绪好、自信心强的患儿遗尿往往易于得到控制。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发育迟滞、焦虑症可以导致继发性遗尿。
6.器质性疾病
某些器质性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发育异常、尿路感染等疾病可以引起遗尿症,
二、诊断
(一)病史
仔细询问病史,如遗尿开始发生的时间、频率,遗尿发生在白天还是夜间,尿量的多少,是否伴有便秘。了解患儿对遗尿的感觉和父母的态度,了解家族史。
(二)体检
重点是腹部的触诊、生殖器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注意脊柱下端外观有无小凹及皮肤异常。大多数遗尿症儿童体检时没有异常发现。
(三)体格检查
检查小便常规和培养,注意尿比重,泌尿系统B超,X平片了解是否有脊柱裂,必要时做膀胱尿道造影。
三、鉴别诊断
虽然儿童遗尿症绝大多数原因是原发性的,但是需要注意排除器质性疾病。
(一)神经系统疾病
骶尾椎发育不良和脊膜膨出的患者可出现遗尿症状,有明显体征者不难鉴别,但是体征不明显者可以通过仔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骶尾椎的X线片鉴别。
(二)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常常伴有尿道刺激症状,可通过尿镜检诊断,抗感染治疗后遗尿症状可消失。
(三)尿失禁
尿失禁常常因为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所致,如包茎、尿道下裂、异位尿道开口等。通过仔细的体检可以发现。
(四)尿路梗阻
最常见的尿路梗阻部位是后尿道瓣膜处。常见症状是尿流变细,出现滴尿。尿道造影可明确诊断。
(五)原发性遗尿症
有遗尿症表现,没有器质性疾病的原因可以诊断为原发性遗尿症。
四、治疗1.病因治疗
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2.行为治疗
主要采用膀胱功能训练和唤醒疗法。
3.膀胱功能训练
指导患儿多饮水,排尿时尽量憋尿,以增加膀胱容量。白天排尿时尽量分次进行,以加强尿道括约肌对排尿的控制。
4.唤醒疗法
使用尿湿报警器或闹钟,及时唤醒患儿。
5.药物治疗
人工合成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是应用人工合成抗利尿激素治疗遗尿症的理论基础。短期内疗效明显,停药后易复发。
抗胆碱能药物:该药通过解除膀胱平滑肌痉挛,松弛逼尿肌,减少其收缩频率,起到治疗作用。
6.心理治疗
帮助患儿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多安慰,多鼓励,消除其羞耻感,治疗有效后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